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四“促”学“语用”

2015-12-15 19:33庄少芸
新教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小路乌鸦识字

庄少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如今在语文课堂,关注“语用”已是大家的共同话题。但如何在起始年段从识字、学词、朗读、说话等方面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强化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识字教学生活化——促理解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汉字的学习产生兴趣呢?利用汉字的特点,找规律、编字谜、讲述汉字演变的故事、借助生活知识识字等都是识字的好办法,容易让学生乐学,有主动识字的意愿。例如,教学“整”和“苦”这两个生字,执教者先出示“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的句子,引导学生随文认识刻苦的“苦”字。学生用“加一加”和“换一换”等办法记住这个生字后,教师通过课件出示“苦瓜、苦笋、苦菜”等图片,让学生辨认并说说食用这些蔬菜的感觉。当学生明白“苦”的意思之后,教师及时告诉大家“是呀,这几种蔬菜都带有‘苦味,刚吃下去感觉不好吃,可是当你食用后,会对身体有利,先苦后甜。刻苦这个词语呢,就是告诉我们狮子平时的训练是很苦的,可是当它学到本领后,那就是很了不起啦。我们学习也一样,平时要刻苦哦,明白了吗?”学生听完,腰板挺得更直了。而教学“整”时,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整”可以运用在哪些地方?经过教师提示,学生纷纷发言,比如,“桌椅排列整齐”“我们书写要工整”“我的书包很整洁”等等。实践证明,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随文识字、生活识字,激活学生的识字热情,促其主动识字,为阅读与写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词训练情境化——促积累

词语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切入口。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语词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比如,“到处”这个词语,在《乌鸦喝水》和《四个太阳》中都出现过,查阅字典可以知道“到处”是指很多地方,很多角落等,但在不同的课文里它背后具有怎样的张力呢?在教学时紧抓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认真探寻就显得很有必要。《乌鸦喝水》中有这样的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口渴的乌鸦到底飞到哪些地方去找水喝呢?执教者先出示“田野、沙漠、森林”等地方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乌鸦飞到了(?摇?摇?摇)找水喝,可是没有找着”的句式练说,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说说乌鸦还去了哪些地方找水喝?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容易理解“到处”所蕴含的内容。《四个太阳》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一位教师执教时,同样抓住“到处”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了好几个来回:先出示课文原句和去掉“到处”的句子,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处”隐含的意思;然后依照学生对“到处”的理解,指导他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接着出示几道带有“到处”的填空题让学生训练,如,①公园里到处(?摇?摇?摇)。②马路上到处(?摇?摇?摇)。③(?摇?摇?摇)到处(?摇?摇?摇)。最后,指导学生运用“到处”说一两句话。以上环节,教者借助“到处”一词,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整个过程循序渐进,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三、朗读指导趣味化——促感悟

朗读既是小学阶段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又是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应精心指导,才能读出作品的基本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例如,当《美丽的小路》中“美丽的小路”不见了,文中的小动物们纷纷发表议论的文本内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怎么指导朗读这一组对话,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呢?一位教师执教时,抓住“皱起了眉头”“捂上了鼻子”“叫”“一拍脑袋”等描写神态动作的语句,采用小组比赛读、个人配动作朗读、比较疑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之处的朗读等形式进行教学。当学生皱起眉头,难过沮丧地感叹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当他们捂上鼻子失望地寻找当日的美丽小路时;当他们惟妙惟肖地模仿鸭先生一拍脑袋,运用“叫”的方式倾情朗读“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的惊奇样子时,我们为学生把童真童趣融入文本的学习而欣慰;更为教师用心有效的朗读指导而喝彩。正如一位名师所说:“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小兔子高兴了,小鹿开心了,鸭先生明白了,美丽的小路回来了。”

四、言语练说多样化——促表达

文本是一种鲜活、不容忽视的存在,其本身就是言语的意图和内容的一种交融呈现方式,存在着多样性。我们必须关注文本中隐含的学习价值,把言语训练指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力求一课一得。一年级教材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利用插图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策略。把《乌鸦喝水》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连起来,体现的就是乌鸦“喝不着水”和“喝着水”的内容。当学生加上“找水喝”及“想办法”这两个关键词,不就借助插图把课文内容讲清楚了?再如,为了落实减负,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课堂上就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笔者在课即将结束时经常会设计一两道填空题,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练说,以检测学生是否达成熟读背诵的目的。如《棉花姑娘》可以设计“棉花姑娘请了( )( )( )给她治病,最后是( )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从课堂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完成填空题,以此巩固课堂的学习成果。还有,借助练习设计,进行文本情境化的回放,落实言语练说,也是另一种训练的好方法。

“语用”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作为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找文本中适合“语用”训练的点,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让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成为“语用型”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公园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路乌鸦识字
小路
小路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那条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