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5-12-15 06:55李孟歆栾方军刘剑李宏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李孟歆 栾方军 刘剑 李宏伟

摘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沈阳建筑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国际联合、以赛促学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电气类;建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18-0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中后期,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一批美国大学,开始将社会服务功能融入教学、科研中,形成了一批创业型大学。两个著名的创新轴心是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的硅谷及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为核心的波士顿地区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国内大学已意识到与政府、产业、企业更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大学功能的拓展与挖掘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创造了条件,大学也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为研究型和创新创业型并进,为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基地。

同時,高等学校集聚了一批教学科研并重的师资力量和一群思维敏捷、求知欲望强烈的青年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学生具有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品格与素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逐步形成,这也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责任。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沈阳建筑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积极探索国际联合、校企联合、交叉复合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重视构建自主研学实践体系并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已建立实践课程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构建学科优势明显的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国内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基地。

1.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改革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通过建立范围宽广的通识教育基础核心课程,大力整合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凝练设置专业主干和灵活设置各类选修课程,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由核心课程与相关课程结合、专业课程与跨专业课程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

以高水平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对电气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设置具有建筑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所需的知识,要达到的能力,应具备的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即把工程设计与应用贯穿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形成灵活的、多层次、多领域、多模块、开放式课程体系,强化课程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时,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从工程实际角度考虑问题,包括实用性、经济性、实时性、可靠性等。设计完成后,要对设计内容进行工程实践验证,要求学生撰写实际调试出现的问题,最后整理出工程实际工作的实习报告。将智能建筑技术的科研成果融合于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研究性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3.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一个具体举措。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紧扣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搭建平台,以设计竞赛形式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近5年来,有近100名学生参加了“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东北赛区)、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通过赛前讲座、分组交流、月赛和热身赛、暑期集训等活动,学生不仅得到锻炼,也为参加竞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等赛事中积极参与,参赛率达到了60%。

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制定了《沈阳建筑大学科技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凡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或成果的在校大学生,均可申请获得相应的科技创新学分,从制度上使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常态化,电气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也在赛事中不断提高。

4.积极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实现教育国际化,与英国爱博瑞斯维斯大学和英国贝德福特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开展了培养硕士项目,项目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使中美两所学校在学科上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专业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辽宁省的专业人才培训提供了基地。中美双方的合作办学,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新渠道。该项目由中美教师联合授课,采取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共开设18门专业课程,计640学时,中美双方各讲授320学时,利用周六、周日进行授课,采取美国大学先进的教育方式与理念,注重科学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和辽宁地方培养了一批优秀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到海外留学、访问。出国留学访问的教师不仅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学到了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改进了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出新的国际合作教育模式,效果显著,为专业教学改革及教学与国际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科研引入到教學,提升学生创新、研究能力。通过学生申报、双向选择,吸收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到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项科研活动中。通过项目前期调研、项目论证、具体模块开发,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大大提升。

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该项目紧密结合专业所学知识,自主开展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科学研究、社会调研与创业实践活动。研究课题题目可以由学生自拟,或由导师指导提出,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思想。

三、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1.结合勤工助学活动,打造半封闭的实践平台。以勤工助学中心为载体和依托,大力发展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项目,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实体化”的企业运营模式,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管理。学生亲身体验从实体的项目设计、市场调研、项目可行性论证、场地布局设计等全部创业过程,同时聘请专家、企业家予以指导。

2.发展学生社团作用,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交流与活动组织。学生社团是学生以共同的兴趣为基础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一群体打破了专业、班级的界限,使不同专业、年级、院系的学生享受充分交流、共同奋斗、共同创业的平台。通过学生社团可以传递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理念,形成学校创新创业的整体氛围。通过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协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业网站评比,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学术科技成果展,支持大学生学术科技和系列学生文化活动,设立大学生课余科研基金,构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大舞台。

四、结论

各类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实现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还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如师生现有的传统观念等。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更新传统质量观,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树立符合我国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的多元质量观。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应摒弃单一知识评价,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绪红.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5.

[2]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人民网,2015.

[3]袁盎.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2,(01).

[4]樊鹏.高等院校本科生创业教育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5]周祖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