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磐重生:“油服第一股”—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公司专业化重组上市迸发协同发展动力

2015-12-24 03:07蔡廷永李泰豫牟雪江
中国石油企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油服页岩石油

□ 文/特约记者 蔡廷永 李泰豫 本刊记者 牟雪江

涅磐重生:“油服第一股”—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公司专业化重组上市迸发协同发展动力

□ 文/特约记者 蔡廷永 李泰豫 本刊记者 牟雪江

石化油服/图

3月31日,*ST仪化撤销了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ST仪化”变更为“石化油服”。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石化油服,成为目前A股油服行业第一股。

在股票更名仪式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石油工程公司董事长焦方正说,股票更名标志着石油工程公司借助仪征化纤上市平台进行的重大资产重组顺利完成,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

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石化油服,成为目前A股油服行业第一股。

自2014年5月27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启动石油工程公司利用仪征化纤上市平台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以来,经过8个多月的紧张工作,资产重组上市工作按时完成。借助仪征化纤的上市平台,中国石化石油工程业务板块顺利进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为石油工程公司向市场化、国际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焦方正表示,“石化油服”将秉承“市场是根、服务是魂、效益是本”的发展理念,以建设世界一流油服公司为目标,突出市场导向,坚持从严管理,创新驱动,大力深化改革,大力开拓市场,大力挖潜增效,不断完善石油工程体制机制,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全力推动公司资源优化、结构调整、效益迈上新台阶,奋力开启公司发展的新航程。

破除“围墙” 突破存续企业改革

2012年12月28日,在中国石化集团对炼化工程、能源化工等板块完成重组不久之后,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化油服”)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

“这是中国石化集团自2000年、2001年股份公司在海内外四地上市以来,涉及面最大的一次改革重组。”在当年的揭牌仪式上,中国石化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做总结时说,“中国石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据悉石化油服的重组,涉及员工面达到了14余万人,占中国石化在职员工(总数106万人)的13%以上。

“大而不强”是中国石化自2001年完成整体上市后面临的重要难题。傅成玉曾坦言,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在世界同行中约排第四,销售利润率仅1.5%,资产利润率仅2%。

据中国石化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志刚介绍,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板块重组前各类施工队伍有2500多支,并且这些队伍缺乏专业技术服务力量,主要是为原属油田公司做配套项目,主要收入也来源于此。

中国的石油公司从诞生之日起即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采用大而全的模式,将工程建设、油田服务等业务一并运营,据当年媒体公开的数据来看,石化油服重组的难度不仅体现在员工数量上,被整合的业务和资产也非常庞大和零散。

中国石化的石油工程业务分属各油田企业,在集团公司内部属于“表兄弟”,家家都有闲置队伍和装备,但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合作不足。由于,各个石油工程公司分属各个油田,为了抢市场、占地盘,盲目购装备、建基地,“大而全”,“小而全”,难以发挥专业化、系统化优势。装备闲置时有发生,设备“大游行”更是屡见不鲜,生产成本大大增加。

比如重组前,中国石化西北、西南、华北等区域的石油工程服务市场竞争激烈,为平衡兼顾各方利益,有的市场被分割得过散、过碎,不仅缺乏规模效益,而且影响施工效率。

在物探行业有30多年从业经验的地球物理公司总经理赵殿栋对此深有感触:“过去,一个项目开标,往往数家单位都来投标,内耗严重。甲方为了平衡,有时一个合同就分成多项,各家单位分着吃,形不成规模效应,生产成本也随之增加。”由于,各个石油工程公司的生存不是靠市场竞争力,而是依靠关联公司的保护来发展,因此谁也不算成本账。

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发展阶段。

在国内,老油气田开发难度正进一步加大,引进高端油服企业提高产量成为必然;西部地区的新油气田为了快速达产,也对专业油服公司有很大需求;而外资公司在中国合作勘探的区块往往地质构造复杂,一般也倾向以市场招标的方式选择油服企业。除此之外,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闪现大量新进入的民营、外资和非石油主业的国有企业,由于缺少勘探经验,这些企业对专业化油服需求更大。

而在国际上,斯伦贝谢、哈利伯顿、贝克休斯和威德福等少数企业独自或联合控制着物探、钻井、测井、工程建设等主要油服项目,占据大部分国际市场份额。海外市场对油服专业技术要求高,甲方往往要求油服公司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可以说,围绕核心业务,进行产业链延伸,是中国油服公司未来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就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板块而言,整合时机已经成熟。几乎和我国石油工业同时起步的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板块,已经形成了覆盖石油工程全产业链的专有技术和标准体系,近年来在海外市场也有所斩获。资料显示,中国石化石油工程的服务市场分布在中东、非洲、美洲、中亚、东南亚五大区域,执行项目合同480个,合同额142亿美元。

正是看到了国内、国际两个广阔的油服市场,2011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提出了专业化重组石油工程板块的设想。

石化油服/图

从中国石化公布的重组资料来看,原来分散在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河南油田等8家油田企业的石油工程业务、资产及人员都被剥离出来,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工程管理部、国际石油工程公司、上海海洋石油局等进行重组整合,成立新的中国石化油服公司。从整合的资产规模上看,固定资产累计达766亿余元。由8家区域性工程公司和5家专业公司组成,拥有14万余名员工。

石油工程板块的专业化重组,也成为中国石化集团自本世纪初股份公司在海内外上市以来涉及面最大的一次改革重组,标志着中国石化推进专业化发展迈出新的步伐,存续企业改革取得突破。重组后,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确立的目标是,力争“十二五”后期成功上市,2020年综合实力跻身国际一流油服公司行列。

新的石化油服逐渐破除了企业之间的无形围墙,为最大程度实现资源优化共享搭建了平台。

优化整合资源 转型发展

重组让中国石化的石油工程业务与原来的油田企业实现了业务、资产、人员三分开,统一划转到石化油服,“表兄弟”变成了“亲兄弟”。这不仅是简单的身份转变,随着业务重组的深化,新的石化油服逐渐破除了企业之间的无形围墙,为最大程度实现资源优化共享搭建了平台。对于这一点,地球物理公司华东分公司645队队长戈宝丛有深切的体会。2013年11月,该队中标了塔河油田顺南2井区的勘探项目,该项目区块大,装备缺口也大。重组前,他们要自己租不少设备。重组后,缺口装备由公司统一调配,他们省钱又省力。

积极打造公司内部跨区域、跨行政单位的资产设备优化共享平台,综合运用行政调拨、内部租赁、集中管理等多种手段,实施管理优化、装备优化、资产优化,提高资产闲置代价,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设备—跨单位的资源调剂,在石化油服内部已实现常态化。2013年以来,公司先后将胜利工程公司的1套进口井下测试工具和2套防喷器调剂到西南工程公司,将华北工程公司一套装置调剂给胜利工程公司,将胜利工程公司哈萨克斯坦的固井设备调拨给华北工程公司,使暂时闲置的装备找到了新的“婆家”。2014年,公司共调配装备4.5亿元。

石化油服按照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等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高低排队和比优遴选,优化投资引导资源配置,改变了重组前各家争抢投资、不注重回报的状况,助推发展方式转变。2014年,公司优化压减常规装备投资11.57亿元,将调减下来的资金投向国际市场和非常规、海洋工程、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

与此同时,石化油服不断通过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动用率,实现“轻装上阵”。2013年通过业务外包、调整用工模式、清退外雇工等手段,积极优化队伍结构,压缩队伍规模,陆上钻井队由年初的781支压缩到了770支,录井队由854支压缩到785支,地震队由72支压缩到了70支。在此基础上,2014年又压减队伍152支。公司用工总量已从重组之初的14.2万人压减到12.37万人。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公司不断建立完善人才、市场、队伍、装备、物资等资源动态管理平台,实现了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优化配置、全球调配,确保效益最大化。

资源优化不是目的,而是公司调整业务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面对重组之初公司优势业务不突出,同区域或相邻区域业务结构、产品结构雷同,同质化现象突出等发展瓶颈,公司高层着力通过资源优化整合突出优势业务,拓展高端业务,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盈利能力。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公司高端业务在总体业务中的比例从重组初期约10%增长到约30%。

“与国际知名油服公司相比,哪些领域我们更有竞争力?”石化油服自重组之初,公司高层就开始不断思索。经过一次次讨论,一次次碰撞,专业优势愈加明确:发挥公司一体化全产业链优势,做好油田综合服务;突出钻井龙头业务,做强钻修井大包服务;集合近60年物探技术推出“I”技术品牌,做精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服务。

2014年,当国内市场不断萎缩,公司亟需开拓海外市场以满足发展需要之时,公司凭借优势业务开拓海外之路越走越宽,目标也越来越清晰。自2月12日石化油服成功中标玻利维亚国家石油公司3台钻机操作项目起,一连串海外高附加值项目相继中标。

油田综合服务—2014年3月,与马来西亚云顶公司签署综合技术服务框架协议,为业主提供勘探开发全过程技术和管理支持以及物探、井筒、地面工程等一揽子服务;10月,成功签署厄瓜多尔I-L-P油田综合服务项目,为3个老油田提供优化产能及提高采收率服务。

“石化油服最大特点是专业齐全,业务涵盖了从物探、钻井、测录井、完井、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油藏管理等石油工程的10多个专业,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全产业链石油工程公司,能够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这是我们与国际四大油服公司相比的独特优势。”石化油服总经理朱平告诉记者。

钻修井服务—2014年9月,科威特市场,中标签约27台钻修机项目,为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服务的钻修井机达到42台,成为其陆上最大的钻井工程承包商;沙特市场,继2013年成为沙特阿美陆上最大的钻井工程承包商后,2014年又签约4亿美元,为沙特阿美公司服务的钻修井机达到46台;11月,与尼日利亚NPDC公司正式签订沼泽钻机项目合同,合同额7000多万美元;12月,成功签署孟加拉国家天然气公司4口天然气井大包项目。厄瓜多尔、哈萨克斯坦钻井市场,全年新签合同额超过1亿美元。

物探一体化服务—相继中标沙特阿美公司三分量地震资料处理项目,厄瓜多尔和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地震资料处理解释项目,总计两亿多美元。

2014年,石化油服海外市场新签合同额30亿美元,同比提高6%,海外市场呈现蓬勃生机。

建立高端技术支撑体系 打造一流品牌

“整合技术研发资源,集中力量建立技术研发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是提高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的基础。”石化油服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重组之前,石化油服技术研发力量分散,技术同质化现象严重;重组之后,公司集中力量整合各所属单位技术资源和技术力量,将技术服务业务从工程承包业务中剥离出来,根据各所属单位的优势业务和特色技术,组建若干优势比较突出的技术服务公司。如胜利石油工程的钻井、中原石油工程的压裂、江汉石油工程的页岩气等。同时,按照高端业务与中、低端业务分灶吃饭的原则,对技术服务公司独立核算、分开考核,促进技术服务业务和高端业务加快发展。

公司强化研发体系建设,整合人、财、物、技术等科技资源,按照世界一流标准,加快构建地球物理研发中心、井筒技术研发中心、石油装备研发中心、石油工程建设研发中心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研究建立高新技术发展孵化平台,逐步形成研究中心、技术(产品)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有机结合的研发体系。

与此同时,为顺应国际技术发展的趋势,突出公司的特色技术优势,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公司整合集成了中国石化物探领域60年的先进技术成果,于2013年11月向全球推出了独特的技术体系—I技术,将中国石化的特色物探技术集成在一个平台上。I技术体系具有实用性、先进性、系统性和一体化的特点,主要包括精细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地区复杂油气勘探技术、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非常规资源勘探、实验地球物理技术、地球物理装备、地球物理软件等8个方面的特色技术,涵盖了地球物理软件、硬件、理论、技术与实践,能够提供贯穿油气田全生命周期的地球物理一体化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石化地球物理技术品牌,I技术体系的发布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正在成为公司外拓市场、打造高端的利器。2014年以来,地球物理公司成功打入中东地区的高端处理业务市场,首次获得了沙特阿美公司三分量高密度地震资料处理项目;获得了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采集处理一体化项目,合同金额超过1亿美元。在国内,中标了延长石油过亿元的采集处理项目,以及神华集团、华电集团等多家单位的页岩气勘探、微地震监测、三分量四维地震勘探项目。

“我们公司的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实现产值翻番、国际市场收入和利润占50%以上,成为全球陆上第二、综合实力前五强的世界一流地球物理服务商。”地球物理公司总经理赵殿栋对公司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开拓高端市场必须要有先进的装备和工具。石油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刘汝山说:“装备是打造高端的载体和依托,有什么技术水平的装备,就决定了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模式。要占领高端市场,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硬件装备,研发高端先进的工程装备、仪器、工具,占领高端装备市场。”

2014年8月,我国页岩气开发又一关键技术装备—国产桥塞及配套技术在重庆涪陵页岩气田焦页42号平台成功应用。这意味着中国石化完成了页岩气工程技术装备自主化、国产化的“最后一块拼图”,标志着中国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装备制造完全摆脱了对外国公司的依赖,全面实现国产化。

长水平段分段压裂技术被称为页岩气开采的“命门”,而桥塞则是用于分段压裂的“分割器”。它既要能承受住井底的高温高压,又要容易被钻头钻通以便气体汇集,研发、制造难度极大。石油工程公司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攻克了这一核心页岩气设备的制造技术难关。

此前,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长段水平井钻井技术、泵送桥塞大型分段压裂等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000 型成套压裂装备等页岩气勘探开发核心装备已在涪陵页岩气田成功应用。2013年3月成功研制出3000型压裂车,代表了世界压裂装备技术的最高水平;自主研发的裸眼封隔器、桥塞等井下压裂工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国际同类设备价格降低了50%以上。

石化油服/图

在外国公司实行技术封锁、关键装备只租不卖、技术服务完全保密的情况下,经过两年多的科研实践,石油工程公司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页岩气开发配套技术、装备系列,在钻完井、井下作业、测录井和装备制造4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具备了为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服务能力,同时大幅降低了开采成本。

“记得2011年刚开始打页岩气水平井时,好多钻井技术掌握不了,被外国公司卡着脖子要钱,老外要多少就给多少。”回忆起2011年钻探中国石化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时的情形,江汉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专家王伟依然记忆犹新。

在热火朝天的涪陵页岩气工区,国产化页岩气工程技术与外国公司论伯仲、比高低的竞赛时有发生。2014年4月,焦页9号平台就上演了这样一幕:焦页9-3HF井,江汉工程用自有技术对1611米水平段进行18层54簇泵送桥塞多级射孔施工;10米开外,某国外知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也在进行多级射孔操作。施工结束时,负责该口井施工的外方技术负责人用了“两个没想到”:没想到江汉工程的泵送桥塞多级射孔技术进步得这么快,没想到能与我们同步完成。

页岩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的攻克,使石化油服成为国内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的引领者。今年来,公司已经新开发了神华集团、华电集团、延长石油集团的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市场。

虽然ST仪化顺利完成重组,并取得了倍增的盈利,但2014年下半年以来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石油公司削减2015年上游资本支出,据中国石化资金研报预计2015年勘探开发资本支出682亿元,同比降低22.4%,油服公司经营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焦方正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石化油服将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收入与盈利。

据介绍石化油服的市场结构具有天然抗风险因素,66%的营业收入,85%的作业量来自中国石化。中国石化虽然减少了石油资本支出,但是却加大了天然气页岩气的支出,从2014年的110亿增至2015年的127.7亿元,这都是将来公司的业务量保证。

焦方正表示:油价下跌,对公司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公司将积极拓展国内的外部市场,加大塔里木、长庆等地的业务开拓,要重点开拓南美、中亚、蒙古等海外市场。

焦方正说,石化油服还要推进转型,将部分油田建设业务拓展到环保领域,处理钻井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液等,仅中国石化这一块的业务量,就有10亿元以上规模。

事实上,石化油服通过加大页岩气方面的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石化油服已掌握页岩气开采全过程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以前都是进口,目前公司在3000米以上技术达到成熟,正在发展4000米至4500米技术,目前与国外同步,国内领先。

面对石油市场“极寒期”,石化油服将继续主动谋求特色技术引领市场、高端业务创造市场的发展之路,用技术创新应对新常态,依靠技术进步推动转型升级。

石化油服,正在向建设“世界一流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商”的目标大步挺进!

相关链接

*ST仪化是去年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根据重组方案,中国石化集团将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公司100%股权注入*ST仪化,并将原有化纤资产全部置出,从而实现了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公司的整体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从亏损的聚酯切片业务变成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施工与技术服务。201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4.81亿元,净利润12.3亿元,同比增长19.09倍。

猜你喜欢
油服页岩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未来30 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发展趋势预测
奇妙的石油
油服回暖下的众生象
一种页岩封堵性评价测试方法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中石化油服暂居三季度A股预亏王
美页岩油业很受伤
油服滑铁卢
页岩气新矿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