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规律,真教实学
——以演讲词阅读鉴赏教学为例

2015-12-24 02:53杨益斌
文教资料 2015年23期
关键词:演讲词现场感演讲者

杨益斌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把握规律,真教实学
——以演讲词阅读鉴赏教学为例

杨益斌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本文阐述了研究真语文的三个规律,指出了假语文与真语文的差异,并由此分析了演讲词的特点,提出了对象感和现场感相结合、可说性和可听性相统一、整体稳定性和局部可调性等演讲词所必需的内容形式要求。

真语文 演讲词 阅读鉴赏 教学

研究真语文,归根到底,离不开语文自身的规律、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师教学语文的规律。依照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规律”的解释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也叫法则。”[1]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必然要求广大教师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这些基本的法则。

与真语文相对立的假语文,之所以泛滥不绝,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上述三个规律重视不够,认识不够,研究不够。尽管语文教育界总结出了比较公认的一些规律、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由于尊重不够、学习不够、遵循不够,导致这些基本法则被悬置、被虚化、被驱除,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只有深刻准确地把握规律,才能够实现真教实学。鉴于语文自身的规律、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师教学语文的规律,涉及面极为广泛,系统展开比较复杂,本文从演讲词阅读鉴赏教学切入,论述如何把握规律,摒弃假语文,重塑真语文。

100多年来,演讲进入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标、教材、教学之中,主要有三种类型:演讲词的阅读鉴赏、演讲的口语交际训练和演讲稿的写作训练[2]。我国语文教育界对后两者的研究和把握,明显胜于前者,本文选择“演讲词的阅读鉴赏”教学为例,对演讲词自身规律、演讲词阅读鉴赏的规律和演讲词的阅读鉴赏教学加以探讨。

演讲词有何特点或特征?关于演讲词的阅读鉴赏,有人提出,应让师生在鲜明性、针对性、逻辑性、鼓动性、艺术性、通俗性等演讲词6个特点方面获得发展,并从巨大的现实意义、感人肺腑的情思、清晰明快的思路和古朴典雅的语言等4个方面获得对演讲词的整体把握[3]。所谓特点,应当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4],所谓特征应当是“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5],换言之,特点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之处。演讲词区别于其他文类文体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呢?显然,这里所讲的6个特点或4个方面,都不足以将演讲词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

笔者从多年实践和研究中总结出演讲词的基本特点,不一定科学准确,贡献出来,以为抛砖。

演讲词属于应用文,同时兼具论说文的特点。除了具有应用文、论说文这两类文章的共同属性外,演讲词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写”来体现“说”,必须适应口头发表的需要。具体说来,有下列三个特点[6]。

一、对象感和现场感相结合

演讲词针对特定的现场和特定的对象,其用语、选材乃至布局谋篇等都要考虑演讲所面对的现场和对象,不能不顾对象和现场而作泛泛之论。场面和听众就决定了演讲内容的重点、深浅和语言表述的特点。如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地点是在昆明一次群众集会上,听众主要是革命群众,但也混入了一些特务。其中的人称时常转换,语句多用激昂短句,体现了强烈的对象感与现场感。

二、可说性和可听性相统一

一篇好的演讲词应“上口入耳”、“入脑入心”。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说,一方面是顺畅上口,易说能讲,另一方面是所讲内容值得说,有“说头”。所谓“说头”,就是演讲者说了之后,有效果,让人听后有所得、有所思,甚至激励听众有所行动。对听讲者来说要好听,一方面明白悦耳,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是所听内容值得听,感觉有“听头”。所谓“听头”,就是听众听了之后,能够在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调节行为、施加影响等方面产生明显的效应。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般人感觉有些艰深,但对当时当场的马克思亲人和一些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来说,却是通俗平易的。同时,恩格斯用精练的语言艺术而又准确地追述了马克思一生的卓越成就和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了自己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与无限哀思。这是契合可说性和可听性相统一特征的。

三、整体稳定性和局部可变性相协调

演讲词是为演讲而准备的,在演讲没有最终完成之前,演讲词一般都不是定稿。演讲前需要反复修改,演讲中总要应各种变化而对原稿作及时恰当的调整。这就是演讲词的局部可变性。当然,这种变化调整,通常都是在主旨、选题、结构等与外部环境关系整体稳定基础上实施的。即使演讲完毕后整理的演讲文稿,如需公开发表,还要进一步加工润色。至此,一篇较为成熟的演讲词才算正式确定。

当然,真正出色的演讲词往往同时还是演讲者与听众、甚至听众与听众良性互动、共同创生的结果,也可以概括成第四个特点,即“演讲者创造性与听众互动共创性相融合”。类似的独特之处也许还有,在此不予赘述。

那么,演讲词阅读鉴赏教学有无可供依循的规律呢?从师生教与学的角度看,不妨把握三个要点,以此为突破口,实现真教真学。

(一)还原演讲现场

孙绍振在《演讲的现场感和互动共创——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个案》指出:“许多教案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不懂散文与演说、朗读与演讲的起码区别。”而这个起码区别,首先就是演讲的现场感和互动共创[7]。

如前所述,演讲词的特点之一即对象感和现场感相结合,这就要求师生在演讲词阅读鉴赏教学中,必须还原演讲现场。因为,所有的演讲词(演讲记录稿),“严格说来”,“都很难准确传达演说者的真实意图”。完全还原事实上办不到,但是,仍然可以 “在某些程度上复原那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演说现场'”[8]。教师自然应该努力返回历史现场,不仅以“在场”的“听众”身份,聆听深味每一个细节,而且以“不在场”的“读者”身份,细读品咂文本与现场的距离、差异,为真设计、真教学奠定基础。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尽力还原演讲现场,回到历史语境之中,最大限度地抵近、领会演讲者的本初的真实意图。

怎样才能复原演讲的历史现场?陈平原提出:“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某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听众、论题,更希望借钩稽前世今生、渲染现场氛围、追踪来龙去脉,还原特定的历史语境。这样,才有可能让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演说',重新焕发生机,甚至介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9]可见,还原演讲现场,既包括对该演讲的时地、听众、主题等小语境的真切把握,又需要对演讲者的生平、思想,特别是与演讲相关的人、事、情、理等大语境的全景透视。还原演讲现场,根源在于能够更加真实、有效、尽可能全面地“知人论世”,复原并抵达演讲词的本义初心。脱离演讲的历史语境,忽视演讲的现场与对象,演讲词的阅读鉴赏很难不沦为假教假学。

(二)回归语文本体

演讲词阅读鉴赏教学既然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具体教学时,回归语文本体就是题中应有之义,绝不可轻忽。语文本体主要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演讲词阅读鉴赏教学回归语文本体,直言之,就是要返回到“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这个语文课必须独自承担的根本职责上来。“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课内容与方法都紧扣语文[10];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展开,都要服从服务于“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这个根本任务。

遵循“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再到“由思想到语言、由内容到形式”的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理论[11],结合演讲词可说性和可听性相统一的特征,可以抓住下列环节,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学会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是透过演讲词的语言形式,领会其思想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认字、识词、释句、析段、统篇,学生要能够领会具体的语言形式里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要能够借助语言这个形式工具,把捉到这个演讲词说了什么,听众能够听到什么。深层次推究,要弄明白:所说有无“说头”?所听有无“听头”?可说性与可听性是否在文本中实现了有机统一?这个演讲词思想内容的主要价值与精华在哪里?这个过程,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细读深思,进行情感体验与感悟对比,既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意义、提高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由表及里、言必有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是围绕演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追问演讲词的语言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从演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出发,要跟踪追击,以问导学。例如问一问:为了达成演讲主旨和意图,演讲者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有没有更好的言说方式?这个演讲词的布局谋篇、选材用语、表现方式等方面有没有艺术独创性?演讲词中哪些语句最打动人心?为什么?再进一步,不妨追问:假如演讲的现场和对象变成了别一地别一些特定的听众,演讲者需要怎样处理?由此引导学生知悉:是演讲的内容决定演讲的形式而不是相反,演讲词的语言形式、表现方式,等等,都必须适应一定的主题、对象和现场。但是,精彩的语言形式和精湛的表现艺术,无疑能够使同样的思想内容无远弗届,更有力量。“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语言一旦离开思想,就不但使自己出丑,更会遭人唾弃。

(三)追踪文本轨迹

文本成稿定型,通常有个过程,有的还比较曲折、漫长。

经典的演讲词往往经历了长期精心的准备和反复锤炼,即便如此,演讲者通常也需要适应和诱导现场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即兴发挥,鲜有与演讲底稿完全一致的。因而,演讲词的文本就呈现出历时态的若干过渡形态,具有鲜明的过程性。这样,追寻演讲词文本形成的轨迹,特别是演讲前比较完善的底稿与现场演讲的实际文本之间的差异及效果,剖析差异产生的动因,对于阅读鉴赏演讲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叩问,符合文章或者文学作品产生的自然程序,也符合人们学习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心理规律。追踪文本轨迹,实质上是在还原演讲词创作的过程。这同样符合文本适度诠释的标准[12]。

孙绍振在分析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时,就独具慧眼地抓住了预设的演讲底稿与现场创生的演讲文本的显著差异——

他回到六年前他的《黑人和美国人的梦》中去:“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之中。”这时候,一个黑人歌手Mahalia Jackson大喊一声:“把我们的梦想告诉他们。”

在这个歌手的激发下,马丁·路德·金离开了他事先准备好的讲稿,即兴发挥起来,所用的完全是抒情语言,而且是个人化的。[13]

由此,孙绍振发现了足以触动灵魂、冲击情感、启迪智慧的真问题。换个角度审视,这何尝不是追踪文本轨迹、探寻轨迹背后的深层意蕴而得来的?这种追踪,恰似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所说: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

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回答这个问题——

“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14]

显然,演讲词的未定稿与最终定稿,比对起来,正好将“应该怎样演讲”与“不应该那么演讲”集中呈现,这对于阅读鉴赏演讲词,直至写作演讲词,都不失为最直接而有效的好法子。

以上总结和探讨,仍然是初步的、粗浅的,所提炼的规律性认识有待进一步观察、验证。但是,作为指向具体任务的操作准则,它还是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的。

当然,每则演讲词无论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存在千差万别,教学目标任务要求也不一致,因此,在具体的演讲词阅读鉴赏教学过程中,既没必要又不可能机械照搬前述三个教学要点。如果一个演讲词文本可以提供的教学切入点较多,那么,哪个切入点是这个文本最具个性最有光彩的,同时又能彰显演讲词的文体特征,就确定那个点为首选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1][4][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89,1274,1275.

[2][3]黄干.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演讲辞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8,31.

[6]杨益斌,等.应用写作[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260.

[7][13]孙绍振.演讲的现场感和互动共创[J].语文建设,2015(1).

[8][9]章太炎,秦燕春.章太炎:历史的重要[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总序5,6.

[10]陈成龙.由课释理:真语文名师的教学智慧[J].语文建设,2015(2).

[11]吴桐祯.真语文的核心目标:三引导,一培养[J].语文建设,2015(2).

[12]王昊磊.文本诠释三标准[J].语文建设,2015(4).

[14]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21-322.

猜你喜欢
演讲词现场感演讲者
“活动·探究”:实现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会计时的话筒
会计时的话筒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现场感: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
修辞手法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演讲词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