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多方能力

2015-12-15 19:37肖木英
新教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纸条三角形微课

肖木英

一、优化数学课前教育,运用现代化手段,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化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计算机的应用逐渐成为现代化教学的标志,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就如微课的开发,它为学生提供了富有吸引力的、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教师提前制作好的微课,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可以快进、后退、暂停、重复,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微课的开发要与数学课型相结合。对于概念或是计算类的知识,微课设计便可以就知识点进行演示与讲解。而对于探究性的课型,微课在设计时应当是制作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提出具体的小课题研究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得出结论后撰写小课题研究报告。但如果在微课制作中加入实验展示,那么课堂交流时就不会出现多种实验方法,学生的学习将由过去的“教师灌”变成现代的“微课灌”,学生将没有自己的思考力。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改变学生的学习形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前自学、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育,组织合作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是伴随着问题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提问、解答、追问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

以笔者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为例。笔者通过一长一短的两根纸条(10厘米,6厘米),让学生进行“三剪三围”的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猜想—实验—分析—结论”的学习过程。第一次全班操作,体验有三根能围成三角形纸条。学生的心里都是想着自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直觉上他们都会去剪长的那根纸条。此时教师让学生体验有三根能围成三角形,是先建立一种“平衡”。第二次全班操作,教师要求学生剪短的那根纸条。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有了三根纸条却不能围成三角形,打破了刚才的“平衡”,同时又得出“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结论,推理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的结论,再次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第三次分组实验操作,把10厘米的纸条剪成1厘米、9厘米或2厘米、8厘米,再与6厘米的纸条组合成三根纸条,再次尝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当学生用1厘米、9厘米、6厘米这组纸条进行实验后,学生自然明白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不能肯定就围成了三角形”,还要看看是否是任意的两边之和都会大于第三边。同样的,在进行了2厘米、6厘米、8厘米这组纸条实验后,学生通过操作与分析,明白“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也是无法围成三角形”,进一步意识到必须“任意两边的和都是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与合作中,认知结构由“平衡(建构)—不平衡(解构)—新的平衡(重构)”的依次不断循环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学生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推理中的归纳和类比的思想,同时发展了批判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三、优化数学课后教育,开展数学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学校中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学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

例如,我校所在片区开展的数学学科活动——“指尖上的数学”(表1,表2)。

我校所在片区每学年都会开展数学学科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数学知识竞赛”“指尖上的数学”“数学故事会”“数学小实验”等。参加活动的有来自片区10所学校的全体数学教师和学生,师生参与面广,参与热情高,作品质量也较好。活动取得的最大成效就是让学生“做数学”,从中了解“数学文化”,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养成积极的认知态度,最终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endprint

猜你喜欢
纸条三角形微课
纸条大侦探
五张纸条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