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阅读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

2015-12-15 19:40陈春梅
新教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领会误区解决问题

陈春梅

一、常见“误区”

1.越俎代庖——数学阅读成无本之木。阅读,意为看并领会其内容。看,是感官的外显活动;领会,是心灵的内觉体验。看是领会的基础,领会则是看的目的。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独立阅读题目有困难,部分教师不经意间全权包办,教师读,学生听,听后再由教师讲解题目意思。在中高年级也经常出现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引导学生去阅读题目,而由教师边读边讲代替。教师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就是跳过了阅读中“看”这个外显的活动,直奔让学生领会内容这个环节。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弱化、阅读习惯的虚化、解答习题正确率的低下等现象。

2.弃用教科书——数学阅读成无源之水。教科书是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资料,它不能仅是教师授课的来源,更不能变成“练习册”。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其独立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没让学生用到教科书,而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因为教师自身忽略了教材,也就造成学生不懂得运用教材来帮助学习,如遇到概念、公式等遗忘的情况,其实他们翻书便能解决问题,可学生几乎没有这样的意识,教师却以为是因为学生懒。这种弃用教材的做法,导致学生的数学阅读成为无源之水。

3.导向不明——数学阅读成无舵之舟。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学生预习时,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针对性明确的问题、指令性强的步骤、逻辑清晰的思路、重点突出的方法等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如果缺乏明确的预习目标导向,学生不明白具体要怎样进行预习,预习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预习的效果便不可能理想。

4.忽视技巧——数学阅读成无魂之人。数学语言具有简洁、精确的特点,它包括文字语言、数学符语言和图表语言等,内容丰富却抽象。学生要理解领会这些语言,他们的大脑便要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换机制。要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语意的转换,需要学生通过自己认真地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后才能达到。在此过程中,练习是实现此目的的重要一环,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经途径。部分教师只是把练习作为最终目的,即答案正确即可,忽略了教给学生审题的技巧。

二、应对策略

1.兴趣敲门——兴趣敲开阅读之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只有对数学阅读产生了兴趣,阅读行为才能高效地持续下去。但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靠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如此操作,随着刺激的消失,学生的兴趣也就烟消云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认识到课文的奇妙魅力,是激发学生想去阅读的兴趣源泉。所以教师应改变过去“讲授—训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为“讲授—阅读—练习”三项结合的教学方式。

2.方法引路——方法引领阅读之路。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阅读方法的引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将读和悟相结合,做到勤思多想。

(1)导读:突出“疑”。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让学生阅读之前,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读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来阅读。只有在阅读目标明确后,学生才会自觉带着问题去读,才会有意识地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为读而读”,甚至是应付地读。只要有意识、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学生就能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2)带读:凸显“动”。数学阅读重在对文字的理解和领会,而理解和领会的关键是对数学语言的“内部转化”,也就是把阅读的数学内容转化成更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数学语言简明扼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往往隐藏其中。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化“静”为“动”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做一做、比一比、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帮助学生实现数学语言的内部转化。

(3)促读:凸显“思”。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强弱的具体表现之一。考察的指标是学生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精心设计习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掌握思考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巧”升技能——技巧提升阅读之能。

(1)计算课中“巧问”。在部分数学教师的潜意识中,他们认为在上计算课时并不需要数学阅读,只要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法则就可以了,所以也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在学习了运算顺序和法则后,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错误更多。具体分析原因:学生对数学算式的阅读不够重视。不少学生对计算方法与顺序理论上是理解的,但在实际计算时,并不是明确计算顺序后再计算,而是边看边做。教师把学生计算错误归结为学生粗心,其实,这和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算式的习惯有很大关系。

(2)概念课中“巧敲”。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体系中有很多概念、性质等。数学语言的表述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阅读便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读阶段,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要进行反复推敲,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3)解决问题课中“巧析”。正确的阅读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解决问题的质量和熟练程度。因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审题、分析题意和理清数量关系这一系列环节上多下工夫,引导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数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画,注意画出关键词句,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式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恰当运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相互学习,在讨论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阅读技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克服数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善用教材等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真正练好数学阅读基本功,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endprint

猜你喜欢
领会误区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冬季洗澡的误区
认真领会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人大工作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领会和落实“两个责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