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作文:起于发现、审美、动情

2015-12-21 08:10张蓓蓓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成文沈复动情

教学生作文——起于发现、审美、动情

张蓓蓓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九中学,天津300480)

本想拟一个抓人眼球的题目,回头想想还是老实一点为好,你写什么的目的还不是让人看懂、知道!拟题为“教学生作文”.可再回头想想真就只让人看懂、知道就可以吗?就不应让读者从中有一点儿愉悦吗?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又拟副标题为“——起于发现、审美、动情”.这就成了这次笔者成文的题目了.结果是否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要看读者的品头论足了.

怎样教学生作文,有关的书确实不少,看一看书店就是明证,汗牛充栋是不能足其数的.这些书可教你开头,可教你结尾,还教你中间,一篇文章也算完整了.一个中学生再把七八百字分解到这三部分,写成一篇文章基本不成问题,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但积极性不等于会写作.写作首先需要的是素材,教师的课堂往往也是从学生如何积累素材出发,进行作文指导.作文课上,板书可谓是这堂课的精华,概括其板书就是两个字“方法”,即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这也体现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照此应该说,课堂上,重视对写作素材方面的方法指导,而且是详尽备至.这样学生方法学到手了,教学目标也就算达到了,学生也能够积累作文素材了,可最后阶段学生也难成作文,因为作文还有其他因素在,比如如何剪材、如何结构、如何衔接,等等.这样如何剪裁教了,又会引发后面的问题,这时教师一定要反思自己,其实我们的作文课,若把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在课堂上使之达到“详尽备至”应该远胜于其他了.那么如何实现作文课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呢?我认为重点是教学生如何发现、审美、动情.

一、发现

大画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这样,人的生活大体是一样的,即使是知名的作家,他也不可能生活在众人之外,他周围所有的人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所处的环境也都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不同的是,他有一双慧眼能够随时捕捉到生活中令人心动的东西,让人思考,震撼人的心灵.

沈复的文章《童趣》,在选材上,多数人看来根本就不应入沈复这种大家的法眼,可他写出来不照样让读者兴味十足吗?沈复从夏蚊成雷与两虫相斗中发现了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字“趣”,是“趣”使他留蚊帐中、蹲视两虫,引发思绪万千见白鹤冲天、野兽相斗,且壮观空前.我想沈复的这个发现若是被所有的人发现的话,必然产生万人空巷的效果.成文起于发现,发现又促进了作者的成文,这样的作文对学生才有价值.

奥地利大作家茨威格从斯科特等人的遗物中发现五位烈士的光辉精神,他没有走过斯科特的路,更没有经历他们这些人曾经所处的环境,但这些遗物足以让茨威格心目中发现出斯科特他们的足迹、语言、表情和他们那种献身科学的精神.正是这位奥地利作家发现了这些,他才为英国人斯科特等人作传,使从未经历过探险南极的人感动于斯科特、埃文斯、奥茨、威尔逊、鲍尔斯等人的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应该说没有发现就没有作文,而没有精神的发现更不会有感情丰富的文章.

二、审美

应明确美的反面是“丑”,其实学生作文中的“丑”也是一种美,如同悲剧美一样,因它的高层次是一种艺术.美能够给人以愉悦,丑亦让人心灵震撼.郭沫若的剧作《屈原》让读者读后愤慨那些投降派的“丑”;关汉卿的剧作《窦娥冤》激起了读者对封建家长制“丑”的痛恨.这都是艺术的审美,而这些美没有剧作家对生活的审美是表达不出来的.教学生作文,学生丢掉对生活的审美也是不能作文的.丢掉审美,学生就会丢掉对事物的判断,对生活的认识,生活便不会进入学生的视野成为写作素材,学生“无米”当然就不能“成炊”了.

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是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早晨送别的,其景之美反衬其别之不舍,别之不舍也就更劝君尽酒了.王维还设想到元二离此后没有“故人”的凄凉,且远胜于离别.本来送人离别实属常事儿,可在王维笔下却是这样的缠绵不断,这应源于王维对自己所经历生活的审美判断.

唐代诗人高适也有送别诗《别董大》,此诗与上首诗比较,本诗送别之景是“白日曛”,上首诗送别之景是“柳色新”; 本首诗之情感是让人旷达的舍之,上首诗之情感是让人心痛的不舍.这首诗的名句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审美在于作者能够用旷达的胸襟看淡离别,其间孕育豪情;这又与上一首诗别之不舍看重离别不一样,但他们都能够让读者有审美的愉悦,只是从不同角度审美而已.前者是热情,后者是激励.元二、董大自然能够理解送别者的用心.而成诗的作者更是有对所经历的生活的审美.可以说审美是一种对生活积极而深入的情感体验,教学生作文是不能离此道而行的.

三、动情

有人说作文是编的,不然你若发表,为什么给姓“编”的,即编辑.其实“编”乃是对原有素材的加工,表现在作文上就是艺术加工,他与不切实际的“编”是两回事,但作文的前提是成文者要动情,否则谈不上是艺术加工了.刘勰言“情动辞发”,这句话也可以说成是:无情就无以成辞.从中可见动情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他为什么这样说,若不是愤慨至极他能有这样的言辞吗?而这恰恰应该是作者之所以有这样言辞的原因.再看茨威格传记作品《伟大的悲剧》一文的结尾,“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是作者茨威格直截了当的议论,是作者成文时无法压制自己感情的宣泄,我们很难说这不是作者成文的原因.

一个学生对所接触的事物,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生活,无动于衷的话,他如何写作成文.面对离别王维担心朋友自此再无故人,高适则安慰朋友从此还有知己,这都是他们对朋友的情.离别也不过是平常事而已,谁都明白“没有不散的宴席”,但离别之情谁又有他们这样的深刻,前者“更尽”,后者“识君”.当进入学生眼帘的事物仅为一种感觉,他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生活又仅是一种生存的必需,一切“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的难度就大了.要化感觉为感受,即动情,这时的作文才会逐渐地好起来.

四、发现、审美、动情的关系

教学生作文,发现、审美、动情这三部分是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不可分割的,三者不分层次、不分先后、不分轻重,融为一体.它们是同时进行的,我们既可以有情感,借发现来表达,也可以有发现以寄托情感,同时审美降临到你的眼中,对此你做出判断是收获还是丢弃,这又将伴有对审美的动情所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被发现,小孩若瑟夫主动上前,“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菲利普则矛盾迟疑,可克拉丽丝则表现得决绝,从中我们了解了人性的美与丑.这里的“美与丑”在作者成文之前就应该有的,即发现、审美、动情都是提前所有的,且融为一体,这里分开叙述仅是为了方便而已.

应该说,教学生作文,谁把这三点把握好了,谁就把握了教学生作文的真谛.至于说方法,这固然有用,这些乃是前人不断总结如何写作的成果,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但就学生而言,他们处在初步学习写作阶段,一味只知教学生写作方法其结果必然表现为:为方法而方法.成文则是假话、假情、假理充斥其间,完全是被动的写作,严重阻碍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针对中学生,学生要写的是让学生能够感悟到生活中的生命的所在,这样才能做到写作自然,成文也自然,作文水到渠成,动情而有美感,这时作文的方法自然而然就用到了.因此,教学生作文就是先教学生发现、审美和动情.

猜你喜欢
成文沈复动情
篆刻
我和老伴的快乐“毽 ”身法
回首十年代表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单人间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浮生六记
倾听夏日里最动情的声音
沈复自嘲
成文昊设计作品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