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作文的“指”与“导”

2015-12-15 19:32何捷
新教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冰淇淋星星味道

何捷

儿童写作教学领域中提及的“想象作文”,正是主张儿童借助想象对现实生活进行回忆、加工、综合、创造,最终以语篇方式呈现想象的结果,展示加工得出的新形象。想象的基础——生活,是人人有之的,教师应重点关注想象的过程指导,辅助儿童梳理思路,合理建构,组织语言,实现优质想象结果的呈现。因此,想象作文的指导是极其必要的,我们提出在“指”和“导”上下功夫。

一、“指”即“指明”,教学首要指明方向

在想象作文教学中,流行着放任自流的观念。认为想象就要释放,教学就是阻碍。应当让儿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教学,忽视了儿童写作“习得”的基本属性。诚然,让儿童享有想象的自由确实是需要秉持的基本教学理念,但落实到具体语篇写作时,在写作方向上的指明、指点、指示也是教学存在的必然需求。否则,学生写出的习作文不对题,或是东拉西扯顾左右而言他,失去了想象时大脑缜密且可贵的回忆、加工、综合及创造过程,也就失去了想象作文练习的意义。

指明写作的方向,在教学时要做到两点。其一,开宗明义,让儿童了解想象的“话题”。相对“命题”,我们提倡在想象作文教学中以“话题”形式与儿童共享,提供更为开放的交流与想象的空间。例如“关于新型汽车的想象”“假如我做班主任”“妈妈变小之后”等,话题贴近儿童生活,给予适切而宽广的想象空间。话题就是写作的起点,是以任务驱动写作的“动力源”。告知话题,让儿童清楚知道这一次写作,我要“想什么”。确保儿童写作立足原点,任务明晰,是指导的基本要求。其二,意图明确,让儿童知晓想象的“结果”。结果就是我要“想成什么样”“想象能为生活提供何种改变”。明晰写作的结果,想象才能有的放矢。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只是儿童在漫无边际的留言中空耗时光,是“想了也白想”的无效写作。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告知写作的意图,如“新型的汽车能让我们享受交通的便利,还能有效遏制环境污染”“新班主任要成为大家的好朋友,还能带领班级取得新进步”“你如何在照顾‘变小的妈妈中体会到艰辛”等。

例如,笔者设计的《写作文,要合理》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西天取经回来后,孙悟空无事可做,决定开一家水果店。新店马上要开张了,需招聘6个员工:经理、采购员、伙计、保安、投诉受理员、收银员。来应聘的有10人:唐僧、沙僧、八戒、六耳猕猴、观音姐姐、千里眼、顺风耳、巨灵神、红孩儿、弥勒佛。究竟该录取谁才合理呢?这个想象的情境中涵盖了“话题”,给西游记中的人物安排岗位。同时也告知了“结果”,要合理设岗,人尽其才。有趣的情境很容易让儿童围绕话题展开想象,首先调用的是自我阅读与生活的储备,他们必须知道西游记人物的特点,了解岗位的要求。同时在大脑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的对应、分配、调整,还要组织语言将设岗的理由表达充分。这样的想象与表达的过程就是一次有趣、有效的想象与表达的练习。我们欣赏两个片段,可以感受到在“指明方向”的教学观照下的写作结果。

片段1:我左思右想,这个经理该由谁来当?啊哈!就由八戒来担任最合理。八戒爱吃爱喝,大腹便便,形象上应该没问题,像个经理的样子。更何况他交际广泛,谁都认识,嘴又甜,我想能带来的商机一定很多。

片段2:采购员最重要,要找谁呢?我知道了,就由六耳猕猴来做采购员吧!理由很简单,它和孙悟空一样都是吃水果长大的,挑选水果非常在行,能分辨出水果好坏,成功采购到优质水果应该没问题。六耳猕猴——Only you!

二、“导”即“引导”,教学亦要导之有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引路人”。苏格拉底将教学形象定义为“产婆术”,主张教师要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困顿,迫使其发现无知,继而“助产”启发,使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其核心就是一个“导”字。想象作文教学中的“导”就是导引、引出,通过教学设计,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在大脑中完成表象的加工后,将形成的“内部语言”顺利转化为“外部语言”,落实为文字表达。

其一,趣导,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言语激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想象在愉悦的心灵体验中驰骋;其二,法导,教授切实有效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依法作文,写有所得,让言语在章法助力下实现规范、彻底的表达;其三,范导,提供适合的范例参考,让学生有章可循,让想象能力与言语表达能力在模仿借鉴中不断长进;其四,启导,力主启发式教学,注重现场生成资源,主张弹性预设,教学在运动变化中不断调试,学生在不断调试中不断获益;其五,互导,鼓励和组织现场互动,实现“兵”教“兵”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这“五导”并非各自为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是包容兼并,融合互补。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请你来帮忙》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一些难以回答的话题。如,都说神仙住在天上,为什么乘飞机时“我”没有看到?雨点从天上落下来,会不会疼?“我”从哪里来?天上的星星什么味道?为什么猴子喜欢香蕉……要求学生自选回答问题,创作想象片段。正当学生无从下手的时候,教师提供了范例:天上的星星什么味道?我看着天上眨着眼睛、调皮的小星星。我坚信:星星就是冰淇淋的味道。至于是草莓还是可可,或者是香草、牛奶味的,那可就凭你的喜欢啦。夏夜闷热,看到星星就觉得凉爽,就像在大热天里吃冰淇淋一样舒服。有一次,我发现几颗星星特别亮,那不就是冰淇淋被映照时闪烁的光么?哈哈,一定错不了!

让我们分享以下一段教学实录,感受一下“趣导”“范导”“法导”组合产生的教学效果。

生■:哈哈,太有趣啦。她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星星是冰淇淋口味的。

生■:她说得不错。不过我觉得星星应该是陨石燃烧的味道。星星原本就是陨石,在大气层中划过,燃烧后有味道。

生■:我觉得应该是柠檬味,哈哈,我觉得一切黄色的东西都是柠檬味道的。

……

师:你们说得都很在理,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不需要大科学家绞尽脑汁去思考,我只需要“小孩子能接受”的答案。在你们的想象面前,只有想不到,没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啊。(板书: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不如,就请大家帮助我回答这些问题好么?

生:好的。

师:请看例段。作者写星星的味道,采用“总分”结构写答案。就是亮出观点,之后具体说明,也可以增加事例来证明观点。比如例段中“我坚信……”,就是亮明观点。而“夏夜闷热,看到星星就觉得凉爽,就像……”就是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有一次,我发现几颗星星特别亮,那不就是冰淇淋……”就是举了一个例子。大家看明白了么?

生:看明白了。

师:不管怎么回答,都要记住:不讲“大人话”,答案要让提问的小孩满意就行啦。

(生选择内容,动笔写作后,师选择一段展示评点)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了“帮忙”的情境,让学生在好奇心、好胜心的驱动下,跃跃欲试,激活了写作的兴趣。教师提供了来自学生的例段作为范文,一来给学生鼓劲,暗示其解决问题是可以做到的;二来也对接下来的写作提供示范,将指导落到实处。可贵在于不仅仅是提供范文,而是对范文进行方法归纳,给予在场的学生非常鲜活的范例教学、方法指引。配合在想象的品质评价上,不断强调“回答的问题要让同龄读者看明白”,这是读者意识的无痕渗透,也是一种有效激发写作欲望的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冰淇淋星星味道
中秋的味道
快乐的味道
夏天的味道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串星星
冰淇淋True or False?
冰淇淋True or False?
来自星星的玩笑
草的味道
冰淇淋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