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本语言提高“语用”能力

2015-12-15 19:34吴道铨
新教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楚王晏子楚国

吴道铨

语文教学中只有加强对语言形式的品味、内化和运用,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呢?笔者以为,课文不同,品味语言的角度、重点也不同,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思想内容、语言特色等进行引导。

一、推敲——体会用词之精妙

1.从关键词中推敲。许多作家笔下的人和物十分生动形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善于准确地使用动词和形容词。例如《荷花》中的一个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中的“冒”字可谓传神之笔,凸显了荷花挺立于荷叶之上的艳丽脱俗、卓尔不群,形象地表现出荷花的蓬勃生机,让人感觉动感十足。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冒”展开想象:从一个个碧绿的荷叶中“冒”出来的白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冒”字能用其他词语代替吗?为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感受课文用词准确之妙。

2.从鲜明对比中推敲。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往往有区别。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两句中的“才”意思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第一句中的“才”反映了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第二句中的“才”则表示时间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对比、揣摩,体会相同的词不同的表达效果。

3.从精练用词中推敲。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用得精确而简练。教学时可提问:“绿”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脑海中呈现出怎样的画面?能把“绿”换成其他词吗?谁能说说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一个“绿”字,化静为动,把整个江南到处一片新绿、生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呈现给读者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4.从特殊用意中推敲。课文中有一些看似非常普通的词语,却表达了作者特殊的用意。如《一夜的工作》: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个句子看似平淡,但仔细琢磨,“宫殿式”一词有着特殊的用意,值得细细品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宫殿式”的房子以前是干什么的?原来里面会布置些什么?成为周总理办公室后,里面的陈设怎样?通过这样的对比,总理生活简朴的品质就凸显而出了。

5.从新颖别致中推敲。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各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让学生体会这种耳目一新的描写。

二、赏析——感悟造句之优美

1.从修辞手法上赏析。关注课文中的修辞现象,也是品味语言文字美的重要内容。如《桥》一文中的比喻句:“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比较山洪和一群受惊的野马的相似之处。有的说:“野马受惊后,一定是不顾一切地向前冲,不管前面有没有障碍物,都要冲过去。可见山洪所到之处,什么都没了,什么都挡不住它。”有的说:“‘一群这个词说明了水势之大,一泻而下的气势。”……经过讨论,学生对山洪“气势之猛,速度之快,声音之响,破坏力之强”有了深刻的体会,对合理运用比喻的好处也有了深切的感悟。

2.从特殊句式中赏析。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有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形成一种整齐美;有的字句灵活,长短错杂,形成一种错综美。还有一些句子结构形式特殊,可谓别具匠心。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句式,作者有意把“我的母亲”放在句末,使作者感受到了这位平凡的母亲深沉而伟大的母爱。教学时,笔者出示把“我的母亲”放在句首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想象,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体会这种句式给人以慢镜头的感觉的妙处。

3.从展现意境中赏析。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月光曲》第9自然段的意境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从开始时,月亮在“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音乐轻幽、舒缓);到“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音乐气势逐渐增强);到后来,“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也变得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把我们带入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通过默读思考、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化为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个性化体验,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三、揣摩——领会言外之深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文学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倾匣地说,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领会它。”因此,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晏子的特点,笔者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晏子和楚王的三次交锋,体会文本的言外之意。

1.第一次交锋:晏子说:“这是狗洞;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言外之意:楚国是狗国。楚王为了让自己的国家不成为“狗国”,不得不打开城门迎接晏子。晏子在回答问题时“装作为难”,实际上是为楚王设下陷阱,让楚王承诺“我不生气”,从而让楚王即使被取笑,也不能发怒,颇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意味。

2.第二次交锋:楚王: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不是没有人,而是没有人才)晏子说:访问上等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派下等人去。“我”不中用(其实这是楚王的意思)……言外之意:楚国是下等国。晏子通过自贬,婉转地取笑了楚国是下等国家。

3.第三次交锋:楚王:齐国人偷盗,没有出息。晏子说:有个事例叫做“南橘北枳”;齐国人在本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就做起盗贼了。言外之意: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晏子的回答既婉转,又不失礼,还取笑了楚国。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晏子面对楚王的诬陷与刁难,既没有妥协,也没有气馁,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巧用“欲擒故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义正词严地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他与楚王的斗争是针锋相对的,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节。突出了他的机智善辩、善于辞令,以及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管前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

猜你喜欢
楚王晏子楚国
晏子不辱使命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小燕子
楚王失弓新编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晏子使楚
楚王招贤
晏子使楚
楚王围宋(下)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