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辽宁省文化消费的对策研究

2015-12-17 04:12代美玲
记者摇篮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化消费概况对策

代美玲

【摘 要】文化消费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消费精神文化类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是衡量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就目前辽宁省文化消费的概况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并就如何扩大我省文化消费进行对策性研究。

【关键词】文化消费 概况 对策

一、文化消费的含义

“文化消费是一个横跨文化和经济两个领域的概念,是指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而对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有形或无形)的消耗,同时,这种消费过程又是精神财富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1]它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经济越是发展,人们越需要文化消费。近年来,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论题。

二、目前我省文化消费的概况

我省文化产业日益繁荣,文化消费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调查显示,我省文化消费的形式主要有教育消费、书报杂志消费、电视消费、网络消费、通讯消费、电影消费、旅游消费、游戏消费、运动健身消费等。其中,教育消费是我省文化消费最主要的形式,占文化消费总支出的65%左右;其次是电视、网络、通讯消费,占10%左右;其余的则是书报杂志消费、文化耐用品消费、旅游消费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旅游观光、电影消费、通讯消费呈上升趋势。较高层次的如文艺演出、参观主题公园、博物馆、展览馆等有一定比例,但略偏低一些,艺术品收藏则更少。从消费人群构成上看,25岁以下的人,大多属于被动教育消费;25到60岁的人,主要进行旅游和文化娱乐消费;60岁以上的人则大多是休闲娱乐消费。

目前我省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文化消费理念还没有形成,觉得文化消费可有可无,能省则省;第二,文化消费总体水平不高,消费档次较低;第三,居民文化消费的满意度不高,文化服务水平较差;第四,文化消费环境不佳,文化消费政策法规不健全;第五,大多数文化产品的价格较高,文化活动的内容单调、缺乏新意;第六,辽西北地区的文化消费水平要落后于沈阳、大连等相对发达地区,地区间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

三、扩大我省文化消费的对策建议

1. 提高居民文化消费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人们才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若居民收入水平很低,扣除保障性储备和生存需要后,没有富余,文化消费无异于镜花水月。为此,政府应尽己所能增加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缩小城镇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才能将潜在的文化消费转化为真正的消费需求。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提高住房、教育、养老、医疗、保险等改革措施的透明度,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2],减少居民储蓄,让居民消费时没有后顾之忧;另外,“还要控制通货膨胀,防止居民提高的一些收入被提高了的物价对冲”。[3]

2. 更新文化消费观念。随着收入的增长,辽宁省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消费观念仍滞后,很多人买名牌服装、买奢侈品,一掷千金,而对文化消费却不屑一顾。民众怎样消费、消费什么,看似是一种个人行为,其实不然,个人的消费行为除了受到个人的经济能力影响外,还受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对此,应在全社会引导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理念,激发大众的文化消费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通过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的正面舆论引导,逐步形成方向正确、结构合理、品位高雅的消费风尚和社会氛围,引导大众从休闲消费逐步转向知识文化消费。

3. 保证文化消费的时间。充足的体闲时间是进行文化消费的前提条件,在我国,每年一般有115天假日,但是,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能真正享受到这些假期;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假期还是相对较少,也缺少带薪休假的制度保障。据《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和人民论坛所做的《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倾向》联合调查显示,阻碍人们进行文化产品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工作或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为此,我省应严格实行休假制度,让带薪休假落到实处。让大家有闲暇去放松自己,充分消费。

4. 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均带有较高层次的文化内涵,需要消费主体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鉴赏能力。不管是读书、听音乐会,还是欣赏京剧,都需要受众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准。所以,需要通过学校教育丰富居民的文化知识、通过大众传媒塑造居民的文化品位,通过各种高质量的社会文化活动扩宽居民的文化视野,提高居民的欣赏水平。

5.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文化消费市场规范运行。文化消费需求的最终实现,还必须依赖于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要建立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下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监督管理,依法维护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其次,要健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的各项权益不受侵害;第三,要建立和健全文化产品维权机构,加强文化产品的维权力度,提高执法者的素质。

6.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想要做大文化产业,拉动消费,必须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首先,应增加对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鼓励外资、民间资本投资于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政府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政策,低价、微利地为广大居民提供文化消费服务;其次,政府要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降低文化产业类企业注册门槛,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同时给予优惠政策;第三,加大对我省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挖掘省内文化产品的潜力,塑造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吸引本省乃至海内外的消费者;最后,不断增加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消费形式,提供更多样化的文化产品,细分市场,将文化产品分层次提供给不同需要的群体,使文化消费的结构不断合理化。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1]王静.扩大上海文化消费研究[J],科学发展,2012(07);[2]冀福俊.引导和扩大我国文化消费的对策研究[J],消费经济,2013(12);[3]陈小申.张泉.关于提高公众文化消费能力的几点思考[J],领导之友,2012(05)

猜你喜欢
文化消费概况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西安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