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方志中的明清灾情调查

2015-12-18 01:16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咸宁437005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大旱大水县志

张 霞 (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咸宁 437005)

鄂南地处长江以南,其所在领域江夏、武昌、大冶、咸宁、嘉鱼、蒲圻(今赤壁)、通山、兴国(今阳新)、崇阳、通城在明清时期均属于武昌府。多位于沿江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气候方面既有洪涝,亦不乏干旱,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甚至是造成很大的危害。鄂南方志中对明清时期的灾情描述较多,同治《蒲圻县志》、《通城县志》、《崇阳县志》、《大冶县志》以及光绪《兴国州志》、《武昌县志》等专门列有“灾祥”、“祥异”篇目记载当时的灾情,载记较多的是水灾,多以“大水”、“水平数丈”等形容;旱灾,多以“大旱”来描述;蝗灾,多以“飞蝗蔽日”、“飞蝗蔽天”来展示;疫灾,多以“大疫”来叙写。鉴于目前学界对明清时期鄂南的灾荒及其相关问题论述不多,笔者根据晚清鄂南相关方志所载,对明清时期鄂南的灾情依县域进行整理。

1 水灾

1.1 江夏地区明清时期水灾统计 据《同治江夏县志》记载,统计可得:宣德九年,正统二年,弘治十一年,正德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嘉靖三十七年,隆庆元年、五年,万历三十六年,天启二年,崇祯元年,康熙四十四年,乾隆七年、二十九、三十二、三十四、四十八、五十三年,道光十一、十二、十三年,同治五年,大水[1](P327-329)。

1.2 武昌地区明清时期水灾统计 据《光绪武昌县志》记载,宣德九年,弘治十三年,正德九年、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嘉靖十五年、三十五年、三十九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隆庆元年、二年,万历三十六年,顺治四年,康熙二年、八年、十五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十五年、四十五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五十五年,雍正四年、五年,乾隆七年、十七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九年、三十二年、三十四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五十三年,嘉庆三年、二十年、二十一年,道光三年、十一年、十三年、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江湖汇为一,舟行城上”)、三十年,咸丰八年,同治五年、八年、九年,大水[2](P629-637)。

1.3 咸宁地区明清时期水灾统计 据《光绪咸宁县志》记载,统计得出:洪武二十二年,正统二年,景泰四年,天顺四年、五年,成化四年,正德十四年夏,嘉靖二十二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四十年,隆庆二年,万历二十七年,天启四年,康熙二年,乾隆五十三年,道光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同治五年,大水[3](P1153-1159)。

1.4 嘉鱼地区明清时期水灾统计 据《同治嘉鱼县志》记载,嘉靖三年,“时邑数涝,民饥”[4](P94)。道光二十八年,大水;二十九年,又水,下六里长堤崩溃[4](P97)。

1.5 蒲圻地区明清时期水灾统计 据《同治蒲圻县志》记载,正德三年,大水[5](P490)。万历三十六年,康熙十五年秋、二十一年秋、二十四年、三十五年、四十四年、四十七年、五十五年、五十九年,雍正四年,乾隆七年、二十九年、三十二年、三十四年、四十七年、五十三年,嘉庆二十八年、二十九年,大水[5](P492-495)。

1.6 通山地区明清时期水灾统计 据《同治通山县志》记载,天顺十四年,秋,大水;正德六年,夏五月,雨雹,水平地数丈;嘉靖二年,秋久雨,大水[6](P80)。万历五年夏五月,大水。天启三年、道光十年,“五月朔,大雨至端午日止,大水灾”;道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同治七年,大水[6](P81-83)。

1.7 崇阳地区明清时期水灾统计 据《同治崇阳县志》记载,正德六年五月,“雨雹,水平数丈”[7](P413)。嘉靖十八年五月,“暴雨,大风折木发屋”;十九年,大水;三十九年五月,大水,“伤禾稼,沿河冲决”[7](P414)。天启三年,大水[7](P414)。乾隆五十一年、五十四年,道光十年、十一年,大水[7](P415)。

1.8 通城地区明清时期水灾统计 据《同治通城县志》记载,嘉靖元年,大水[8](P669)。嘉靖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暴雨,蛟起,平地水深四尺”。万历三十二年,五月初一日,“龙水骤起,平地水深七八尺”。康熙三十五年、四十四年、五十一年,雍正四年,大水。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十八夜,“白云山蛟起,山沟水深十余丈,山下民房漂尽”;二十三年,五月,“蛟起,水亦如之”[8](P670)。

1.9 兴国州地区明清时期水灾统计 据《光绪兴国州志》记载,永乐二年、九年,成化十一年,嘉靖十年、十五年,康熙二年、十五年、二十四年、四十四年、四十七年、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五十五年,大水[9](P73-74)。雍正四年、五年,乾隆七年、三十二年、三十四年、五十三年,道光二十八、二十九年,同治八年,大水[9](P74)。

1.10 大冶地区明清时期水灾统计 据《同治大冶县志全译本》记录,正统五年,嘉靖二十九年、四十一年,隆庆六年,万历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康熙二年、三十五年、四十五年、四十七年、五十五年,雍正四年、五年,乾隆七年、二十年、三十四年、四十八年、五十三年,嘉庆二十一年,道光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十六年、十九年、二十四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咸丰十年,同治五年,大水[10](P117-119)。据《光绪大冶县志续编》记载,光绪元年,大水[11](P281)。

2 旱灾

2.1 江夏地区明清时期旱灾统计 据《同治江夏县志》记载,正德十四年,万历二十年,崇祯元年秋七月、二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四十三年、五十年,大旱[1](P329)。

2.2 武昌地区明清时期旱灾统计 据《光绪武昌县志》记载,正统三年、五年,天顺二年,成化八年、二十三年,弘治元年,正德三年、四年,嘉靖二年、十三年、十四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三十三年、四十一年,万历十七年,崇祯十五年,顺治三年、九年、十八年,康熙十年、二十九年、三十二年,乾隆二十八年、三十三年、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五十年、五十九年,嘉庆七年、二十五年,道光四年、十四年、十五年,咸丰五年、六年,同治六年,大旱[2](P629-636)。

2.3 咸宁地区明清时期旱灾统计 据《光绪咸宁县志》记载,宣德八年,成化六年,正德元年、二年、十四年秋,嘉靖二年夏、七年、十一年、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三年五月至九月,不雨;万历十年、十一年,顺治九年,乾隆五十一年,嘉庆七年,大旱,十四年大旱,二十五年大旱;道光十五年,咸丰四年、五年、六年,同治元年、三年,大旱[3](P1153-1159)。

2.4 嘉鱼地区明清时期旱灾统计 据《同治嘉鱼县志》记载,成化二十三年夏秋,湖湘旱饥[4](P94)。道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旱[4](P171)。

2.5 蒲圻地区明清时期旱灾统计 据《同治蒲圻县志》记载,正德四年,嘉靖二十三年,万历十六、十七年、三十八年、四十五年,康熙十年,雍正元年、三年、乾隆四年、四十三年、四十六年、五十年,嘉庆七年、十六年,大旱[5](P490-495)。

2.6 通山地区明清时期旱灾统计 据《同治通山县志》记载,天顺十四年,夏,旱;正德四年五月至九月不雨,大饥;嘉靖二年,夏大旱[6](P80)。嘉靖七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万历十一年十二月,顺治九年“五月初旬雨,至七月十四日方雨,四野焦枯”、康熙二十八年,乾隆五十年“大旱,人食树皮”[6](P81)。嘉庆七年、十六年、二十五年,道光十五年夏,大旱饥[6](P82)。

2.7 崇阳地区明清时期旱灾统计 据《同治崇阳县志》记载,天顺二年大旱,“自五月至九月,不雨,人相食”。正德四年,成化十四年、十七年正月十九日至五月初九日,雨不至[7](P413)。嘉靖二十三年四至六月,“不雨,岁大凶”[7](P414)。顺治九年五月至七月,旱[7](P414)。康熙三十二年、四十五年、五十七年,乾隆四十三、四十四年,大旱[7](P415)。

2.8 通城地区明清时期旱灾统计 据《同治通城县志》记载,正德四年,大旱,岁饥,民莩。嘉靖七年,大旱;十三年,旱[8](P669)。崇祯六年、十五年、十六年,顺治元年、三年、九年,康熙十年,乾隆九年七月十八日旱至十年五月,始雨,民方浸种。乾隆四十年,旱,荒;四十三年,大旱,奇荒,稻绝收。嘉庆七年,大旱,五月初旬至七月十五始雨;十二年,春夏旱,自四月至八月始大雨,谷贵;十六年,大旱;嘉庆二十五年,夏,旱。道光十五年,五月旱,至八月始雨。咸丰六年,夏秋,大旱[8](P670-671)。

2.9 兴国州地区明清时期旱灾统计 据《光绪兴国州志》记载,顺治九年、十八年,康熙元年、十八年、四十七年,乾隆四十三、四十四、五十五年,大旱[9](P73-74)。康熙十年、三十二年,大旱[9](P242-243)。

2.10 大冶地区明清时期旱灾统计 据《同治大冶县志全译本》记载,正德四年,嘉靖二年、十四年、二十三年,万历十七年,天启五年,顺治九年,康熙十七年、十八年,乾隆五十年,嘉庆七年,道光十五年,咸丰六年、九年,同治三年,大旱[10](P117-120)。而《光绪大冶 县志 续编》记有,光绪三年,旱[11](P281)。

3 蝗灾

3.1 江夏地区明清时期蝗灾统计 据《同治江夏县志》记载,隆庆六年,蝗[1](P327);崇祯十 三年 夏四 月,飞蝗蔽天[1](P328);乾隆四十三年,蝗[1](P329)。

3.2 武昌地区明清时期蝗灾统计 而《光绪武昌县志》记载,乾隆二年,“蝗,有司捕之尽”[2](P633);乾隆四十三年,大旱,蝗;咸丰七年五月,“飞蝗蔽天”[2](P634)。

3.3 咸宁地区明清时期蝗灾统计 据《光绪咸宁县志》记载,嘉靖八年,“飞蝗蔽天”;十八年六月,“蝗飞弥障天日”;万历四十二年,“蝗入城,岁大祲”;崇祯十四年,“蝗入城,是岁大祲”[3](P1154-1155);咸丰七年秋,“蝗自东北飞来,蔽日遮天,数日始散,幸谷已登场,不至大饥”[3](P1159)。

3.4 蒲圻地区明清时期蝗灾统计 据《同治蒲圻县志》记载,崇祯十四年,“秋,蝗蝻蔽天,所过稻粟一空”[5](P491);雍正七年、嘉庆十六年、咸丰七年,虫灾[5](P493-495)。

3.5 通山地区明清时期蝗灾统计 据《同治通山县志》记载,咸丰六年,夏旱,秋蝗;七年七月下旬,蝗虫自崇阳大至,谷未收者食尽,飞入竹林,竹为之屈[6](P82)。

3.6 崇阳地区明清时期蝗灾统计 据《同治崇阳县志》记载,嘉靖十一年,“蝗飞蔽天,逾月乃止”[7](P414);道光十五年,“旱余之稼,所存无多,尚不致尽饱蝗腹”[7](P416)。

3.7 通城地区明清时期蝗灾统计 据《同治通城县志》记载,崇祯八年、九年,乾隆五十年,蝗[8](P670-671)。

3.8 兴国州地区明清时期蝗灾统计 据《光绪兴国州志》记载,嘉靖五年,蝗,禾几尽;崇祯十五年,飞蝗蔽天[9](P391)。

3.9 大冶地区明清时期蝗灾统计 据《同治大冶县志全译本》记载,崇祯十一年,秋,“有蝗蔽天,自西南来”;崇祯十五年,蝗灾[10](P118)。

4 疫灾

4.1 江夏地区明清时期疫灾统计 据《同治江夏县志》记载,崇祯十四年秋,大疫,死者山积[1](P328)。

4.2 武昌地区明清时期疫灾统计 据《光绪武昌县志》记载,雍正六年,“旱,时疫流行”;雍正十二年,“乡村疫虐”[2](P633);乾隆五十年、五十五年,大疫[2](P1194-1195);道光十二 年 春、二 十 二 年 夏,大 疫[2](P635);同 治 十 一 年 夏,疫虐[2](P636)。

4.3 咸宁地区明清时期疫灾统计 据《光绪咸宁县志》记载,嘉靖二十四年,饥疫;万历十二年春,大疫[3](P1155);顺治二年,大疫[3](P1156);道光十二年,“大疫,日色杂白(疫行自辛卯冬始,自是年秋止)”[3](P1158)。

4.4 嘉鱼地区明清时期疫灾统计 据《同治嘉鱼县志》记载,道光十一年夏,大疫,死者相望[4](P171)。

4.5 蒲圻地区明清时期疫灾统计 据《同治蒲圻县志》记载,崇祯十四年、十五年[5](P491),康熙四十五年春夏,大疫,雍正六年春夏,“民病疫”[5](P492-493)。

4.6 通山地区明清时期疫灾统计 据《同治通山县志》记载,道光十二年夏,大疫[6](P82)。

4.7 崇阳地区明清时期疫灾统计 据《同治崇阳县志》记载,顺治三年,大疫[7](P414);康熙四十五年,“旱连岁,人多疫”;乾隆三十四年,道光十二年,大疫[7](P415)。

4.8 通城地区明清时期疫灾统计 据《同治通城县志》记载,万历十九年,大疫;三十七年,春夏间,大疫,死者十之七八[8](P669)。康熙四十五年、四十六年,大疫,死亡相继,不染者百不二三[8](P670)。雍正五年,大疫。乾隆九年,牛瘟死者殆尽,贫家聚哭,耕者以八人代牛,后五年牛瘟始息[8](P670)。道光十二年,沔监流民疫甚,死者相藉,邑人染之多因疫亡[8](P671)。

4.9 兴国州地区明清时期疫灾统计 据《光绪兴国州志》记载,崇祯十五年,大疫[9](P391)。顺治三年,秋,大疫[9](P391)。顺治四年,大疫[9](P241-242)。光绪七年,夏秋,“大疫盛行,用吴又可医方诊治有效,然毙人犹难胜数;次年,疫稍轻,损人亦多”[9](P462)。

4.10 大冶地区明清时期疫灾统计 据《同治大冶县志全译本》记载,万历十八年,大疫;道光十二年,“大疫,户有绝者”;道光二十二年,“荒疫,民相劫夺”;道光二十八年,因水灾导致十月及冬有疫[10](P118-119)。

5 雪灾、火灾及其他灾害

5.1 鄂南地区明清时期雪灾统计 咸宁地区:据《光绪咸宁县志》记载,道光二十一年冬,“大雪,平地数尺,冰坚如石”[3](P1158);咸丰十一年冬十二月下旬,“大雪平地深四五尺,行人多冻毙,湖面冰结厚尺许。车夫、担脚竟有履冰而行者”[3](P1159)。蒲圻地区:据《同治蒲圻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大雪,平地深五六尺,道迷行人,有陷瘗坑中死者,野兽冻死无数,湖河皆冰”[5](P496)。通山地区:据《同治通山县志》记载,弘治八年,冬十一月大雪至十二月止,积深五尺,弥旬不消[6](P80)。崇阳地区:据《同治崇阳县志》记载,弘治八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大雪,深五尺,弥旬不消”[7](P413)。大冶地区:据《同治大冶县志全译本》记载,嘉靖四十五年,大雪,“冰柱垂地,行人多僵死”[10](P117);顺治十年,大雪[10](P118)。

5.2 鄂南地区明清时期火灾统计 江夏地区:据《同治江夏县志》记载,正统十一年秋七月、弘治十一年冬十月至明年春,“不雨,城中火频发”;万历十七年、二十七年,黄鹤楼频发火灾;三十七年,望山门发生火灾;顺治八年,火药司局发生火灾[1](P327-328)。康熙三年三月,黄鹤楼及谯楼火灾;三十五年秋七月,火药局灾[1](P328);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盐船火灾,延烧八百余艘[1](P329)。同治六年冬,火药局又发生火灾[1](P330)。武昌地区:据《光绪武昌县志》记载,正统十一年,火灾,烧毁公署[2](P629)。咸宁地区:据《光绪咸宁县志》记载,永乐二年三月,火灾[3](P1153)。蒲圻地区:据《同治蒲圻县志》记载,万历二十九年,火灾[5](P491)。通山地区:据《同治通山县志》记载,万历三年七月、十年秋九月,大火[6](P81)。大冶地区:据《同治大冶县志全译本》记载,洪武八年,“大火焚儒学、公署、民居殆尽”[10](P117);康熙七年,“西市火,延烧百余家,死者数人”[10](P118)。

5.3 鄂南地区明清时期大风统计 据《光绪武昌县志》记载,嘉靖三十七年,“异风,拔木摧屋,江湖人民溺死无算”[2](P630)。《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七十载:万历三十八年四月戊戌,“湖广武昌府崇阳县风霾昼晦,至夜转烈,损官民屋木无算”。武昌县屡遭大风,顺治十四年,二月,“昼晦,大风,拔木毁屋,湖舟覆者起空中旋折而下”[2](P632);顺治十六年,“大风拔木坏民居”[2](P632);康熙四年,夏四月,“昼晦,大风伐屋拔木”[2](P632);康熙八年,夏四月,“异风自北而南,坏盐船,舟人溺死无算”[2](P633)。乾隆十三年,“暴风拔树”[2](P633)。乾隆十五年,“暴风自西来,江中覆舟无算”[2](P633)。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初三日夜,“大风,覆盐船,舟人多溺死[2](P635)。同治七年,三月十九日,“大风,覆舟,溺死者众”[2](P636)。《同治大冶县志全译本》有书:乾隆十五年,三月,“暴风自西南来,江湖舟覆无算”[10](P119)。

5.4 鄂南地区明清时期其他灾害统计 虎患统计:《同治大冶县志全译本》有书:隆庆三年,有虎白天食人,“先是有讹言:群虎且渡江来。已而果入境,面长尾短,白昼攫食五十余人。果城、启石两处尤甚。一门至伤五六人者有之。后以机谋阱杀,而其患乃平”[10](P117)。《同治崇阳县志》有记载,顺治十一年至十四年,崇阳“多虎患,白昼伤人,道路阻塞”[7](P414);《同治大冶县志全译本》上记载,顺治十一年,大冶县“虎至儒学攫人”;顺治十五年,虎入市,“先是永丰一乡啖人至百,旋入县市,知县辛宗尧祷于城隍,率众出郊捕虎,于黄坡墩得一黄虎,殪之”[10](P118)。据《光绪武昌县志》记载,康熙十一年,武昌县“有虎自江北南渡,突入民居,连穿十余家,众共毙之”[2](P633)。《同治大冶县志全译本》有书:康熙十三年,“虎夜入衙墙”[10](P118)。流寇统计:据《光绪武昌县志》记载,正德六年,武昌因“流寇登岸,焚毁敖仓民居大半”[2](P629)。战乱统计:《同治蒲圻县志》记载,崇祯十六年,秋七月十一日,张献忠攻陷蒲圻,导致“白骨山积,屋庐灰烬者大半”[5](P491)。《同治通城县志》载有:顺治元年,张献忠攻破通城,“烧毁县堂民铺,四城尽赤土,杀掠无数”;顺治二年,李自成盘踞通城乡村四月,“壮掠弱杀,白骨如山”[8](P672-673)。《同治通山县志》记载,顺治二年五月初四日,李自成数万人侵入通山,“毁戮四境,人民如鸟兽散,死于锋镝者数千,蹂躏三月,无安处。幸王师荡除,百姓如解倒悬,渐复故土。秋冬,复多病死,十家九泣,通民之灾莫甚于此”[6](P111)。

6 结语

据鄂南方志所载,能够造成一定危害的灾情有如下特点:其一,以水灾、旱灾所占比重较多,出现的年份较多。如江夏、武昌、咸宁、蒲圻、兴国以大水规模出现的水灾就有二十多个年份,尤其是武昌出现水灾的年份竟六十次,咸宁、通城出现大旱、奇旱的年份亦有二十余个。

其二,灾情波及面广,出现数县并举的现象。正德四年,武昌、蒲圻、通山、崇阳、通城及大冶六地出现大旱。万历三十六年,江夏、嘉鱼、蒲圻、兴国大水。道光二十八年,武昌、咸宁、嘉鱼、通山、兴国及大冶六地同时出现水灾。

其三,灾情频发,接连出现灾情较多。江夏:道光十一、十二、十三年出现水灾;武昌:道光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年连续四年出现水灾。蒲圻:雍正元年,秋旱;三年,秋旱,痢疾盛行;四年、五年大水。通城:康熙四十四年,大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大疫。兴国州:崇祯十五年,蝗灾、大疫;顺治三年、四年大疫。崇阳:道光十年、十一年大水,十二年大疫。

[1]同治江夏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光绪武昌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3]光绪咸宁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4]同治嘉鱼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5]同治蒲圻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6]同治通山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7]同治崇阳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8]同治通城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9]光绪兴国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0]同治大冶县志全译本[M].大冶:湖北大冶市地方志编篆委员会,2005.

[11]光绪大冶县志续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大旱大水县志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县志里的乡贤
哗啦哗啦大水来啦!
奇怪森林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青海湖高原
2013年山西省市县志编纂工作成绩喜人
无量山泉润华叶——云南省南涧县烟草公司小水窖建设大旱之年显神威
松花江流域特大旱涝灾害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波型关系分析
谈编纂《县志·军事篇·民兵》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