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融堂杂记八种》及其文学史料价值

2015-12-17 05:52孙文娟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

孙文娟

(兰州大学 文学院,兰州 730000)



《春融堂杂记八种》及其文学史料价值

孙文娟

(兰州大学 文学院,兰州730000)

摘要:王昶作为清代乾嘉时期的代表性学术家,为后世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而且是一位经世能臣。一生为官南北,游宦四方,凡所经历,必撰纪程。后人将其生前所撰的八种重要纪程之作先后付梓,总名之曰《春融堂杂记八种》,其中记录了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学史料价值。

关键词:王昶;《春融堂杂记》;文学价值;史料价值

一、王昶与《春融堂杂记八种》

王昶,字德甫,号述庵,江苏青浦(今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进士,乾隆二十二年,高宗皇帝南巡,因召试一等第一名,授内阁中书。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使提引事发,昶坐言语不密,罢职,随大学士阿桂往云南军营效力。乾隆三十六年,又随温福将军入蜀,平定大小金川叛乱。乾隆四十一年,胜利回京,先后任江西按察使、直隶按察使、陕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江西布政使、刑部右侍郎。乾隆五十八年,以老致仕。嘉庆十一年卒,年八十有三。

王昶“邃于经,健于文,富于诗词,精于考证,达于政治韬略,研穷于性理”[1](《王兰泉侍郎事略》),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而且是一位经世能臣,曾“两仕江西,一仕秦,三年在滇,五年在蜀,六出兴桓而北,以至往来青、徐、兖、豫、吴、楚、燕、赵之镜”[2](《金石萃编自序》),一生历官所至,游踪甚广。凡所经历,必撰纪程,详细记录所经地区的山川形势、风景名胜、气候植被、古迹存佚、道里物产、民风习俗乃至途中与所到之地的人际往来等等,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资料。王昶去世后,后人将其生平所撰的八种重要纪程之作先后付梓雕刻,总名之曰《春融堂杂记八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春融堂杂记八种》概述

《春融堂杂记八种》包括王昶生前所撰的《滇行日录》《征缅纪闻》《征缅纪略》《蜀檄纪闻》《商洛行程记》《雪鸿再录》《使楚丛谭》《台怀随笔》八种重要纪程之作。作为一部丛书,大体上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排。现对其写作时间、缘由、内容依次概述如下:

(一) 《滇行日录》

该纪程始于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初十日,终于乾隆三十四年三月初五日。缘起于乾隆三十三年七月,两淮盐使提引事发,昶坐言语不密,罢职。时缅甸未靖,伊犁将军阿桂为兵部尚书定边右副将军总督云南、贵州,奉命征缅。阿桂素知王昶学识渊博、做事干练,遂奏请其为随行佐事,带往云南军营效力。以十月初十日自京师启程,途经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贵州,至云南,于次年三月初五日抵达腾越。“途次所历,为驿一百二十余,为里九千一百余,为日一百有二,有所见辄书之,以志其略。”[2]690(《滇行日记自序》)。此纪程详细地记录了沿途的山川风景、民俗风习、名胜古迹等,且收录大量作者途中即景生情而作的诗歌。

(二)《征缅纪闻》

该纪程始于乾隆三十四年七月二十日,终于乾隆三十五年正月十九日。时大学士傅恒为经略,阿里衮和阿桂为定边右副将军,于七月二十日自腾越出征,傅公率兵五千八百人由戛鸠、阿里衮率水师南下大金江,阿桂由江东,水陆并进征讨缅军。是役清缅双方交战延至十一月,以缅酋懵驳以书乞降,双方议和正式停战。此纪程详细记录每日行军路线及交战细节,同时收录王昶大量诗作。

(三)《征缅纪略》

该书的写作,缘起于缅甸自元明以来多次扰边叛乱,而《元史》《明史》对其记载不够详备,作者由于亲自随军征缅,所以对“缅事甚悉”,希望著此书以补史书之缺,使“后之考边事者有鉴于此”[3]。(《征缅纪略》)。该纪程记载了乾隆二十八年至三十六年清缅之间的纠纷与战事,以及乾隆四十一年平定大小金川之后缅甸对清政府“投诚进贡”,乃至乾隆五十四年出现“南檄永宁”的局面,是对元明清以来中缅之间关系与征战本末的总结性著述。

(四)《蜀檄纪闻》

该纪程始于乾隆三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日,终于乾隆三十七年三月三十日。缘起于乾隆三十六年六月阿桂罢职,温福代之,复奏王昶为随军佐事,会四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扰边叛乱,上命温福赴四川平定,温公奏王昶随行。于九月二十八日自永昌启程,向东经赵州、楚雄、宣威等地进入贵州,再经威宁、毕节,北上归赤水河进入四川。再向北经永宁、泸州、荣昌、内江、资州、资阳、简州,于十月二十日抵达成都。此后,或西南至雅州府荥经,或西北进入汶川与杂谷厅,围剿金川叛贼。期间记录行军、攻战、调兵、军粮等事极为详细。此外还记录当地藏民风俗、衣着、语言等。同时还记录王昶与时人诗歌酬赠之作。但由于“军事益棼,连日夜治文书章奏,遂不暇为剳记矣”[3]93(《蜀檄纪闻》)。此纪程只记录到乾隆三十七年三月三十日,距最终平定大小金川尚有四年之久。

(五)《商洛行程记》

该纪程始于乾隆五十一年闰七月十八日,终于是年八月二十五日。缘起于河南伊阳县民秦国栋等三十余人戕知县孙岳灏而逸,巡抚毕沅搜捕不获,因奏言“伊阳壤接湖、陜,恐由熊耳诸山逃入商洛、郧西诸处”[4](《述庵先生年谱》)。王昶时任陕西按察使,“得旨,派往督辑,遂有商洛之行”[3]94(《商洛行程记》)。本书除开头简叙督补事由外,全篇主要记录沿途所经之地的自然与人文之景。其中详细记录蓝田、商山、东严山、武关、山阳、甲河关等地历史人文典故,大量引用古人诗作以及历代典籍,考古论今,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六)《雪鸿再录》

该纪程始于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初二日,终于是年十月二十八日。缘起于王昶任云南布政使,上“以云南路远,量移近省”[3]100(《雪鸿再录》),故调江西按察使。三月初二日,王昶以验收腾越城工赴迤西,二十九日还至镇南州,待六月初一日新任李君至,初五日交印,遂以十二日自云南启行,进京述职,途经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时圣驾幸热河,遂入京师后又北行,经怀柔、密云抵达热河,蒙两次召见。九月十三日,随圣驾自热河旋京,途经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江西,于十月二十八日抵南昌就任。此纪程详细记录了行程中的所见所闻,特别关注民生疾苦,百姓受灾以及当地吏治腐败的现状。此外还记录自己登岳阳楼、黄鹤楼、望江楼等古迹,感时述古之作。

(七) 《使楚丛谭》

该纪程始于乾隆五十五年七月三十日,终于乾隆五十六年二月二十日。缘起于湖南湘乡民童高门控书吏等折色重征诸弊,上命先生偕少司马觉罗吉庆往谳之。七月三十日自京启程,途经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九月初三日至湘乡,十七日谳事毕,回程途中又得旨赴湖北应城县审谳,遂向西经京山、钟祥、荆门、荆州、公安等地,再入湖南经澧州、常德、龙阳、益阳到长沙,然后从长沙经湖北、河南进入直隶回到京师。此纪程除记录奉命审理诸案外,还记载地方弊病,如“河南、湖北邮政之弊”,湘乡“折漕各弊”等,并记录途中山川风景、地方年登俗乐等。

(八) 《台怀随笔》

该纪程始于乾隆五十七年三月初八日,终于是年四月十六日。缘起于乾隆帝第五次西巡,驾幸五台山,王昶随行。三月初八日自京师启程,整个行程在河北与陕西境内。在河北的主要活动有谒泰陵、泰东陵,游崇因寺、广惠寺、尧帝庙、宏恩寺等等。在山西的主要活动有游台麓寺、白云寺、殊像寺、镇海寺、显通寺、菩萨顶、寿宁寺等等。此纪程除记录以上游览之地外,还记录沿途名胜古迹百余处,向读者展现出一幅生动活泼的人文景观图。

三、《春融堂杂记八种》的文学史料价值

《春融堂杂记八种》所记内容皆涉及王昶“从戎、谳事、扈跸、服官所历之处”[2]1132(《春融堂集跋》),这些纪程一方面记录作者所经之处的山川风貌、地理形势、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地方弊政等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描述了作者与时人诗歌酬赠,相互交游的画面,大量收录作者在仕宦途中感时抒怀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文献价值。

(一) 客观记录历史事件,以补史缺

《春融堂杂记八种》真实地记录了清朝的边疆历史、民生疾苦与地方弊政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均为作者亲身经历,遂以客观真实的态度进行叙述,还原当时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例如对于《征缅纪略》的撰写缘由与目的,王昶在文中清楚地交代:“缅自元明来数为边患,颇恨二史于道理形势、战守得失之故不备。往者腾越知州吴楷撰《征缅纪略》颇详瞻,亦有繁冗失实者,因次第删正之,续以输诚效贡,而缅事颠末始具,盖使后之考边事者,有鉴于此。”[3]62由于王昶亲自随军征缅,所以对“缅事甚悉”[3]62,又亲自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对期间行军、作战、调兵、军粮等事一一记载,希望以此来补史书之缺。《雪鸿再录》中记录湖广地区水灾泛滥,“沿江两岸村庄漂没,渺漫无际”[3]108,对当地居民的贫困生活、遭遇水灾现状等皆如实记述。此外在《使楚丛谭》中,作者大量记载地方弊政,如“河南、湖北邮政之弊”,湘乡“折漕各弊,多非诬者”,荆州防汛城堤“当事者惮于疏凿”[3]126等等,这些记录都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二) 记录当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与历史古韵

《春融堂杂记八种》另一可贵之处在于大量纪录沿途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对考察当地的历史地理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例如《雪鸿再录》中记录了“面西而背东”的岳阳楼,“市廛星列”的黄鹤楼,“朴拙乔野”的宝莲寺等。《台怀随笔》中详细记载了“颇有南中之胜”的泉宗寺玉泉水,“绵亘数千里,隐约云际”的望海陀、泰湖岭,“岗峦起伏”的檀山、石龟山,“峰峦层叠,为关塞塞阨处”的紫荆阁,“山桃作花殊烂漫”的灵应庵,“途间有红草、河梨、云铺诸胜”的大教场行宫,“气象峻整”的龙泉关,“蟠屈而上,下临绝壑,雉堞参差”的长城岭等等。《蜀檄纪闻》中描述当地夷人饮食云:“种青稞、荞麦,无可以畒计者……居恒磨粮作粉,杂糠面渍水飣之,名糌粑,圆径寸许,日食二三以果腹,亦竟有噉萝卜、掘大黄根为食者。”此外还描述当地藏族民俗,衣着,语言等。书中对当地的民俗风情、山川水文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而且引用历代典籍如《国策》《左传》《水经注》《通鉴》等加以考证,并纠正出古书所载之误,这些对考察当地的历史地理无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三) 收录时人之作,保存文学作品

《春融堂杂记八种》中,几乎每一种纪程都用日记形式记录作者每天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向我们详细展现了王昶的军旅生涯与仕宦经历,对研究王昶的生平事迹无疑是第一手资料。更为可贵的是,书中不仅记录王昶本人的诗作,而且保留了一些与作者有密切交往关系的友人诗作,其中大多数为当时著名的诗人,如赵升之、毕沅、赵翼等。仅《滇行日录》中就收录赵升之诗作四首,一方面可与其本人诗集互校,订正错讹;另一方面由于诗歌内容大多数为友人之间相互酬赠之作,对考察这些人与王昶的交游往来活动,以及补充其自身的生平资料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此外,还有一些没有专集行世的诗人,或者是著作流传太少,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至今已难以见到,例如《蜀檄纪闻》中收录隆昌县令朱云骏《万里集》中的佳作四首,分别为《泸州》《抵富顺》《资阳县》《蓬溪县》,通过此书的记录而流传下来,可谓功不可没。

(四)补录《春融堂集》未收之作,保留作者创作原貌

《春融堂集》六十八卷,为王昶“毕生心力所萃”[2]9(《重修春融堂集序》)。该书收录王昶一生所著的诗、词、文,集中反映了作者思想学术方面的成就。虽然这部书比较全面地收录了王昶一生所作的诗歌,但笔者通过将《春融堂集》所收诗歌与《春融堂杂记八种》中所收诗歌进行对比,发现《春融堂集》中仍有遗漏之处。例如在《征缅纪闻》中,有这样一首诗:“昨岁湘沅路,孤舟涕泪频。今逢长至节,翻作再生身。烽火惊初定,边关望见亲。祗愁冲瘴久,老病欲乘春。”[3]42时王昶行军至墨石河,友人钱冲斋来见,始得知恩师沈德潜去世的消息,是日正值长至节,遂有感而作。此诗《春融堂集》中却未收录。此外,《春融堂集》与《滇行日录》中所收诗歌相同者,其诗句与用词却有不同,例如作者自汉江至江陵道中作诗十首,其五为“我作苦雨吟,三朝复三暮。水宿淹程期,风涛戒徒御。其来自初昏,其还逮清曙。叹我远飘蘦,谁与慰凄愫?萧条入蓬牕,如怨更如诉。助以呜咽音,徐疾互相赴。我老不堪愁,无泪共倾注。翳翳戍灯残,杳杳寒笳度。生平西窗怀,拥衾渺何处?”[2]190。在《滇行日录》中记录如下:“我作苦雨吟,三朝复三暮。水宿淹程期,风涛戒徒御。何期江上云,复送江中雨。其来自初昏,其还逮清曙。似因寒夜长,欲共幽人语。叹我远飘蘦,相于慰凄苦。萧条入蓬牕,如怨更如诉。助以呜咽音,徐疾非一绪。我老不堪愁,无泪共倾注。翳翳守寒灯,沉沉听戍鼓。生平西窗怀,拥衾渺何许。”[3]5通过对比发现《滇行日录》所载比《春融堂集》中多了“何期江上云,复送江中雨”“似因寒夜长,欲共幽人语”四句。另外,“戍灯残”与“守寒灯”、“杳杳寒笳度”与“沉沉听戍鼓”虽表达的意思一样,但用词不同。《滇行日录》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正月,而《春融堂集》在嘉庆四年才“以此编成”,可见《滇行日录》较完整地保存了王昶诗歌创作的原貌,对全面细致地研究王昶诗歌具有极高价值。

总之《春融堂杂记八种》“所记途中景物,飒飒有致,间附诗文,清绝可喜”[5]不仅记录了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有助于考证当地自然环境与生活境况,而且收录大量诗歌作品,保留作者创作原貌,因此具有极高的文学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C]//王兰泉侍郎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11.

[2]王昶.春融堂集[M].陈明洁,朱惠国,裴风顺,点校.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679.

[3]王昶.春融堂杂记八种[M].陈明洁,朱惠国,裴风顺,点校.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62.

[4]严荣.述庵先生年谱[C]//续修四库全书:143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49.

[5]吴格,眭骏.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丛书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616.

[6]王慧华.王昶的文学文献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0-25.

[7]宋凯.金石萃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8]刘婷婷.王昶明词综与国朝词综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9]李文玉.湖海诗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责任编辑陈希红]

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15)01-0120-04

收稿日期:2014-08-27

作者简介:孙文娟,(1988-),女,河北赤城人,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

The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Value ofEightChunRongTangMiscellanea

SUN Wen-juan

(Literature Department,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As a representative academic during Qianlong and Jiaqing Dynasties, Wang Chang sets up an irreplaceable example for later generations. He is not only a celebrated scholar but also a capable feudal official. He serves as an official and his footprints spread all over the country. During the trip, he writes down the experiences. After his death, people successively print eight of his main works and compile them together to name the book Eight Chun Rong Tang Miscellanea. The book records rich natur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which has left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and has high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value.

Key words:Wang Chang; Eight Chun Rong Tang Miscellanea; literary value; historical value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
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喧闹深处有寂静
重读《子夜》再论其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
谈“女书”的文学价值
论秦观“女郎诗”的文学价值及创作心理
《圣经》的文学价值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想象与自由:反思文学价值的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