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遵循的五个原则

2015-12-18 00:39程鹏张新法
安徽林业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树种城镇造林

程鹏,张新法

(安徽省林业厅,合肥230001)

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遵循的五个原则

程鹏,张新法

(安徽省林业厅,合肥230001)

本文针对安徽省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中出现的问题,在研究城市林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需要把握的生态优先、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生态自然修复为主和建管并重的五个原则,以供参考。

森林城镇;森林村庄;造林绿化

1 基本情况

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是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重要内容。自工程实施以来,成效十分显著。池州、合肥和安庆3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黄山、宣城、六安、淮南、铜陵5个市申请“创森”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同时,全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9个、“省级森林城镇”252个、“省级森林村庄”1 809个。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已成为林业发展和森林增长新的热点,成为拓展和优化国土绿化空间的重要途径,成为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植树造林的重要平台。

2 问题提出

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的本质是发展城市林业,城市林业是现代林业与园林的有机融合,与传统林业既有关联,又有所区别。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林业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维护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创建森林城市和森林村庄,加快城市林业发展,是林业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代表着当今世界林业发展的最新潮流[1]。但目前各地在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城市林业发展目标定位不准、方向不明和技术路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由此导致出现诸如树种选择不当、林种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影响城市林业综合效益发挥。有的地方将城市林业等同于传统林业和园林绿化,忽视城市林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很多地方对于城乡植树造林将来最终培育形成什么样的林子,没有清晰的目标,造林目的性不强。有的甚至本未倒置,以育苗替代造林。全省林苗两用林规模已超过16.67万hm2,前途未卜,十分令人担忧。而有的地方则过分追求眼前绿化景观效果,特别是个别地方出现“大树进城”、过渡修剪、贪大求洋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有传统习惯的影响,更是未能很好地抓住城市林业的本质,实现绿化方式的根本转变。

3 遵循的五个原则

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要认真研究城市和乡村居住环境中,森林生态系统的发育和演化规律,注意结合城镇化和工业化新情况、新特点,在对传统的营造林生产和园林绿化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在功能定位、发展模式和技术运用等诸多环节中,进行完善与提高改造的探索创新,确保城市林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创建成效。

3.1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建设生态屏障

目前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乡村也同样呈现出城镇化的趋势,对环境改造力度越来越大,城市和乡村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差,由此导致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更加严重。建设森林城市,发展城市林业,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最终目标是建立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体系。这个体系是城市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不仅能够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涵养水源,而且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温度、降低噪音、美化环境,增进居民身心健康。建设城市生态保护体系,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把追求生态效益放在首要位置,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兼顾。通俗地讲,发展城市林业,园林要森林化,林业要园林化。多种乔木树,多造成片林,通过乔、灌、草复合群落结构,构成城市的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城市森林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生态平衡。要最大限度保护城市建设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要建立生态红线和城市绿线、湿地蓝浅制度,加强林地、绿地保护管理,严格控制林地、绿地、湿地等逆转。城市规划建设中要留足绿化空间,大力发展环城林、风景林、防护林,形成城市绿色生态保护屏障。

3.2 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实现科学营林

传统的林业生产一般都限定在远离城市和乡村的边远区,按照土地利用等级被确定为林业用地。这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形成的土地利用格局,常常与生态建设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最终导致区域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农林分割的土地利用格局,实现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和系统化推进,让森林进城入村、围城围村。以前城市园林主要偏重于绿化景观效果,林业部门则偏重于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出效益,两者在造林绿化树种和绿化方式的选择上差异很大,因隶属不同的部门,并形成各自的生产管理体系。例如,习惯将树种划分为绿化树种和造林树种两大类,由此导致目前城市景观与当地自然景观产生很大的反差,并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例如,江南和江北甚至淮北地区等许多城市,都选择香樟作为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实际上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既不属于香樟的自然分布区域,也从未有过成片造林成功的例证。许多林业专家多次指出,大面积栽植将面临很大风险。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必须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决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从主观愿望出发,盲目大规模引种和推广一些所谓的“绿化树种”。首先,要选择乡土树种,少栽或不栽名贵树种。这样既能彰显城市风貌,又能降低绿化成本,也能给广大城市居民带来亲和力。其次,要倡导栽植大苗、壮苗,不栽大树。不盲目追求绿化高档次,坚决反对“一日成林”、“一夜成景”等急功近利的不良现象。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对大树移植的规定,严格控制大树进城;凡属违法采挖、不能全冠栽植,或栽植后需要输液的大树,一律不准用于城乡绿化;对于栽植胸径20 cm及以上的大树,林业部门在所有评比表彰中实行一票否决。再次,要注意改进城市绿化方式。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借鉴国际上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不标新立异,不急于求成,不以“大”为美。要提倡绿化少修剪,增绿量,提功能;要注重生态系统间的联系,注意利用自然力,少硬化、多疏通,近自然、少干预。要多栽乔木树种,控制合理密度,适当稀植,科学搭配花灌木。不提倡建设大广场、大草坪、大色块,片面追求景观效果。

3.3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让森林进城入村,重点之一是在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范围之内,发展成片林,这是由于生态建设的系统化要求所决定的。但考虑到城市和乡村的主要功能,是为当地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创造必要的便利条件。因此,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做到“规划建绿”与“见缝插绿”相结合,成片造林与零星植树相结合,全面绿化与重点工程相结合,既有点上的成片造林突破,也有面上总量的扩张,整体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造林绿化工作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城市现有零星土地资源,拓展造林绿化空间。要结合城市环境整治,认真查找城乡适宜绿化的空间,包括城镇建设范围内的各种闲置地、裸露地、收贮地,小处入手,扎实组织开展“见缝插绿”,汇绿成林,千方百计地增加城镇、乡村总体绿量,实现应绿尽绿。要坚持“谁的土地谁绿化,谁绿化谁收益”的原则,落实部门和单位绿化责任制,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要健全和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因地制宜安排好各单位和个人的植树任务。要不断丰富、拓展、创新公民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通过划定责任区、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和树木认建认养等多种形式,扎实推进“见缝插绿”。

3.4 坚持生态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充分展现城乡区域特色

尊重自然是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基本准则,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要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大力推广和运用近自然林业理念。认真研究全省各地的森林天然分布特点,以现有天然林为目标,改进造林绿化方式,以天然分布乡土树种为主,重点发展,形成特色。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规划建设的重点区域,大力营造有区域特色成片森林。我省自然条件优越,历史上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多样,至今仍保留有大量十分珍贵的典型地带性森林植被。如淮北平原皇藏峪天然椴树和青檀林,皖东地区的麻栎林、栓皮栎林、小叶栎林、黄连木林,霍邱县西山林场青冈林(安徽省分布最北的天然常绿阔叶林),无为县黄檀林,繁昌县马仁森林公园内的楠木林,宁国县的毛红楝林,牯牛降南酸枣林、祁门县的滇楠林……还有很多分布在全省各地天然珍贵森林植被,不胜一一枚举,都可以为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提供有益的参考。

3.5 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增强城镇和乡村林业的服务功能

创建城镇和森林村庄,要进一步强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要眼前的绿化美化,更要长远的生态效益可持续发挥。要由重建设向建设与管养并重转变,大力推行园林绿化建设、养护、监管相分离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优先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高管理养护效率和水平。城市绿化工程实行可持续经营管理,强化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树木更迭和持续,保持城市森林的健康和活性,最大效益地发挥城市森林在维护生态安全和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以及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与功能。

[1]吴泽民.城市景观中的树木与森林:结构、格局与生态功能[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许新桥.近自然林业理论概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6.4.

(责任编辑:杨婷婷)

Five Principles for Building Forest Towns and Forest Villages

CHENG Peng,ZHANG Xinfa
(Anhui Provincial Forestry Department,Hefei 230001,China)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building forest towns and forest villages in Anhui Province and specifically proposed five principles for reference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urban forestry development,including ecological priority,matching tree species with site conditions,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relying mainly on natur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Forest town;Forest village;Forestation&greening

S731

A

2095-0152(2015)01-0010-03

2015-02-01

2015-02-10

程鹏,男,博士,高工,研究方向:森林培育、林业区划及规划设计。E-mail:pengcheng5511@163.com

猜你喜欢
树种城镇造林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十四五”时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研究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树种的志向
数字
文化边城镇远
树种的志向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