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2015-12-21 07:55
产业经济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邮政生产性金融业

杨 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北京 100029)

伴随经济发展,服务业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与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经济增长加速器和润滑剂的生产性服务业更受到人们青睐。生产性服务业通常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技术外溢效应、节能降耗效应,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的发展为制造业技术升级和成本降低提供重要支撑,对全面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促进安徽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安徽在中部率先崛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分工体系发展阶段,将直接关系到安徽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新兴战略产业培育、万元GDP 能耗及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一、安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一)安徽主要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尚有出入,参考现有研究文献与传统分类,并结合《安徽省统计年鉴》与安徽投入产出表中有关服务贸易的统计分类,本文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①黄莉芳(2011)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为三大产业提供中间投入的特征,将投入产出表中服务业细分行业数据中,中间需求率超过60%的行业界定为生产性服务业,涵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保险业三大部门。本文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为代表行业进行研究。为代表来研究安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缘于数据可得性及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口径的变化,这里仅对2002 ~2010 年间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表1 可知,从总体上看,2002 ~2010 年安徽17 个城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虽有波动,但总体显示出快速增长趋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 年安徽主要城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淮北、亳州、蚌埠、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安庆和黄山),其中蚌埠受金融危机产业波及效应影响最为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由2008 年53.07 亿元下降为24.67 亿元,减少28.40 亿元。其次是芜湖(减少17.23 亿元)和安庆(减少16.68 亿元)。在研究期间,安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排名前5 的城市依次为合肥、芜湖、蚌埠、安庆和宣城。

表1 安徽17 个城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现状(单位:亿元)

由图1 可知,从总体上看,2002 ~2010 年安徽17 个主要城市批发零售业产值呈现递增趋势。其中,合肥增长最为明显,由2002 年45.59 亿元增长为2010 年的202.18 亿元,其他城市总体表现为稳中有升。从考察期间安徽17 个主要城市批发零售业均值来看,合肥排名第1(100.74 亿元),其次是安庆(37.13 亿元),阜阳名列第3(32.70 亿元)。铜陵(13.27 亿元,15 位)、黄山(13.00亿元,16 位)和池州(10.29 亿元,17 位)排名相对靠后。

图1 安徽批发零售业产值(单位:亿元)

由图2 可知,从总体上看,2002 ~2010 年安徽17 个主要城市金融业产值呈现出“增降增”趋势,2005 年除芜湖和池州外,其他城市与2004 年相比较,金融业产值均有所下降。2006 年之后,安徽17 个主要城市金融业产值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在考察期间安徽17 个主要城市金融业产值排名前3 的依次是合肥、安庆和芜湖;而黄山、淮北和池州排名相对靠后。

(二)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中部省份的比较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伴随安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安徽生产性服务业无论在绝对规模、增长速度还是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全国服务业发达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哪怕就中部省份而言,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具体内容如表2 所示)。

图2 安徽主要城市金融业产值(单位:亿元)

表2 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中部省份对比分析

首先,从2010 年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安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金融业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五,排名相对靠后;批发零售业位列第四,落后于河南、湖北、湖南,并且安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生产总值依次为527.02 亿元、887.66 亿元、396.17 亿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依次为693.36 亿元、1 296.72 亿元、696.96 亿元)。其次,从2010 年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安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少,仅为477.93 亿元,在中部六省中排名最后,而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98.38 亿元)。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为252.52 亿元,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18 亿元)。安徽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三个行业中排名最为靠前,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二,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看到,虽然排名相对靠前,但从规模上看,其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金融业投资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从2010 年城镇单位从业人数来看,安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吸纳就业人数仅为15.14 万人,在中部六省中最低,并且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36 万人)。批发零售业吸纳就业人数为13.97 万人,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五,高于江西(7.88 万人)及全国平均水平(5.99 万人)。金融业吸纳就业人数14.69 万人,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三,高于山西(13.79 万人)、江西(10.50 万人)及全国平均水平(6.75 万人)。

总体来看,一方面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另一方面,虽然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缘于安徽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上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增加。同时,我们应该严格区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概念,加大对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的培训,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提升安徽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

二、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影响能耗强度的路径分析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伴随安徽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短缺、能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本部分尝试分析安徽如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缓解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冲突,在能源约束条件下,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与节能降耗来实现安徽经济持续发展。

(一)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单位GDP 能耗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往往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与低能耗等特点,这恰好契合我国节能降耗的目标。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通常被认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而生产性服务业构成中,缘于部门自身特性的差异,单位GDP 的能耗强度又有所不同。安徽统计年鉴中缺乏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耗数据,同时考虑中国统计年鉴与安徽统计年鉴中均没有列出第三产业总的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本研究仅通过比较全国与安徽的第一、第二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代表)单位GDP 能耗来阐述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在降低能耗中的重要性。再者,本研究仅列出全国批发零售业单位GDP 能耗数据作为参考,为安徽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调整与节能降耗提供思路。

表3 中国与安徽相关产业单位GDP 能耗分析(万吨标准煤/亿元)

由表3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考察期间,安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单位GDP 能耗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单位GDP 能耗相对稳定,在12.04 ~14.08 范围内变动;而安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单位GDP 能耗一路攀升,由2001 年的33.42 变为2010 年的97.31,增长了近两倍。安徽应加大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整治力度,加强与先进省份的经验交流,加速安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单位GDP 能耗的降低。

第二,从全国来看,第二产业单位GDP 能耗最高,其次是农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最低。从安徽来看,考察期间农业单位GDP 能耗最低,在2001 ~2005 年间第二产业单位GDP 能耗最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中。在2005 ~2010 年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单位GDP 能耗超过第二产业,排名第一。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中能耗最高的部门,如果综合考虑其他部门的能耗优势,生产性服务业单位GDP 能耗还是应该明显低于第二产业水平,因此,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在降低单位GDP 能耗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三,从全国来看,批发零售业单位GDP 能耗显著低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这为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提供一个思路,在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安徽经济增长促进性同时,可考虑优先发展批发零售与金融业等,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确保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

(二)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能耗强度的影响

工业是能源消耗的主体,而制造业又是工业的核心,因此其能耗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安徽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降低制造的能耗强度,必须实现安徽制造业向高端的攀升,发展以高知识、高技术含量和高复杂度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如大型先进装备制造业等),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技术应用与传播的载体,可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有助于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与能耗强度降低。首先,安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安徽地处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西端,在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中有着自身显著优势,但这种优势并没有得到显著发挥,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还较为落后,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较弱。这一方面由于物流成本的制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中间环节的流通成本,从而影响产品竞争力。安徽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提升安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金融保险体系的不完善,将制约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高技术产业对人力资本与资金需求明显高于其他产业,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将严重阻碍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与技术资本进入高技术产业领域,同时制约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能力,进而制约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安徽应进一步加强金融保险业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撑,加速其研发,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技术贸易与技术外溢等途径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加速节能技术应用推广与落后产能的消除,提高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

三、安徽生产性服务业构成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性研究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描述

本文运用Super-SBM 模型,基于2004 ~2010 年安徽主要城市数据,通过多投入单产出模型,对考察期间加入资源环境约束的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投入要素包括劳动、资本、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产出要素为地区生产总值。具体变量选取如下:1.人口子系统。本文以安徽各城市单位从业从数(单位:万人)作为反映人口子系统的指标。2.经济子系统。本文以固定年份为基期的不变价资本存量作为衡量资本投入的指标(单位:万元)。本文在确定安徽各主要城市初始资本存量时,沿用了张军(2000)和杨格(Young,2000)的估算方法,即用安徽各主要城市1990 年的固定资本形成去除以10%作为该主要城市的初始资本存量。3.能源子系统。文中选取安徽主要城市电力消费(单位:万千瓦时)作为衡量能源子系统投入指标。4.环境子系统。本文污染排放以工业三废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单位:万吨)和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反映(单位:吨)。5.产出。产出沿用习惯做法以地区生产总值体现(单位:亿元),借助地区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将其折算为1990 年不变的价格。数据来源于1991 ~2011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安徽省统计年鉴》。考虑行政区划的调整及部分城市数据的缺失严重,亳州、池州和宣城没有包括在样本内。投入产出变量统计性描述见表4。

表4 安徽环境效率投入与产出变量统计性描述(2004 ~2010)

(续表)

(二)引入资源环境约束的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借助Super-SBM 模型,基于2004 ~2010 年安徽主要城市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引入资源环境约束的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资源环境约束下安徽主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由加入资源环境约束的安徽主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可以得出:考察期间,安徽主要城市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数值虽有所波动,但大部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呈现出进一步增强趋势,如合肥、芜湖、蚌埠、淮南、淮北、马鞍山、铜陵、安庆等。

(三)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安徽生产性服务业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以Super-SBM模型计算得出安徽主要城市历年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数的对数(LNSDi,t)为因变量,以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生产总值为自变量,同时引入控制变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具体变量设置如下:(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本文以1990 年不变价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生产总值的对数衡量,分别为LNTPCi,t、LNLSi,t、LNJRi,t。(2)经济发展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以证实,本文用1990 年不变价格地区人均GDP 的对数(LNGDPi,t)反映安徽经济发展水平,来检验安徽可持续发展与人均GDP 间是否具有二次型关系。(3)结构因素:众所周知,产业结构(ICi,t)与可持续发展关联紧密,本文选取第二、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该地区GDP 比重IRi,t和SRi,t来依次衡量。

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主要包括聚合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ool OLS)、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和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由于我们选取的时点数低于截面数,而且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而非以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所以宜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②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 应用[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3 ~204。。

模型1 的检验结果中DW 值较小,本文尝试在模型1 的基础上加入AR(1)项,然后逐步剔除最不显著的解释变量LNTPC、LNGDP、IR、LNJR,回归结果依次如模型2、3、4 与5 所示(见表6)。

表6 安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续表)

表6 的检验结果显示:

第一,安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经济基础关联不显著,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相关结论在安徽并没有得到很好验证。

第二,第二产业比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关联不显著,而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伴随安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冲突将日趋明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任重道远。一方面, 要加快安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促进第三产业(如创意产业、环保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竞争力提升,另一方面,安徽应加强政府导向,加大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开发与利用,加快节能环保设备的推广与应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在生产性服务业构成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与安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关联不显著,而批发零售业与安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对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探讨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与启示:

第一,安徽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安徽应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由分析可知,安徽批发零售业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表现出较强的促进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与安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联不显著,这并不意味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可以忽略,而是恰恰相反,安徽应该给予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金融业发展以更多关注。

第二,协调生产性服务业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比例。安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少,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就业人数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导致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人均资本占有量相对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制约了安徽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安徽应加大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促进安徽生产性服务业资本存量的增加,进而提高产出效率。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关注生产性服务业以高知识、高集聚、高关联、高就业为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人力资本支撑。因此,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应加快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再者,安徽可以通过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就业创业培训实体,建立岗位职业培训机制,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为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储备。

第三,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节能降耗目标的契合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报告明确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这为安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安徽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一方面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核心技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另一方面要通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省份的经验交流,挖掘生产性服务业自身节能降耗潜力,降低安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单位GDP 能耗,使其接近甚至低于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单位GDP 能耗水平。扩宽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能耗强度的渠道,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节能技术的运用与推广,加强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安徽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化、可循环、可持续发展。

[1]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10):45-52.

[2]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1):76-87.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 35-41.

[4]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 模型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5):48-58.

[5]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33-46.

[6]李红梅.论生产服务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J].统计研究,2002(8):63-66.

[7]吕政、刘勇、王钦.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8):5-12.

[8]马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7(2):40-42

[9]Antonelli, C.,2000, Geuna A. ,Stein Mueller W. 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use of knowled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 pp.72-94.

[10]Beaverstock, J.V., Taylor, P. J, Smith,R.C.,1999,A roster of world cities[J].Cities, 16(6),pp. 445-458.

猜你喜欢
邮政生产性金融业
邮政农品
顺溜的怪招(一)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PYRAMID PAINS
邮政进化史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