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复合型资助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以南昌大学理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为例

2015-12-24 02:30南昌大学理学院330031
学周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南昌大学四位一体义工

(南昌大学理学院330031)

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复合型资助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以南昌大学理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为例

汪锦璟 李翠 赵士诚 陈华斌(南昌大学理学院33003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针对高校学子的民生工程,然而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片面化的“输血式资助”,学生受到物质资助后未学会自立自强、感恩奉献等品质,使资助工作陷入了“资而不助”的尴尬局面。为改变这一状况,南昌大学理学院以暑期入户调研为切入点,开创性地提出了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复合型资助平台的设想,依托学院“自强社”,学生组织进行了探索实践,通过系统化“爱心”主题活动、针对性心理团辅等多种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位一体复合型资助平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针对高校学子的民生工程。然而在过去的学生工作实践过程中,由于传统资助手段的单一、资助方式的陈旧,学生资助工作往往出现片面化的“输血式资助”,部分学生受到了物质上的帮助和经济上的支持后,心理上却没有相应地学会自立自强、感恩奉献等良好品质,资助工作陷入了“资而不助”的尴尬局面,与设立各类助学金的初衷渐行渐远。

以南昌大学理学院的暑期入户调研为例:从2011年起,该院便成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户调研工作组,连续三年利用暑期时间分别走访了江西、贵州、四川、安徽等地共计18位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走访的学生涵盖了该院四个年级、不同专业班级;走访的地域覆盖面广;走访的家庭颇具代表性:有农村多子女家庭、有城镇下岗工人家庭、有少数民族学生家庭……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工作组掌握了一手资料,切身体会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此外,该院对这18位学生进行了密切关注和后续跟踪联系,发现了一些缺陷和问题: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亟须加强;在做好物质资助和经济帮扶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感恩奉献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

深受暑期入户调研的启发,工作组成员努力思索如何改变现今学生资助工作中“资而不助”的尴尬局面,大胆地提出了“以资促助、用爱育人”的理念,通过整合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建“自强社”学生组织,搭建“爱心屋”义务服务平台,构建了“四位一体”复合型资助体系,引导学生“从‘微’做起,感恩前行”。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提高了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意识,实现了“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目的。

一、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复合型资助平台的理论构想

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复合型资助平台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改变旧的单一型资助状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艺术化的资助,即以“自强社”学生组织为依托,通过建立义工服务制度、开展系统化“爱心”主题活动、搭建“爱心屋”的阵地建设、组织策划“义工杯”系列趣味活动、主题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变“输血”为“造血”,摸索出一条适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复合型资助的道路,使学生在获得物质资助的同时,心智得到相匹配的成长。“四位一体”的资助模式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第一,物质资助。这是传统、单一型资助的主要内容,单一型资助思路片面地认为,学生资助工作就是单纯的“扶贫”,就是给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上的扶持、经济上的资助,让学生吃饱穿暖便达到了目的。

第二,感恩奉献教育。感恩教育指的是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意识,将学校的资助当做一种激励、关爱和前行的动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阳光的风貌;奉献教育是指在感恩的基础上,在学生内心播撒下爱的种子,孕育出服务师生、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并将爱心的种子传递下去。感恩与奉献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共同体,只有感恩才能进一步想到奉献,只有进行了奉献才能更深刻地感恩社会。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较之其他学生群体而言,或多或少地存在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如性格孤僻、自卑心强、敏感多疑等。学生的这些心理亚健康状况单纯地依靠经济资助和物质帮扶是无法根本性解决的,只有做好心理疏导,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友爱的环境,用真诚的关爱和无条件的接纳、抚慰每一个学生心灵,才能让离家在外的贫寒学子感受浓浓的师生情、暖暖的同学谊和集体的归属感。

第四,自立自强教育。随着2007年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以下简称“三金”)后,社会资助力度逐年加大,这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证。然而一些学生精神上的独立性不够、思想认识有偏差、对资助款项有依赖,一味地给予资助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反而会助长“精神贫困”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四位一体”复合型资助平台是将物质资助和感恩奉献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立自强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构建立体化、多元化、艺术化的资助模式。其中,物质资助是基础,但如不加强感恩奉献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及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易滋长其产生“被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不良思想;自立自强教育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保证,通过对其进行自立自强教育,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向上、向善,培养其独立性和自强意识,使其成为心理上的“巨人”。因此,只有建立复合型资助手段,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变“输血”为“造血”。

二、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复合型资助平台的实施过程

建立“四位一体”的复合型资助平台是对传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改革探索。下面,将从“四位一体”的四个方面出发,介绍其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物质资助方面,做好民主监督工作,贯彻“微资助”理念,扩展社会性资助渠道

1.由“自强社”牵头,从我院其他三大学生组织(学生会、栋委会、理论研究会)中选拔学生代表,成立奖、助学金评选监督小组。学工领导小组(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及各辅导员组成)和学生监督小组成员和共同参评包括“三金”和社会性资助在内的各项奖、助学金的评选,并实行民主监督。学生监督小组的成立和参与既能保证评选的公平公正,确保将各类资助款项落实到最需要的人手里;又能提高监督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其自强自立。

2.完善爱心屋,贯彻“微资助”理念。通过爱心屋这一日常用品的“捐献——资助”平台,号召学生拿出自己的旧衣物、学习用品进行捐献,为身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要依据平时的义工证记录,以一定的义工工时就可以兑换相应的生活物品(如图1所示)。“微资助”不仅实现了对奖助学金等大额度现金资助的补充,而且起到了培养学生感恩奉献精神的效果。在“微资助”理念和“以物易物”的操作模式下,自强社不断完善对“爱心卡片”的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开展“爱心存折”活动,增设勤工助学岗位,完善考核制度,专人负责管理,将全院义工的劳动时间和捐赠物品折合成一定的积分,每月兑换一次,让学生在和谐、温暖的氛围下切实感受到爱心屋的便利。

3.扩展社会性资助渠道。理学院领导重视、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情况,上下齐心,利用丰富的校友资源,吸引并设立了一大批社会性奖助学金,包括鄢坚奖(助)学金,杨义根——汉威奖学金、杨义根——汉毅助学金,合达科技奖学金,奥美科技奖学金,生益奖(助)学金等,极大地拓展了社会性资助渠道,加大了资助力度和覆盖面,让更多的贫寒学子受益。

(二)感恩奉献教育方面,建设爱心育人阵地,完善义工服务制度

1.依托爱心屋,建设爱心育人阵地。除上文提到的用微资助理念完善爱心屋建设外,爱心屋还承载着进行感恩奉献教育的功能。为此,我们在爱心屋的建设当中对爱心屋进行了精心布置,设有“爱心成长树”“励志人物事迹展”“义工服务照片墙”“爱心留言板”等,将以前单纯发放物品的爱心屋打造成了一个具有感恩奉献教育功能的爱心育人阵地,定期开放,针对性举行主题沙龙和读书会、让学生在自由和宽松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2.完善义工服务制度,制定详细的义工工时认定办法。例如,义工工时认定办法规定,进行义务服务的学生须在10天内将服务单位出具的证明交至自强社,逾期认证无效,证明单须含有以下内容:服务人信息、服务单位、服务内容、服务日期、服务地点、服务时长、评价、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等。每月15日至18日,根据义工上交的证明材料公示上月学生所获工时,做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完善的义工工时认定办法充分发挥了制度育人的优势,促进学生养成义务服务的行为习惯。

3.打造系统化“爱心”主题活动(如图2所示)。依托爱心屋,将我社“爱心宿舍”“十八栋周边卫生清扫”“爱心义卖”等“爱心”主题系列活动整合形成“产业链”一体模式。组织学生参与义工活动,实现废弃物品的回收、整理、清洗、义卖、分拣“一条龙”机制,全院义工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中,体会到劳动带给自己的快乐,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义务服务、奉献社会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定期开展心理团辅,开展组织内部文化建设

1.每学期开展一次心理团辅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简称心理团辅,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互动,使其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解决心理存在的问题。

2.开展组织内部文化建设,共筑“自强梦”。一个组织内部文化的好坏对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自强社秉承“义务服务,感恩社会”的宗旨,突出“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信念以及“团结、民主、平等、温馨”的社团氛围,开展一系列内部文化建设活动,包括面向全校开展口号、社徽征集活动,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草拟了自强社章程,开展系列主题征文活动等等。通过上述活动,自强社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成员们在自强社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找到心灵的慰藉。

(四)自立自强教育方面,竞赛与培训并重,强身与强心结合

1.“义工杯”趣味运动会。自强社每学年都会举办以全院数百名义工为主体的“义工杯”趣味运动会,活动的初衷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推动体育活动开展,弘扬义工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同时加强义工之间、义工与自强社成员之间的交流,促进友谊。在竞赛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技精神贯彻到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取得了显著的“强身”效果。

2.每月一次主题培训。自强社每月都会邀请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亲临现场为大家进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培训活动,涵盖英语学习方法、海报制作、音乐鉴赏等诸多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主题培训不同于单纯的讲座或公开课,而是一种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有益尝试,组织成员在此过程中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教育,还是为实现精神自强的一种陶冶和历练。此主题培训进一步树立自立自强的优秀品格,达到“强心”的目的。

三、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复合型资助平台的工作成效

南昌大学理学院自强社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连续两年获得“南昌大学优秀学生社团”的称号,在校、院学生组织中脱颖而出,在“义务服务,感恩社会”宗旨的引导下,经济困难学生纷纷主动加入到义务服务的行列中来,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学校、对社会的感谢,呈现出了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良好精神风貌。主要体现在:第一,物质资助的工作更加规范、公平、民主,学生参与率大幅提高。以往,没有自强社学生组织,学生对物质资助的信息的了解只能通过辅导员的途径,自强社成立后,加大对物质资助的宣传力度,规范助学金的申报程序,通过“阵地宣传——网络宣传——班级信息员”的立体化宣传途径使得学生了解资助的途径畅通,申报社会资助的参与率平均提高45%—51%(如表1所示)。

表1奖学金申请人数统计

第二,感恩奉献教育成效显著,学生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明显加强。通过爱心育人阵地和一系列的感恩奉献教育活动,一方面学生的感恩意识明显提高,通过“感谢有你”主题征文、“致父母一封信”等活动的参与作品数量和质量可以体现出来。学生抒发感恩之情、表达大爱的意识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学生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义工服务、爱心宿舍、爱心屋捐赠等活动当中,体现出宝贵的奉献精神,实现爱心育人的良性可持续循环。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初显成效,学生的自信心、乐观程度都有一定的提高。通过心理团辅、每学年一次的竞职演讲、主题沙龙和读书会等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等各项心理素质都有相当大的提高。特别是通过竞职演讲、组织内部文化设计等活动,使得自强社的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投入到义工服务工作当中来,把自强社当做自己的家,不仅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与归属感,而且提高了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四,学生广泛树立了自立自强意识,服务社会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通过自强社牵头组织的每两周一次的“爱心宿舍”和“十八栋周边卫生清扫”活动,并通过评选“爱心宿舍”和“爱心班级”的活动饯行感恩奉献理念,鼓励贫困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倡行“微资助”,播撒“心感动”,许多寝室自发地收集废旧物品、许多义工主动参与到“爱心义卖”活动中,效果显著。目前,例行的“爱心宿舍”和“十八栋周边卫生清扫”活动已由基础年级的各班级主动承办,义工参与率达98%以上。通过主动参与这些富有意义的活动,学生摆脱了过去单纯被动接受物质资助带来的“等、靠、要”心理,真正做到了精神上的“脱贫”。

四、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复合型资助平台的改进计划

“四位一体”复合型资助平台是一项新的资助工作实践,我们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既然是探索,就不可能完美无缺,下一步工作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需要改进和加强。

第一,完善入户调研跟踪反馈机制。现有的入户调研存在跟踪反馈不足、“一次性调研”难以深入开展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户调研进行长期的跟踪调研,并及时反馈后续信息,确保入户调研落到实处。

第二,继续发掘校友资源,加强校友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校友资源的开发目前更多地停留在物质资助这个单一层面。今后工作中,希望将校友资源的利用拓展到诸如就业创业指导、公益讲座、励志事迹展等其他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友资源在激励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心理健康、感恩奉献等方面的作用,把“四位一体”的指导思想贯彻到发掘校友资源工作上来。

第三,将物质资助与其他三方面资助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物质资助评价标准。以往的物质资助评价标准更多的是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这两个方面,缺乏对其他指标(如感恩奉献精神、自立自强精神)的系统化评价标准。在今后进一步推进复合型资助平台的过程中,将尝试引进诸如义工服务工时、“微资助”参与度等新的指标,作为是否给予物质资助以及给予物质资助多少的参考评价标准。

注释:

①微资助:该构想源自时下流行的“微慈善”“微公益”等活动,是一种全新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理念。

②“爱心宿舍”是自强社的义工活动,义工前往各学生寝室收集废旧物品,再将其卖出,筹集资金,组成爱心基金。

[1]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2]刘忠学.美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目标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10).

[3]李睿晗,杨宏楼.高校学生资助的新模式探索[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该项目得到了江西省教育厅青年基金(NO.GJJ11045)、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NO. 20114BAB2110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61365013,No.11126278)的资助。

汪锦璟,女,法学硕士,南昌大学理学院专职辅导员,讲师。

李翠,女,文学学士,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专职辅导员。

赵士诚,男,文学学士,南昌大学理学院辅导员。

陈华斌,男,理学博士,南昌大学理学院副教授。

(责编 赵建荣)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nding program for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s a livelihood project for college students.However,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previously,a one-sided"transfusion-type subsidy"was overwhelmed,in which case students haven't acquired qualities such as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selfdedication with gratitude,etc.after receiving financial support,thus resulting in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funding without giving help”in funding program.To change this situation,School of Science in Nanchang University,starts with household survey of poor students in summer,proposes to build a“Four in One”integrated funding plat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ioneeringly,carries out various activities including"love delivering"theme activities and targeted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rganized in a systematic way by relying on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Self-improvement Association”,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by transforming "blood transfusion"into"blood hematopoiesis".

“Four in One”;integrated; funding platform;college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猜你喜欢
南昌大学四位一体义工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我要当义工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