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下的企业角色定位

2015-12-23 05:22常哲
北方经贸 2015年7期
关键词:集群区域经济

常哲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兰州730070)

浅谈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下的企业角色定位

常哲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兰州730070)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一体化使得国际、国内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如此的竞争环境,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做好在产业集群中的战略选择,大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双轮驱动”,加强企业完善治理,以促进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进而拉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群;现状;企业战略选择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企业集中在同一产业或产业链,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互相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或企业制度,它通过资源共享效应及规模经济效应来实现整合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共性竞争的压力,累积效应以及紧密协作作用使得发展产业集群成为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极为可行的政策方向。强大的资源组织能力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换,最终使产业竞争力不断地提升,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区域竞争力不断得到提高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得到发展。分散创新风险、降低创业成本、企业之间互补并减少交易成本等优势使得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我国的产业集群已经在沿海、沿江地区初具规模,随着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成千上万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和不同类别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沿海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外资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浙闽沿海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集聚。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已经占到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也很迅速,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也日益凸显出来,同时产业集群覆盖了纺织服装、皮革、五金制品、工艺美术等大部分传统行业,特别是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子通讯、纺织服装、五金小商品等领域都实现了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加速了发展,并涌现出一批龙头的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中共生共荣、共赢发展、共同推动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企业“缺位”问题

我国的产业集群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来看发展水平不高,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其中企业“缺位”问题是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第一,政府在对外部企业的引入缺乏明确的考核和监管机制的情况下盲目和功利地执行错误的集群功能,导致一群不相干的企业通过优惠政策硬性引导成地理集聚,企业之间很少形成上下游的产业互通关系。一些看中了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的外来企业得到可乘之机,想基于此谋求暴利之后就一走了之,从未想过给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什么贡献。这样一来,资本从四面八方涌入的背后并不是有序良性的地理集聚和主体连接,进而就无法发挥产业集群原本的正经济效益;第二,企业自身塑造不完善。由于各类企业产业类型、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不同的影响,企业集群类型比较混乱和复杂,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忽视市场细分、行业细分的倾向,集群与外部连接的单一性和集群自身主体之间的关系混乱,阻碍了集群区域联合与协作优势的发挥。

三、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战略选择

(一)利用协作优势机制整合企业,提高产业集群活性

企业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必然引导相关产业的集群化协作生存状态,打造主导产业为核心,相关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这样企业将会创造良好的规模经济效应。如今产业集群已是国际经济发展的成熟经验,而发挥集群效应的主角———企业,就得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抓住产业内在的发展规律,明确产业的上下游生产关系,多样化产业集群的企业属性,做到多方面吸收和筛选,适当引入外部企业,除了考虑企业规模及上市与否等硬性条件外,还应全面了解其涉及的行业是否符合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和属性,是否能够提高产业集群的密集性和效率。区域集聚的集群在相互信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产生排他性,阻碍集群的对外适应性和成长,新进入的主体如果存在一定数量的外部连接,将对保持集群的开放性起到一定作用。这样一来既增加了产业集群的多样性,又使其具备了开放性。集群内的各主体之间就会形成长期稳定的良性需求关系,最终发展成为具有活性的集群体系。

(二)整合价值链,有效发挥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化并不是企业的简单集中,而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为基础,不同类型企业间共生互补的效益化企业群体。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内企业关联性比较弱,各企业间无法按照生产流程连贯成一体,范围经济的成果难以得到推广。当然,任何一个企业在当前条件下都不可能是在产业链条的任何一个链条环节上都是最优的,只能是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上具有优势,所以应在产业链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整合价值链。一方面,企业间应进行优势融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产业关联性更强,产业链条更紧密;另一方面,应积极吸收新企业,保持产业集群的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该选择关联性较高的企业进行重点投资,以期得到价值链效应,注重原材料零部件生产销售一条龙,降低交易成本。

(三)借助集群“龙头企业”优势,在学习模仿中创新发展

“龙头企业”是集群发展的关键,也是地域品牌的灵魂,通过让“龙头产业”的高端发展拉长产业链,就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进而取得社会经济效益。所以各企业要摒弃“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陈腐观念,积极实现产品生产的配套和协作,根据本地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经济特征,主动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缩短营销半径,降低经营成本,做好产业集群中的配角,为产业龙头企业配套,借助龙头企业优势,在学习模仿中创新发展,逐渐做专做强。只有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才能产生良好的集群效应,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四)构建集群企业品牌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发展的主线上,品牌成为一个关键词,品牌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必须。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加以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等就容易打造企业品牌。企业应该积极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多层次、多方位联合协作,利用品牌优势,做好名牌宣传策划,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拓宽产业集群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逐步减少低端产品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同时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集群与国外市场连接的稳定程度,促进产业集群稳定健康发展,使品牌产品的知名度最大限额地转换为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总而言之,各企业只有认清自身的处境及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保持产业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想促进产业集群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企业就要做好角色定位,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做好专业化分工协作、紧密配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产业链条的延伸、最终实现整个区域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1]董锁成,李泽红,等.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5):14-15.

[2]汪勤峰,郑 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江西循环经济发展探讨[J].求实,2008(11):53-55.

[3] 胡兆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能源、电力之路初探[J].中国能源,2009(11):34-36.

[4]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9(6):23-25.

[5]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45-46.

[责任编辑:高 瑞]

图2 东部地区的TFP增长率分解

2.中西部地区的TFP增长率情况。如图3所示,中部地区的TFP增长率也是明显来自于技术进步的贡献,但并不是像东部地区的一直下降,而是在2009年以后又出现了上升的态势,其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都出现了改善的势头。当我们把技术效率变动进一步分解后,却遗憾地看到,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指数基本上一直是在恶化的。我们知道,规模效率深层次反映了管理水平,我们也只好说,和东部地区相比,规模效率的偏低也表明了中国地区的企业在规模效率方面还有更大的潜力,具有后发优势。西部地区的TFP增长率情况基本与中部地区相同,只是“谷地”出现的时间比中部地区慢了一年,虽稍有反弹,但依然改变不了其整体下降的趋势。

三、结论

从整体而言,东中西三大区域自2004-2011的八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都保持在1以上,表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在改善。三大区域呈现的特征为东部小于中部,而中部又小于西部地区。TFP增长主要原因是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规模效率不仅没有带来贡献,反而是其变化为负,其在整体上抑制TFP的增长。

图3 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增长率分解

参考文献:

[1]刘秉镰,李清彬.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9(3).

[2] 郑玉欲.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

[3]何传添,谢 璇.1995—2010年广东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4).

[4]龙志和,林佳显,林光平.中小工业企业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J].科技管理研究,2012(1).

[5]田泽永,江可申.FDI与江苏民营制造业全要素生产[J].中国科技论坛,2010(3).

[6] 邓利方.广东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6(5).

[责任编辑:胡 冰]

F29

A

1005-913X(2015)07-0104-02

2015-04-01

常 哲(1994-),女,甘肃武威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集群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