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部肌力锻炼仪的研发及在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2015-12-16 11:22蒋玉蓉苏发梅郑雅雯钟碧芬谢锦枝
护理学报 2015年23期
关键词:臀部髋部患肢

蒋玉蓉,苏发梅,郑雅雯,钟碧芬,谢锦枝

(深圳市人民医院 骨关节外科二区,广东 深圳518020)

※康复护理

臀部肌力锻炼仪的研发及在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蒋玉蓉,苏发梅,郑雅雯,钟碧芬,谢锦枝

(深圳市人民医院 骨关节外科二区,广东 深圳518020)

目的研究臀部肌力锻炼仪在髋部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本科室100例髋部骨折住院手术患者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干预组在入院及术后24 h后采用自主研发的臀部肌力锻炼仪进行辅助抬臀康复指导,对照组入院及术后24 h后进行常规抬臀康复指导,无臀部肌力锻炼仪辅助抬臀。结果干预组术后至第1次下床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干预组术后第5天患肢肌力Ⅳ级及以上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臀部肌力锻炼仪的研发及应用在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康复中,能有效缩短术后至第1次下床的时间,促进术后肌力恢复,利于患者康复。

髋部骨折;臀部肌力锻炼仪;康复护理

目前髋部骨折患者日益增多,骨折发生后患者因髋部疼痛而导致躯干活动受限,卧床时间较长,且择期术后患者手术伤口疼痛,依从性较差,康复训练开展困难。而长期卧床可导致肌肉萎缩,新陈代谢缓慢,抵抗力下降,且容易产生静脉血栓及压疮[1]。早期康复训练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康复训练于术后第1天开始为最佳[3],而期间的重要环节在于患者的抬臀训练,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往往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而剧烈疼痛不仅造成患者生理和精神上巨大的压力,也严重影响患肢术后功能康复[4],使患者自行抬臀训练实施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本科室自主研发了臀部肌力锻炼仪,并取得国家专利。运用臀部肌力锻炼仪对手术患者早期康复干预,有效缩短了患者术后至第1次下床的时间,增强术后肌力恢复程度,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髋部骨折患者;知情同意。将本组患者按入组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50例,男 29例,女 21例;年龄(40.80±4.60)岁;股骨颈骨折1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4例;空心钉内固定手术24例,钢板内固定手术19例,下肢持+续牵引治疗7例。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2.60±4.08)岁;股骨颈骨折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空心钉内固定手术23例,钢板内固定手术21例,下肢持续牵引治疗6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用药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1)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于入院后对患者进行术后抬臀训练指导,并在术后24 h加强指导患者抬臀运动。具体方法:自主抬臀运动:患者双肘支撑床面,患肢保持牵引状态,健肢屈膝屈髋,足底踩床面,利用3个支点同时用力,挺腰抬臀,以下肢、臀部及腰部肌肉绷紧臀部离开床面为准,坚持5~10 s后放下,同时随着抬臀—持续—还原的运动节律进行吸气—屏气—呼气的呼吸功能锻炼,反复10~20次,每隔 1~2 h做 1次,或视病情酌情进行[5],以后逐日增加次数,以患者不劳累为宜。(2)干预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并在入院后及术后24 h使用臀部肌力锻炼仪。本实用新型臀部肌力锻炼仪已申请国家专利,结构包括与臀部曲度相适应的坐垫层,坐垫层上方设有透气孔,下方设有可调节坐垫高度的升降杆,使用时,患者臀部放置在锻炼仪上,坐垫层随着升降杆的升降而活动,从而带动臀部升降来进行被动抬臀训练(见图1)。具体方法:一名护士手置于患者腰背部,一手置于患者骶尾部,缓慢托起患者身体,同时患者健侧肢体做顶床运动,另一名护士将臀部肌力锻炼仪置于患者臀下,使仪器坐垫与患者臀部贴合,并绑上固定带固定患者髋部,松紧适宜。准备软枕垫高患者患侧肢体,准备完毕。仪器启用由小幅度开始,主要根据患者主观感受而调定,调好高度后,仪器会匀速向上平抬患者骨盆。仪器达到最高点则重新返回0点处,如此重复运动,每次10 min,与抬臀训练交替进行。

图1 臀部肌力锻炼仪示意图

1.2.2 效果评价 统计并记录患者手术结束至第1次下床的时间,将两者时间差记录进行对比,并比较2组患者在第5天时的肌力,按肌力评定标准[6]将肌力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6种。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第1次下床所需时间比较 术后第1次下床所需时间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手术后至第1次下床所需时间长度比较(±S,h)

表1 2组患者手术后至第1次下床所需时间长度比较(±S,h)

组别 n 所需时间对照组 50 96.65±3.80干预组 50 80.48±4.55 t 19.290 P 0.001

2.2 2组患者术后第5天患肢肌力比较 术后第5天患肢Ⅳ级及以上肌力的比例干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第5天患肢肌力比较(例)

3 讨论

3.1 髋部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及现状 髋部骨折也即股骨近端骨折,主要包括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转子下骨折、股骨颈骨折以及合并股骨干骨折的股骨颈骨折,其中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常见,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的存在,美国每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在30万左右,也即0.11%,且此类骨折有相当高的致残致死率,约15%~20%的患者在骨折后1年内死亡[7]。提高髋部骨折治疗的成功率,减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已是当务之急。

对于高发的髋部骨折患者,相关的护理技术也需不断发展提高及改善,如何满足患者的舒适度及患者愈后康复水平十分重要。早期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可有效避免因卧床或长期制动引起的废用综合征[8]。但在受伤初期,患者的肢体肌力减退及疼痛使得康复训练在早期很难开展,为此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来帮助患者成为一大难题。查相关文献,没有明确的指出这方面的方法及操作流程。

3.2 臀部肌力锻炼仪对于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早期下床,促进肌力恢复效果显著 基于此,本研究针对髋关节骨折的患者,利用拱桥原理研发了臀部肌力锻炼仪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根据2组对比分析,发现干预组在患者受伤初期及手术后运用臀部肌力锻炼仪进行训练,让患者被动抬臀,使患者更容易过度到主动抬臀训练。且早期活动也防止了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如压疮和因长期卧床而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等。在锻炼仪运作过程中,患者主动收缩肌肉及被动伸拉肌肉使臀部及大腿、腹壁肌肉得到有效锻炼。

[1]付丽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抬臀运动的护理干预[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9):32-33.

[2]李志华.早期康复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215-216.

[3]陈润芳,萧佩多,徐连芳.早期离床坐联合踩单车运动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20(4B):39-41.

[4]林 玲,钟益萍,夏伟芳.使用多功能自助式下肢训练带锻炼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4,21(15):46-47.

[5]徐连芳,陈燕萍,陈润芳,等.早期抬臀运动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1(4):979-980.

[6]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4-105.

[7]陈 焱,郭景芳,顾凯明.髋部骨折的髋关节功能评价及康复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4):117-118.

[8]付丽华,雷 蕾,董清芳.对股骨骨折病人实施患肢运动处方的管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3,3(4):41-42.

R473.6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23.049

2015-05-25

[专 利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201520024903.3)

蒋玉蓉(1977-),女,湖北宜昌人,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苏发梅(1988-),女,青海互助人,本科学历,护师。

吴艳妮]

猜你喜欢
臀部髋部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逍遥散加味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对称
手到病除
激活臀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