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意境解读与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015-12-22 20:33杨帅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5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想象力

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中学生借助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去挖掘意境,能更好地感悟作者情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有必要从意境解读和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角度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想象力缺失的现状,阐释古诗词意境解读与培养中学生想象力的关系,从而提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意境解读;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39-03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想象力的内涵及缺失现状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想象力的内涵阐释

通常,我们所说的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有人说起房子,马上就能在头脑中想象出各种样式的房屋形象就是这个道理。正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古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流传于世。古诗词就是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是古人在特定时期抒发感情或表述经历的文字载体。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想象力培养,强调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借助意象,在头脑中重塑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感知古诗词意境中作者所寄寓的特定情感,引导学生达到心灵的共鸣。这不仅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促进中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塑造。

(二)目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想象力缺失现状分析

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直有所欠缺。尽管人们承认想象力的作用和价值,然而在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仍旧以“记忆型”知识为主。虽然我们把“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多元化解读”当作语文教学改革的口号,但在“一考定终生”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模式下,学生对于答案标准化的追捧显得更具时效性,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想象力培养实则严重受限。

在古诗词教学中,想象力的缺失尤为明显。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往往是含蓄委婉的,单单通过翻译文本,学生很难领会古诗词的深层内涵,而且大多数中学生有能力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纠正字音。学生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重塑课堂文化,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去鉴赏佳作,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语文。而现实中的语文古诗词教学往往把一篇表里兼美的文学艺术品讲解成一堆干瘪的白话,虽然有助于记忆却完全丧失了美感。在题型设置方面,古诗词的考题仍以翻译考察为主,过度重视语文评价的信度而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度。当学生通过无数次机械练习偶然顿悟到学习古诗词不过就是学习一堆翻译技巧的时候,当中学生热衷于所谓考场法宝而不再用功读书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想象力正在语文教学中逐渐走向死亡。很多时候,想象力不再被当作促进学生成长的创造性力量,而被看成是影响教学秩序、威胁学生成绩的破坏分子。甚至有些学生家长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升学,而升学必须要通过考试,要考高分就得遵循各种考试标准和评分细则,学生要做的只是按图索骥和反复模仿训练。由此可见,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富有想象力的解答有时甚至会被标准答案所扼杀,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那个老师告诉学生雪融化了只能变成水,却不能变成春天的故事。

二、古诗词意境解读与中学生想象力的关系

(一)想象力可促进中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解读

想象力对中学生解读古诗词意境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意象到意境,学生的思维是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渐进过程。在品读文本的同时,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在自己头脑中完成文中情景的再造,最终体悟到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譬如学习名篇《卫风·氓》,中学生很难通过文本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爱情观,通过合理的想象,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从而感悟古代那位男子的感情变迁和那位女子的痴情与无奈。再比方说学习李白的绝句《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二十个字浅显易懂,如果不经过合理的想象,对文本字面意思的解释就显得很牵强,学生便难以感悟到诗中蕴含着的诗人对世事、人生、历史以及时空变迁的深刻思索,多重感情隐藏在字里行间,创造出了一种苍茫而又超越时空的意境,从而让这首诗意蕴深远。古诗词意境解读离不开想象力,如果缺乏想象,就难以理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波澜壮阔;缺乏想象,就很难理解“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人生苦短;缺乏想象,就很难理解“怒发冲冠”的壮怀激烈。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鉴赏解读,还对中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以及今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大有裨益。

(二)古诗词意境解读可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

从认知发展水平阶段来看,中学生已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认知发展阶段。年龄大约从11~15岁,在我国正好处于中学时期,在多数中学生身上具体表现为开始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并且不断成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富于联想想象。同时,中学生普遍具有青春期的躁动情绪,不善于有目的、有条理地展开思维,遇到问题往往凭直觉和经验做出判断,做一些“想当然”的推理。由此可见,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要更大限度地将中学生思维的潜能转化成创作能力,还需要学生实践的加强和教师的科学引导。

通过古诗词意境解读可有效地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是精选的名篇,其中不乏激发想象力的因素,这就为合理想象的展开提供了原材料。随着中学生观察理解能力的逐渐增强,对古诗词中意象的把握会越来越准确,再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工具书的帮助,他们有能力理解古诗词中多个意象间的内在联系,在整合各个意象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于是在头脑中就能完成诗词中情景的再现,从而达到整体感知文本和深刻领悟作者情感的目的。此外,由于中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个体化差异,其想象力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在古诗词意境解读中会表现在学生对文中情景再现的把握会有不同侧重点,中学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合理的个性化解读,但天马行空式的胡思乱想不可取。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古诗词解读中的语文情境教学,主要指教师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学生从情境出发经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从而与古诗词中的意境产生共鸣。情境教学法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预设的情境对学生解读古诗词的意境有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创设情景的方式很多。首先,可以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例如在朗诵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的时候,可以用激昂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氛围,从而打开学生心灵的想象之门。其次,利用换位思考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通过身临其境的想象来解读古诗词的意境,将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习《书愤》一诗,可引导学生假设自己就是62岁的陆游,被黜赋闲,面对着山河破碎,感受他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凄凉。第三,使用多媒体呈现情境。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感性材料的呈现,让学生真切感受其中的意境之美,但应注意多媒体材料的展示不宜过多,应重视学生对文本材料意境解读的个性化生成。

(二)在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中启发想象

1.灵活设疑,正确点拨。“学贵须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置问题并做到有效提问,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思考。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互动中活跃起来。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针对同一问题的思维和表现往往会千差万别。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预设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应用预设的答案去否定学生充满想象力的回答,要依据教学实际,理清学生想问题的思路,纠正其中不合理的成分,肯定其中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来共同创建动态生成性的语文课堂。

2.精讲名篇,鉴赏佳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上不可能把所有课本内容进行精讲,但可以对古诗词中富有诗情画意的语句进行重点深挖,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学习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开篇这两句是极富想象力的描绘,诗人独酌太寂寞了,为了打破孤独,举杯邀月,而诗人并没有邀到明月,却把月光的投影想象成三个人(三人指李白,月下的李白之影,酒杯中李白的倒影),看似减轻了孤独感,实则增添了孤独的色彩。人人都知道影子自身是光照的作用,如果缺乏想象力,又怎能体会到“对影成三人”的完美意境,更何谈诗人在朦胧醉意中的自由与豁达。我国的古诗词大多讲究意境美,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许多意境优美的名篇佳句,在古诗词意境解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更好地促使他们从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三)注意适度留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

1.为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中学古诗词教学如果将全部内容和盘托出,往往会让诗词美感全无。引导学生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经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形成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解读古诗词意境的时候要适当留白,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给学生留下想象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补充空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相信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象储备是想象力的来源,丰富的表象储备利于学生展开想象,语文教学不可拘泥于教材本身,应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出课堂,加强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纵情驰骋于想象思维的广阔天地。

2.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展开想象。古诗词鉴赏教学不可急功近利,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过反复诵读与感悟,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的积累,由文入理地进行解读,这样才能更深入地领悟文中之义。教学中,如果课上时间不允许,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主动感悟诗词的韵味。有些时候,语文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对古诗词意境解读的教学往往点到为止,然后匆匆以定论的形式结束,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很低的,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富有诗情画意的想象也难以深入。

此外,就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来看,古诗词在课文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古诗词鉴赏一直是语文中考、高考的必考试题。要学好古诗词离不开鉴赏,鉴赏的重点在于深入解读意境。培养中学生合理的想象力,有利于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获得中华经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杨帅(1986-),男,山东新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别让想象力“绑架”了美术教育
打开新的想象力
放飞你的想象力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中学语文四美赏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