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铆劲,让科学课探究更有效

2015-12-15 19:39曾坚碧
新教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科学课生物科学

曾坚碧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把探究引向深入,要在探究细节上下工夫,选准着力点,深挖探究的重点、难点、疑问点、关键点,做到以点带面。那么,教师要如何在“点”上铆劲,让科学课探究活动更有效呢?

一、兴趣点——设疑引欲激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只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已有生活认知与科学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冲突,撬动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处于一种欲求而未解、欲动手而求法的探究状态中,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探究科学的热情。

例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利用电磁铁原理制作了一支钓鱼竿(钓鱼竿的一头装上电池和开关,用导线缠绕铁钉后连接到开关和电池,用垂直的铁钉模拟鱼钩,在一张镶有大头针的纸片上画成各种各样的鱼),和学生进行一场“无钩钓鱼比赛”游戏。结果总是教师能钓到鱼,学生多数不能钓到鱼。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什么老师的鱼钩能吸到鱼,而同学们的鱼钩却吸不到鱼呢?这里面隐藏着哪些科学知识呢?学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猜测,启动了探究的思维闸门,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索知识的活动中。这样的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支持。

二、疑问点——层层探究引深入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提出问题,在操作实验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结构系统化。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要精心设疑,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教学四年级《溶解》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我们平时喝的汤里都加了什么,能看到什么?比如,盐和味精哪里去了。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下,学生产生了很多疑问,同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盐和味精消失了却变成了味道,是不是融化了?有的学生说溶解了,有的学生进而提出了很多问题:什么是溶解?溶解有什么特征?什么物质之间可以互相溶解?一连串的问题从学生的脑海中跳出,科学探究的活动也在疑问中进行和延续。

又如,教学五年级《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时,当我谈到人类离不开生物时,有几个学生就反问到:生物是不是也离不开人类呢?我就追问:生物的生存一定要靠人类吗?学生也就恍然大悟了。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如果地球没有了生物将会怎么样?经过思考、讨论,有的学生说,没有了生物,地球上的人类也会消失;有的学生说,没有了生物,人类不在地球上生活也可以到其他星球去生活。面对这个问题,我稍做归纳:一个观点是,地球没有了生物,人类也将随即消失;另一个观点是,地球没有了生物,人类依然能够生存。学生对这两个观点进行表态,大多数支持第一个观点。眼看就要下课了,结论仍无法得出。我就及时引导学生回去查找资料,收集足够的证据,将在班里举行一次辩论赛,从中评选出最佳辩手。学生们个个都满怀激情,通过多种渠道,如到图书馆、上网或与大人一起交流等方式获取充分的资料作为依据。在这次探究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想方设法去获取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同时,在辩论结束后,学生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动植物的重要性,而且,有学生还提出了一些保护环境的宝贵意见。

三、操作点——动手设计提效益

日本修三博士认为:“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指尖上。”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教师要积极充分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提供“操作点”,培养儿童的动手设计能力。

如,在教学《砖瓦和陶器、瓷器》一课时,课前播放录像《瓷国明珠》,让学生通过短片欣赏德化陶器、瓷器的精美图片,上课时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德化陶瓷艺术作品和多种砖头。学生被形状各异的陶瓷艺术品吸引,情不自禁地去看、去摸、去“玩”,并和砖头作比较。这种新奇的材料,自然而然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既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又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掌握,收到了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教学三年级《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我拿一只空烧杯让学生观察里面有什么?有些学生说:“没有东西。”但也有学生说:“有空气。”接着,我进行引导: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观点呢?生答:用实验方法。师问:谁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法来加以证明——杯中有空气。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想,于是,我就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结果,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1)找一个气球,用嘴吹气球,气球鼓起来后再对准人的手放开,手就感觉到有一股气流通过;(2)找一个塑料袋,将袋口张开向袋子里吹气,等塑料袋鼓起来后,手捏袋口,留一个小口,再将袋口对准人的脸,轻拍塑料袋,人的脸就感觉到了丝丝凉意,这就是空气,同理杯中也有空气;(3)取一个空杯,将杯口朝下杯底朝上直放入水槽中,慢慢倾斜杯口,倾斜的杯口处不时冒出气泡,说明这个杯中的空气跑了出来。学生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灵感,不断修正自己的实验,在动手中提升了探究效益。

四、延伸点——延伸课堂重拓展

课堂是有限的,探究是无限的。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拓展探究活动的时空,给予探究的“延伸点”,让学生把探究触角伸到课余生活中,将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探究世界。

如,教学四年级《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后查找各种各样的花,同时自己尝试种花、养花,观察家里的花并做好记录,而后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等信息上传到微信、QQ空间,让大家共享。同时,我还及时在网上跟踪指导,并组织评比,表扬能在课后继续探究的学生。这样,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总之,在亲历探究过程中,一枝一叶总关情,教师要在“点”上铆劲,精雕细琢,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让科学课真正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增长见识、体验快乐的场所,这样才能让科学课的探究活动更有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课生物科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第12话 完美生物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