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学生就业教育

2015-12-15 12:45李红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1期
关键词:就业教育加强高职院校

李红梅

摘要:近些年我国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剧增,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职学生就业存在着就业能力与市场脱节;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学生虽有就业紧迫感,却缺乏艰苦创业精神等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坚持以德为先,强化育人意识,完善全员育人机制。其次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指导服务工作。再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观,创业观,认清就业形势,强化创业意识。同时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关键词: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00-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但由于毕业生的供给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市场需求量很大,但是消化量却小于供给的人才数,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剧增。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职业院校生存之源。因此,高职院校要面向社会市场和各大企业,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一、高职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据《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显示,多数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相当比例的学生都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想去给个体干,也不想去离家远的外地上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想着自主创业。当被问到如果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工作会怎么办时,只有20.06%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表示愿意“参加短期的技能培训然后再找”,2.57%的毕业生選择“从底层做起,然后向理想目标奋斗”,而59.64%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找,直到找到理想工作”,13.18%的高职毕业生选择“通过其他关系渠道解决”。

其次,大学生虽有就业紧迫感,却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大部分学生都有就业压力,能够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但择业时却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高估自己的能力,把收入多少、假期多少、有没有额外的福利放在了第一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刚步入岗位后吃不了苦,也不愿意承担责任,对于工作整体的环境不能很好的适应,有的甚至坚持不下来就选择了放弃。在日后面临择业的选择中找不到方向和出口,给自己工作的动力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事实上,只要大学生能够摆正自己的态度,综合自己的能力,是能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工作的。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德为先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排在了第一位,这说明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重视品德思想的发展,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质,才能体现出更好的素质修养。有人认为,大多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强调德育为先,是否会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冲突。事实上,强调以德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培养,也是当今企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前提要求。从对于一些用人单位招聘的条件调查来看,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并非看重你专业知识的理论掌握,而是更加侧重于一个人的做人品质和职业道德操守,工作能力再强,人格上有缺失那用人单位也会拒之门外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法治观念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敬业和诚信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首先,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德为首,完善育人意识,提升育人机制。高职院校所有工作都要以育人为中心,所有人都要参与到育人的工作当中来。上到院长,下到所有的教职员工都应确立好每个人在德育工作中应具备的职责,随处都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新育人观,全面落实并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管理育人。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作用,按照作风正、纪律严、政治强、业务精的要求,坚持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能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对学生的管理水平。从院长到员工,从课堂到课外,建立起一个覆盖全校、延伸课外、辐射社会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和育人机制。比如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全人发展”的办学理念,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使得学校处处都是教育的课堂。

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为,都各有各的道德。”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和职业分工是紧密相连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职业分工也在不断的发展,新的工种不断出现,对各职业的道德要求也需作相应调整。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具有普遍性,目前,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其中,“诚信”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另外,要加强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不同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有针对性地施教。如,对会计专业学生重点进行“不做假账”的教育,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重点进行网络职业道德教育等。同时,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还要突出职业道德的现代意识,即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信用意识、法律意识等,要注重职业礼仪、团队协作精神、双赢原则等。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相关教学环节,将这些职业道德要求融入到课堂中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更早的了解和熟悉这些道德要求,有亲身的体验。

三、做好职业规划,提供就业指导

在高职教育中,目前大多学校缺乏对学生的系统的职业指导与规划。导致学生一方面在大学期间不知该为将来的职业做何种准备,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专业技能,但由于缺少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大大降低了其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服务。

首先,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学生职场制胜的铺路石和踏入职场的第一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意识,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方向。例如,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指导下,每年新生入学后,就马上开设一门《职业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得学生在大一时就开始规划自己未来的職业,三年的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待毕业择业时就会更具有竞争力。

其次,做好职业指导服务工作。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和校友的人脉资源,及时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他们了解就业环境。同时,学校应加强和合作企业的联系,请合作企业的人员到校给学生开讲座、座谈会,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从而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的“市场能力”。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

在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放缓,求职人数激增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

首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择业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青年马克思曾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种为人类社会考虑的崇高职业理想,值得大学生择业时学习和追求。

其次,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择业时,不能一味追求大城市、收入丰厚、社会地位高、稳定等条件,因为从社会现实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还要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和社会的需要。应把个人意愿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服务社会创造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和自我发展完成结合起来。不管现实条件和社会需要,只考虑个人志愿,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就会失去很多就业的机会,最后有可能导致无法就业。

第三,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创业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业绩的实践过程。习近平强调,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这就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时,首先要使学生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其次,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第三,要提高创业的能力。积极指引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

第四,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艰苦奋斗的古训,激励着历代有志之士不断进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神,教育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459-460.

[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猜你喜欢
就业教育加强高职院校
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环节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