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史料: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别样美丽

2015-12-15 19:39郭琳琳
新教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怪兽史料漫画

郭琳琳

品德课教学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拘泥于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而是要补充相关的材料来拓展课堂教学,佐证说明教材中的道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达成教学目标。历史是宏大的,我们要为儿童建构一个客观、真实、立体的历史图景,就需要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梳理与本课教学主题相关的各种课外史料,并巧妙地将其引入课堂中,使历史课堂内容生动真实,并充满人文主义气息。

一、妙用漫画史料,夸张诙谐激发探究

漫画具有直观、幽默的特点,用简洁直观的画面,夸张讽刺的手法反映深刻的理性寓意。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还是历史人物,对学生而言都是久远、曲折、复杂的。所以,如果我们能找到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关的漫画来充实教学内容,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当时的历史状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一课的教学,需要紧扣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历史背景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空前灾难,启发学生追求世界和平和人类平等的愿望。课上提及的“法西斯”对学生而言,是陌生且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困难。因而课始,教师特意选用一幅漫画导入新课。学生通过观察漫画,发现怪兽头部是德国元首希特勒,中间是意大利的首相墨索里尼,尾巴上是日本的陆军大臣和内阁总理东条英机,进而推断出图中的三头怪兽是指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怪兽“三头一体”,实指“柏林—罗马—东京”法西斯同盟轴心的形成。随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漫画并回答“这是一只怎样的怪兽”。从狰狞的面目、乖张的羽翼、雄健的四肢、尖锐的趾甲、阴郁的色调中,学生感受到怪兽的跋扈、暴虐,仿佛闻到了恐怖、死亡的气息。在观察漫画史料的基础上,教师的相机引导自然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法西斯如何扩张侵略?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教师妙用历史漫画,“四两拨千斤”,通过一张图使抽象的二战历史背景昭然,也让学生在幽默夸张的情境中,自然融入新课的学习,为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感受战争对人们的伤害,搭建了体验平台,扎实落实了本课的知识与情感目标。

二、善用影像史料,细节回放激荡情感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发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历史题材教学中,超过半数的学生喜欢“影像类”的史料。确实,影像史料可以穿越时空的约束,再现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璀璨的历史文化,给予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站在联合国的讲坛上》一课,“了解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突破难点,教材呈现三幅图片,分别是国际维和部队合影照、中国医疗人员援助乌干达、中国救援伊朗地震。那么,该如何以点带面,生动形象地引领学生感悟中国维和部队官兵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呢?为此,我精选“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团刘庆忠排雷”的影像在课上播放。影像史料中的大量近景、特写镜头细节回放再现了我国维和部队勇敢穿越雷场,英勇无畏的精神,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扫雷如闯鬼门关,生生死死分秒间”成为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他们在其间深切感悟到中国重返联合国后不遗余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影视史料,以片设境,以境激情,以情明理,学生借此得以感性认知古今中外事,从微观到宏观进行直观形象地学习,在情与情的交融中获得心灵的成长。

三、巧用数字史料,化虚为实提高认识

在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数字,如果将这些数字化虚为实,使之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历史的感悟,提升道德认识。

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地球上的红飘带》一课时,学生对长征中的各种辛劳难以获得真实的体会,因此,课上,一位教师通过摘录一段史料进行说明。教师先请学生理解“日平均行军74里有多远?”70里等于35千米,成年人1小时大约走6千米,这意味着红军日行军6小时。孩子不禁质疑“红军为什么走得这么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史料中的数字寻找答案:18座白雪皑皑的雪山、24条湍急的河流、敌人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日遭遇战之频繁、征途之广都是导致行军艰难的原因,学生真切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卓绝。“每日三四名红军牺牲”损失之惨重,学生更从中体会到长征是一部悲壮的历史史诗,是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数字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再现鲜活的历史,引导学生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最终把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素质,促进自身的成长。

四、精用文字史料,史实对接唤起共鸣

文字史料虽不比图片来得形象,但恰恰是一种最直接、最直白的方式。历史不可能重现,文字史料则是一架通往过去的桥,呈现着、诉说着遥远时空里那些我们不曾也无法经历的事实,连接着、验证着现实与未来。

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日出东方》一课时,为引导学生真正体会“日出东方”的历史意义,教师精用文字史料,为“史”与“实”的对接架设桥梁。课上,教师呈现66年前《人民日报》关于开国大典的报道:“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学生在字里行间找到胜利者的自信和豪迈。通过反复品读,学生心中油然而生一股历史沧桑感,他们享受着随之而来的震撼与激动,身心皆受洗礼。此后,随着教学深入“万丈光芒”(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学生再次回味这些66年前的文字史料,更深一步领悟先贤前辈是何等高瞻远瞩,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爱国之情激昂澎湃。透过那泛黄的报纸,文字跨越时空,带领学生不仅“走近”历史,“走进”历史,更“走出”历史,实现自我感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面对丰富的课外史料资源,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随时捕捉,巧妙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方能创造出课堂的别样美丽。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康城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怪兽史料漫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有一个怪兽
史料二则
失眠这个小怪兽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