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

2015-12-22 02:39朱奇志黄尊兵岑人军黄志华
体育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教师教学模式

朱奇志黄尊兵岑人军黄志华

(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

朱奇志黄尊兵 岑人军 黄志华

(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对广西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数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为了提高全民体质,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1世纪高校体育应与社会体育接轨,并找出接轨的主要思路和途径,对21世纪高校体育的发展和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都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高校体育;社会体育;接轨

1 研究目的

21世纪的社会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健康的体魄是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应该围绕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展开,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培养的人才必须面向社会,与社会接轨,高校体育必须与全民健身计划,社会体育目标一致,这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体育目标与社会体育不具有一致性,教学内容偏离社会体育,教学手段老套,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这样极大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影响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影响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连贯性,所以,我们必须以高校体育改革为契机,切实做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从现有的研究看,高校体育的现状、高校体育的改革以及社会体育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多,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目的是找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思路和有效途径,对21世纪高校体育的发展和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都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广西大学图书馆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平台,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社会体育的开展情况、高校体育的现状、21世纪高校体育的发展思路和改革方向以及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可行性和必然性的相关研究。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总结,课题组对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对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问卷,随机对广西8所高校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发放给在校学生800份,当场回收;已毕业学生随机发放200份,以邮件的形式寄出,且以邮件的形式回收;对这8所高校的体育学院院长或体育部主任8名,以及体育教师24名就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访谈,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和专家访谈信息的汇总对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撑。

表1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变观念,确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3.1.1 终身体育目标的确立

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社会,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遍布社会各个角落,参与社会各个活动,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应与社会体育接轨,适应社会的需要,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转变,从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

表2 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意愿选择(可多选)

从表2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意愿选择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群体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的愿望排在前三位的均是终身体育、适应社会体育、强身健体,均超过50%以上。所以,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首先确立终身体育、适应社会体育的指导思想。

3.1.2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广西部分高校的走访了解,大部分高校体育改革还停滞不前,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无法贯彻实施

终身体育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适应高校体育发展和社会体育需要的现代教学模式体系,以实现现代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1]。

表3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意愿选择(可多选)

从表3看出,不同群体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愿望排在前三位的均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培养体育能力教学模式,均超过50%以上。所以,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应首先考虑与社会体育接轨的以上三种体育教学模式。

3.2 加强课程建设

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仍然处于薄弱环节。课程建设不到位,没有严格按照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进行课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依然陈旧老套,以致影响学生身心素质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

3.2.1 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修编教材以及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应开齐、开足体育课。[2]然而,从调查的部分高校情况看,本科院校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较好,总课时基本达到144学时,专科一年级开设较好,有些二年级未开齐体育课,总学时基本不到108学时,主要是因为部分专科院校的学生大二就开始实习。本科、专科高年级学生包括研究生基本未开设体育课。

表4 在高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意愿选择(单选)

从表4在高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意愿选择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群体对在高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意愿非常明确。所以,高校应严格按照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增加学时,延长学制,让体育教学贯穿整个学校阶段,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3.2.2 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3]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表形式为:改革教材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形式;建立多途径培养模式。在教材内容方面即开设项目上,要结合实际,要与现代社会体育密切相关,集健身、娱乐为一体。

表5 目前高校体育课开设项目情况(N:项目数 %:百分比)

从表5看出,目前高校体育课开设项目情况排在前5位的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保健,由于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许多项目虽然开设,但能够供学生选课的并不多。根据资料显示,目前群众体育开展项目排在前5位的是,散步跑步、健身操、气排球、羽毛球、游泳。两项对比,显示在项目开设上基本与社会体育相符,但在真正意义的学生自主选课上,还达不到要求,许多学生喜好的项目无法选得上课,所以,除项目跟上外,场地器材也要配套。从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时代特征鲜明的体育项目,也比较受学生们的喜爱[4]。

3.3 提高教师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

随着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赋予了高校体育教师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高校体育教师既是学校体育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员。即高校要培养具有教学和社会体育实践的“双师型”教师[5]。

表6 对高校体育教师作用的期望选择(可多选)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群体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期望值高的是,教会组织活动的能力、社会体育指导员、传授动作技能、培养锻炼习惯,即既能教学又能指导社会体育实践的“双师型”高校体育教师。另,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这个选项对于教师来讲还是期望值较高的,较高的科研水平有利于教学法研究,有利于职称的提高。

3.4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的延伸和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活跃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养成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6]

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表7显示,不同群体对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选择是非常明显的,绝大部分认为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必要的和非常重要的。

表7 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选择(单选)

表8 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思路和途径的期望(可多选)

既然在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如此的重要,如何开展?有哪些思路和途径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从表8可以看出,在高校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思路和途径主要有:体育教师“下系制”[7]、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开展各种体育培训班、发挥体育部的协调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8];对于认真开展体质测试,不同群体有不同看法,体育教师认为是促进学生锻炼的必要手段,因此较重要,在校大学生和已毕业的学生选择均低于50%,主要认为只要开展活动,经常锻炼就行,没有必要用测试加以束缚。关于召开春、秋两季运动会的思路选择均低于50%,主要是认为大规模的组织全校师生一起参加活动,难于组织,费时费力,不过也有部分意见认为可以先尝试。因此,积极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有效途径。[9]

3.5 高校、社会体育资源共享

一方面,高校有着较为完备的体育设施和运动场地器材,能够满足各项体育活动的需要;[10]有着经验丰富,既能参与又能指导体育活动的大量体育教师,指导各项体育锻炼;高校有着占社会体育人口总数相当大比例的热爱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走出校园后将是社会体育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另一方面,社会体育蓬勃发展,社会团体资源丰富,可弥补高校资金不足;社会体育活动及高水平赛事引进高校,可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流,将带动学校体育水平的提高。

3.5.1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表9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意愿(单选)

表10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利弊(可多选)

从表9可以看出,不同群体对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意愿是显著的,分别占68.8%、74.5%、85.3%。从表10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利弊选择,可以看出,不同群体对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认为利远大于弊,在影响高校的正常秩序和影响师生的正常锻炼方面,不同群体的选项都不超过30%;在解决高校资金短缺、避免高校场地闲置、弥补社区场地紧缺、推动社会体育发展等选项均超过60%以上,有些还超过90%以上。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和社会的需要,是推动社会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3.5.2 社会体育活动走进高校

表11 高校引进社会体育活动的意愿(单选)

从表11可以看出,不同群体对高校引进社会体育活动持肯定的态度,是支持的,意愿选择分别占78.1%、78.8%、87.6% 。

从表12可以看出,高校引进社会体育活动的利弊选择,利明显大于弊。对于高校引进社会体育活动影响高校的正常秩序、影响师生的正常锻炼,不同群体的选择最多不超过16%,对于观摩高水平比赛、适应社会体育、开拓眼界、了解社会需求、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等选项的选择均超过65%以上,许多在80%以及90%以上。因此,高校引进社会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表12 高校引进社会体育活动的利弊(可多选)

4 结论与建议

21世纪的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高速发展,有知识、有技能、有创新能力、有强健体魄的复合型人才。同样,高校体育要为提高国民体质,全面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培养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适用型人才。即21世纪高校体育应与社会体育接轨。其主要思路和途径为:转变观念,确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适应高校和社会体育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教学和社会体育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形成课内外一体化;高校、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等等,这些是解决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和途径。只有这样,把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体育才不至于与社会体育脱节,[11]高校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体育需要的人才,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邱宁.湖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0).

[2]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enku.baidu.c).

[3]顾惠明.华宝元.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4).

[4]陈宏良.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研究[J].运动,2015(5).

[5]杨洪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合的意义及途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5).

[6]王俊.浅谈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12).

[7]周莹,申萍.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功效及实现途径[J].体育与科学,2002(6).

[8]肖冰.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实践论证[J].学苑教育,2014(11).

[9]邹师,周莹,郭殿祥.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1(7).

[10]郭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促进关系[J].法制与社会 ,2009(2).

[11]朱奇志.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On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 PE and Social Sports in the 21st Century

ZHU Qi-zhi
(PE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Guangxi, China)

The research team conducted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physical education (P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xi.A conclusion was draw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urve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health of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we need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 PE and social sports and find out the methods and ways to achieve this goal.Thi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E and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in the 21st century.

college PE; social sports; integration

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课题编号:2008C7。

朱奇志(1972—),四川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教师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