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翻译能力研究

2015-12-19 01:49姜玲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外语译者语言

姜玲

(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大学生翻译能力研究

姜玲

(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说明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和技术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是基础,转换能力是核心,技术能力是辅助手段。

大学生;翻译能力;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技术能力

一、引言

翻译能力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具体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两种语言之间所构成的关系给翻译提供的可能性,二是指译者在语言关系所提供的可能的翻译空间内,凭借自己对所涉及的两门语言的驾驭能力,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所具备的一种才能。”(许钧,2009:156)本文使用第二层意思。

翻译能力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翻译能力的理解和界定直接影响翻译人才的培养,对翻译课程的设置、翻译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的遴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改进、教学效果的评估和评价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及其具体要求,旨在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为我国目前多种类型的大学翻译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供指导。

二、翻译能力研究回顾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翻译能力进行研究。由于他们的研究目的不同,研究角度不同,理论背景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的出发点或者侧重点不同,他们对翻译能力的界定也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能力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流派,即自然观、要素观、最简观和认知观。(李瑞林,2011:46)本文主要回顾要素观(也有人称之为分力说),因为要素观把翻译能力分解成不同的成分因素(子能力)并对不同的成分因素进行详细描述,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安排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分项翻译能力,组织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估,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对其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子能力进行侧重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其翻译能力。要素观操作性强,对翻译能力的培养有更直接可行的指导意义。

(一)国外翻译能力研究回顾

国外最早对翻译能力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威尔斯(Wilss)。他认为,翻译能力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第一语言能力、第二语言能力和超语言能力。超语言能力是指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及语篇系统之间进行信息转换的能力,包括文本-语用方面的知识,以及较高水平的综合两种语言能力的才能。超语言能力是翻译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Wilss,1976:120)

图里(Toury,1986:85)认为,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能力和转换能力,另外还要内化各种规范,使之成为译者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翻译能力既是内在的、先天的,又需要后天的培养,是先天和教育的结合,或者说,是先天禀赋、后天训练和社会规则共同作用的结果。双语者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获得适当的翻译规范后才能成为合格译者。(Toury,1995:256)

Hatim&Mason(1990:32)认为,“译者能力包括原文处理能力、转换能力和译文处理能力”。(Ha⁃tim&Mason,1997:205)译者能力的重心体现在协调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的交际特征,即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互文性上。

诺德(Nord,1991:146)认为,翻译能力是译者具有不同类型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她(Nord,1992:47)指出,翻译能力包括文本接受与分析能力、研究能力、转换能力、文本生产能力、翻译质量评估能力以及源语和译语的语言能力。诺德还针对翻译教学的翻译能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把翻译能力分为狭义的翻译能力和广义的翻译能力。(Nord,2006:121-161)

贝尔(Bell,1991:43)把翻译能力定义为译者从事翻译工作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他认为,译者能力包括理想的双语能力、专家技能系统和交际能力。专家技能系统是译者能力的核心,主要成分是知识基础和推理机制。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译者能力的重心是专家技能系统所支持的转换能力。(Bell,2001:38-42)

皮姆(Pym)提倡尽可能简化翻译能力的构成。他认为,翻译是一个生产与选择的过程,所以翻译能力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为一个源语文本生成一系列目标语文本的能力,二是遵从某一翻译目的和特定读者需求,迅速、合理、自信地从这一系列目标语文本中选择唯一可行的译语文本的能力。(Pym,2003)

Hewson&Martin(1991:182)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获得的跨语言能力、异化能力和转换能力。异化能力是翻译能力的重心。

纽伯特认为,翻译能力是指“译者应对翻译过程中具有变易性的各种任务”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其中“转换能力统协和支配其他能力”,即转换能力把所有关于语言的、文本的、主题的、文化的知识整合起来以达到转换需要的目的。(Neubert,2000: 3-18)

奥罗兹科(Orozco,2000:199-214)将翻译能力分解为以转换能力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转换能力就是完成从原文到译文转换过程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控制干扰的能力、重新表述的能力和执行翻译任务的能力。

吉拉里(Kiraly,1995:34)对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进行了区分。他认为,翻译能力包括源语接受能力、译语生成能力和超能力或者称之为双语转换能力。译者能力的范围更加广泛,包括译者的问题识别能力、协作能力、创造力、翻译情境适应能力、行动能力等。(Kiraly,2003:4)

Cao(1996)提出“交际翻译能力”的概念,并将之概括为3个方面,即“翻译语言能力、翻译知识结构和翻译策略能力”。翻译语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翻译知识结构包括世界知识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翻译策略能力是指以上两个模块与翻译情境相关联的能力。

坎贝尔(Campbell,1998:152-158)认为,翻译能力包括3个因素,即目标语语篇能力、译者气质和监控能力,其中语篇能力是翻译能力的核心。

毕比(Beeby,2000:186-187)从学习目标出发,提出逆向翻译能力的概念,并说明“逆向翻译能力包括转换能力、语言对比能力、语篇对比能力和超语言能力”。

Colina(2003:24)认为交际翻译能力包括与原文及其语境、翻译任务要求、翻译过程的参与者互动的能力,生产符合译文语境和任务要求的译文的能力,母语交际能力,外语交际能力以及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瑞斯库(Risku)把翻译能力界定为以新的、有意义的、情境化的方式产生理解并生成译文的能力。(Risku,2010:94-111)

除了上述学者之外,最值得浓墨重彩地还有一个集体,就是众所周知的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即PACTE(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PACTE成员一直致力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和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PACTE认为,翻译能力是专业译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一种专业知识系统,是翻译中所必须具备的潜在知识和技能系统。这种专业知识系统包括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后者也称为操作性知识。

PACTE(1998)早期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包括“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工具-职业操作能力、心理-生理能力、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转换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各能力之间的联系受策略能力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制约。

PACTE(2000)后来对早期模式进行了修正。修改后的翻译能力模式包括5项次能力,即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这5项能力通过心理-生理机制起作用。(PACTE 2003,2005,2008)在PACTE小组的修正模式中,策略能力起核心作用。

(二)国内翻译能力研究回顾

翻译能力研究是国外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对国内翻译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学者除了介绍和引起国外的研究成果之外,也对翻译能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根据CNKI显示,国内最早对翻译能力进行研究的是杜厚道。他在1991年《中国科技翻译》第一期上发表题为“加强汉语素养提高翻译能力”的文章,强调汉语在科技翻译中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真正把翻译能力作为一个概念使用,更谈不上具体分析。

柯平应该是较早对翻译能力进行研究的学者。他认为,翻译能力包括扎实的语言功底、广博的言外知识和敏锐的感受能力。(柯平,1993:11)

姜秋霞、权晓辉(2002:11-15)则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审美能力和转换能力”。

刘宓庆(2003:27-34)把翻译能力分解为5个方面,即“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文化辨析和表现能力、审美判断和表现能力、双向转换和表达能力以及逻辑分析和校正能力”。

文军(2004:1)则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三种能力缺一不可。后来,文军(2005:64)又把翻译能力归结为语言-文本能力、IT运用能力、策略-技巧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2010年,文军(文军、李红霞,2010:3)再一次对翻译能力的构成框架进行了修正,把翻译能力分为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包括“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IT能力和工具书使用能力”。理论能力包括“翻译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职业素养”。

苗菊(2006:52-53)把翻译能力归结为3个范畴,即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认知能力是翻译能力的核心,在翻译活动中发挥根本性作用;语言能力包括语法/句法/词汇能力、语义结构、表情能力、修辞/风格/主题/文化的意识、对语言差异的敏感等;交际能力包括技巧知识和目标知识。苗菊(2007:48)后来又对翻译能力的各个范畴进行了更加全面系统的描述和界定。

吴波(2008:56-60)认为,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并包括译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王树槐、王若维(2008:85)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语篇-语用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格统协能力”。语言-语篇-语用能力是核心能力和终极培养目标。

朱玉彬(2008:71-76)指出,以教学为取向的翻译能力包括双语转换能力和相关知识能力。双语转换能力是连接原文理解和译文重构的关键;相关知识能力包括百科知识以及专业知识。

马会娟和管兴忠(2010:39-44)参考PACTE对翻译能力的定义和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对“能力”的定义,将翻译能力定义为译者胜任翻译任务所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提出汉译英译者的翻译能力包括5个成分,即双语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翻译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以及查询资料的能力。汉译英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应该是英语运用能力。

杨志红和王克非(2010:91-95)认为,除心理生理机制外,翻译能力可以分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外围能力”。基础能力指双语能力和语言外能力;核心能力指翻译知识与策略能力;外围能力指使用工具的能力。

冯全功(2010)从认识视角对翻译能力进行研究。他认为,翻译能力由译者的翻译图式和认知机制两大范畴构成。

刘和平(2011:37-45)从翻译能力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口译翻译能力,说明翻译能力中的关键词是知识、技能和练习,但“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能力”“日常口语能力不等同于翻译职业语言能力”。她还动态地把翻译能力界定为“双语能力、分析综合抉择能力、语篇处理能力和职业能力”。

钱春花(2010,2011a)根据苗菊(2007)对翻译能力的研究,将翻译能力分成3个维度,即认知能力维度、语言能力维度和交际能力维度。后来,她(钱春花,2011b:65-69)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了由内驱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操作能力构成的翻译能力金字塔模型。2012年,她(钱春花,2012)运用实证的方法证明译者的翻译能力由内驱动力、知识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构成。

三、对大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大学生是指“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讨论本科生。下文如无特别说明,大学生即指本科生。

即使只讨论本科生,其实也涉及很多方面,因为翻译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除了专业和非专业的差异,还有翻译方向的区别(是译出还是译入),笔译和口译的划分,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不同,同时还涉及不同取向(关注过程还是关注结果)。下面主要从3个方面论述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

(一)翻译专业本科对翻译能力的要求

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翻译专业本科知识与技能结构由“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知识与能力”3大主项共14个分项指标构成。《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从翻译理论、笔译、口译、翻译工具和文化素养5个方面对翻译专业本科翻译能力做了具体要求。比如对笔译的入学要求是“能将相当于高中毕业外语课文难度的单句和短文译成汉语,要求理解正确、语言通顺”。对笔译的基础阶段要求是“能翻译一般难度,普通文体的外、汉段落,掌握常用的笔译技巧;外译汉速度约为200汉字/小时,汉译外速度约为150汉字/小时;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表达流畅;无重大语言理解和表述错误”。对笔译的专业教育阶段要求是“熟练运用翻译原则和技巧翻译不同文体文本,能够将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管理、商务、科技等不同领域、中等难度的文章译成汉语,能够将相关领域的文章译成外语。外译汉速度不低于250~350汉字/小时,汉译外速度不低于200~300汉字/小时。要求译文忠实原意,语言流畅;了解术语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不同领域的专门术语”①《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2012)第8页有误,对笔译的基础阶段要求和对笔译的专业教育阶段要求完全相同。笔者查阅仲伟合(2011)并以仲文为准。。(仲伟合,2011:22)

由于翻译专业本科是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标,对翻译能力的描述比较全面具体,而且注重语言(原语和目的语)技能和翻译(笔译和口译)技能、翻译技能和相关知识、专业素质与人文组织的平衡发展,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传统教学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二)外语专业本科对翻译能力的要求

鉴于目前没有统一的外语专业教学大纲,我们暂且以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为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种类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同时对英语教学的各个单项教学要求进行规定。就翻译(通常指笔译,本文作者)而言,入学要求是“能将内容不超过高三课文难度的短文和单句译成汉语,要求理解正确、语言通顺”,和翻译专业本科对笔译的入学要求完全一致。对翻译的四级要求是“能独立完成课程中的各种翻译练习,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表达流畅”,比翻译专业本科对笔译的基础阶段要求低,没有对文体和速度进行具体规定,但翻译标准基本相同,都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表达流畅”。对翻译的八级要求是“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对翻译的八级要求显然和翻译专业本科对笔译的专业阶段要求有不小的差异。翻译专业本科对笔译的专业阶段要求明确说明能够翻译不同文体的文本,所以需要“了解术语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不同领域的专门术语”。但是,也可以看出它们的翻译标准基本相同,都是“忠实原意,语言流畅”。

由于外语专业是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翻译能力只是外语运用能力的一种,外语专业对翻译能力的要求不仅比翻译专业本科对翻译能力的要求低,而且欠全面和具体。但翻译能力(主要指笔译)所包含的因素基本相同,即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知识与能力。语言知识与能力指双语能力,比如语言对比能力、分析各类文体语言特点的能力等等;翻译知识与技能是指翻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相关知识与能力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专门知识。

(三)大学外语对翻译能力的要求

鉴于目前没有统一的大学外语教学大纲,我们暂且以大学英语为例来看教学管理部门对翻译能力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对翻译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对翻译能力的较高要求是“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对翻译能力的更高要求是“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和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4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

由于大学外语只是非外语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程,大学外语对翻译能力的要求更低,叙述更不具体。但是,从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仍然可以看出,翻译能力至少包括语言知识与能力和翻译知识与能力。因为外语水平较低,需要“借助词典”进行翻译,从反面说明语言知识的重要性。“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说明需要拥有翻译知识与能力。表面上看,大学外语没有明确指出相关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事实上,它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大学外语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即是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最佳写照。

四、大学生翻译能力

结合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论述,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应该包括四个部分,即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和技术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是基础,转换能力是核心,技术能力是辅助手段。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即双语能力,指译者对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在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修辞知识、文体知识等方面的熟练掌握,包括理解源语的能力和高质量建构目的语的能力。由此可见,语言能力指的是语言运用能力或者说语言交际能力,指译者能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地点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的能力。

语言能力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的。Harris&Sherwood(1978)甚至认为,任何一个双语者,只要有足够的语言能力,便可以成为“自然的翻译者”。像林纾那样只懂一门语言就从事翻译的极端例子,在当今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就中国大学生而言,学好外语是众所周知的,但对学好汉语却不以为然。所以,在翻译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汉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汉语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翻译质量。在汉外翻译中,汉语水平低会影响译者对原语的理解,导致翻译错误。如把“小心滑倒”翻译成Carefully slip and fall down就是没有仔细分析汉语原文,没有理解汉语的意思是“小心不要滑倒”。在外汉翻译中,汉语水平差,会导致译文出现严重的翻译腔、译文不通顺甚至词不达意。比如把But against the vast ex⁃panse of the sky,the chute looked very small中的very small译成“沧海一粟”,表面上看没有问题,仔细分析就不对了。原文说降落伞very small(很小),毕竟还能看得到,而“沧海一粟”则无法看到。(杨清平,2007:150)

(二)文化能力

文化能力就是相关的知识能力,包括百科知识以及专业知识。译者应该是一个杂家,什么东西都要知道一些,同时对自己翻译的题材还要有专门的知识。

笔者课堂上曾经让学生翻译一个句子:Kiss⁃inger arrived in Cambridge as a twenty-three-yearold freshman.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把Cambridge翻译成剑桥大学,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基辛格是美国前国务卿,毕业于哈佛大学。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们明白了百科知识的重要性,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进行通识教育,要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懂数学的人很难翻译数学,不懂化学的人也翻译不了化学。笔者课堂上曾经让学生翻译一个句子:Pairs of shared electrons must spin in opposite directions.高中学理科而且程度比较好的同学还能想起来pairs of shared electrons是共享电子对,而高中学文科的基本上不知道这个专业术语。

(三)转换能力

转换能力就是“完成从原文到译文转换过程的能力”(Orozco,2000:199),包括灵活运用常见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能力。常见的翻译策略有归化和异化;常见的翻译方式有全译、摘译、编译等;常见的翻译方法有直译和意译;常见的翻译技巧有增词、减词、顺译、逆译、词类转换、正说反译、反说正译等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转换能力,课堂上要加入一定的理论知识,让他们对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翻译的标准、翻译的过程、翻译的要求、翻译中存在的矛盾、影响翻译的因素等有一定的了解,让他们知道翻译无定本,翻译方法不是非此即彼的,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果使用得当,它们都是非常好的翻译手段,很多时候二者是可以并存的。

要进行双语转换,学生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对原语和目的语的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是成功翻译的前提和基础,但不能保证很好地完成翻译任务。语言能力虽然值得学生和教师关注,但不是教学中的核心。翻译教学的重心是培养学生对翻译的认识,让学生明白翻译不是翻译语言,而是翻译意义,学生应该养成以意义传达为核心的双语转换思维,摆脱原文字词句段等形式上的羁绊。

(四)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指译者使用翻译资源和设备的能力,包括(电子、在线)词典使用、互联网使用、电子语料库、参考资料检索、机器翻译软件、桌面排版系统、本地化工具等等的应用。在网络技术条件下,学生可以运用搜索引擎、网上百科全书和电子词典、网上术语库、网上报刊杂志等查找相关信息,甚至还可以使用免费翻译软件直接进行翻译,从而提高翻译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笔者每次布置作业,都要求学生使用各种各样的词典并在网上进行检索。因为笔者布置的作业都是临时在最新的报刊杂志上选的,有时还做了一些改动或者调整,没有现成的译文,而且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和技术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是基础,转换能力是核心,技术能力是辅助手段。

本文研究的翻译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翻译教学、不同阶段的翻译教学和不同课程的翻译教学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编制不同的教学大纲,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而使其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真正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翻译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翻译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一个整体。把翻译能力分解为不同的成分因素,主要是为了叙述方便,当然更是为了训练和培养的方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单项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并不是截然分开、绝对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和相互限制的。所以,翻译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提高各个子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重组已有知识的能力。

[1]Beeby,A.2000.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A]∥C.Schäffner&B.Adab.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185-198.

[2]Bell,R.T.1991/2001.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Campbell,S.1998.Translation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 [M].London&New York:Longman.

[4]Cao,D.1996.A model of translation proficiency[J].Target 8 (2):325-340.

[5]Colina,S.2003.Translation Teaching: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 room:A[]Handbook for Teachers[M].Boston Burr Ridge etc.:McGraw-Hill.

[6]Harris,B.&B.Sherwood.1978.Translating as an innate skill [A]∥D.Gerver&H.W.Sinaiko.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C].New York:Plenum.155-170.

[7]Hatim B.&I.Mason.1990.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London:Longman.

[8]Hatim,B.&I.Mason.1997.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9]Hewson,L.&J.Martin.1991.Redefining Translation:the Variational Approach[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0]Kiraly,D..1995.Pathways to Translation:Pedagogy and Process[M].Kent: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1]Kiraly,D.C.2003.A passing fad or the promise of a para⁃digm shift in translator education?[A]∥B.James&S.K.Geof⁃frey.Beyond the Ivory Tower:Rethinking Translation Pedagogy [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3-32.

[12]Neubert,A.2000.Competence in languages,and in transla⁃tion[A]∥C.Schäffner&B.Adab.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3-18.

[13]Nord,C.1991.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Rodopi.

[14]Nord,C.1992.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or training[A]//C. Dollerup and A.Loddegaard.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Training,Talent and Experience[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39-48.

[15]Nord,C.2006.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Second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6]Orozco,M.2000.Building a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trainee translators [A]∥C.Schäffner&B.Adab.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199-214.

[17]PACTE.2000.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A]∥A. Beeby,D.Ensinger&M.Presas.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C].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99-106.

[18]PACTE.2003.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 [A]∥F.Alves.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43-66.

[19]PACTE.2005.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Meta 50(2):609-619.

[20]PACTE.2008.First results of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ex⁃periment:“knowledge of translation”and“efficacy of transla⁃tion process”[A]//J.Kearns.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Issues,Methods and Debates[C].New York&London: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104-126.

[21]Pym,A.2003.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In defence of a minimalist approach[J].Meta 48 (4):481–497.

[22]Risku,H.2010.A cognitive scientific view on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Do embodiment and situated⁃ness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J].Target 22(1):94-111.

[23]Toury,G.1986.Monitoring discourse transfer:A test-case for developmental model of translation[A]∥J.House&S. Blum-Kulka.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in Trans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Studies[C].Tübingen:Gunter Narr Verlag.72-94.

[24]Toury,G.1995.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5]Wilss,W.1976.Perspectives and limitations of a didactic framework for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A]∥R.W.Brislin. Translation[C].New York:Gardener.117-137.

[26]杜厚道.加强汉语素养提高翻译能力[J].中国科技翻译,1991(1):40-45.

[27]冯全功.从认知视角试论翻译能力的构成[J].外语教学,2010(6):110-113.

[28]姜秋霞,权晓辉.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6):13-17.

[29]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0]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6-51+93.

[31]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

[32]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3]马会娟,管兴忠.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J].中国翻译,2010(5):39-44.

[34]苗菊.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35]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36]钱春花.交互性教学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驱动[J].外语界,2010(2):19-24.

[37]钱春花.基于心流理论的体验式翻译教学对翻译能力的作用分析[J].外语界,2011a(3):23-30.

[38]钱春花.基于扎根理论的译者翻译能力体系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b(6):65-69.

[39]钱春花.翻译能力构成要素及其驱动关系分析[J].外语界,2012(3):59-65.

[40]王树槐,王若维.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和发展层次研究[J].外语研究,2008(5):80-88.

[41]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2004(3): 1-5.

[42]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43]文军,李红霞.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界,2010(2):2-7.

[44]吴波.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56-60.

[45]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6]杨清平.发挥译语优势与四字格运用之是非[J].山东社会科学,2007(8):149-152.

[47]杨志红,王克非.翻译能力及其研究[J].外语教学,2010(6):91-95.

[48]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0-24.

[49]朱玉彬.以教学为取向的翻译能力探讨[J].外语研究,2008(3):71-76+112.

(责任编辑:陈丽娟)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of Undergraduates

JIANG Ling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abroad and at home,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of undergraduates include language competence,cultural competence,tranferrence competence and techqiue com⁃petence,among which tranferrence competence is the core while the first two are the basis and the last one is a subsidiary.

undergraduates;translation competence;language competence;cultural competence;tranferrence competence;techqiue competence

H315.9

A

1673-2998(2015)01-0083-07

2014-07-29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河南省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与评估体系建设研究”([2012]-JKGHAB-0012*)和河南大学第十二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翻译能力培养与评估体系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姜玲(1966-),女,河南固始人,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外文研究》编辑部主任,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学、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猜你喜欢
外语译者语言
语言是刀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