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让雨水变成财富

2015-12-24 07:04段雯娟
地球 2015年4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雨水

本刊记者 段雯娟

近些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然而,要解决“城中看海”的问题,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

1月15日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仇保兴博士认为,传统的市政“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实际上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实际上,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经验表明,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典型“海绵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介绍,“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有别于传统排水系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一理念创新,通俗来讲,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水系等,使其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

专家支招:如何把雨水“包袱”变成“财富”

“‘海绵城市’既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一直以来都有的理念。”成都市规划局总工程师万小鹏告诉记者,现在所说的“海绵城市”,原来也被称之为“低影响开发”——在自然地上的房屋建筑,修房之前雨水径流量不发生太大变化,通过渗透、过滤、储存、蒸发和滞留等设施,让水文条件尽量不受到开发的影响,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应用,是一种新的雨水管理思想与技术体系。

“低影响开发,意味着大规模的投资和改造,曾被忽视。”万小鹏说,当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等大城市病越发暴露的时候,管理水资源,使其回复自然循环的过程,已经势在必行。

“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邵益生表示,“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邵益生讲到,“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首先,城市人民政府要扮演好“决策者”和“指挥者”角色。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分解和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并通过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编制及实施,具体落实建设任务。

其次,相关从业人员要扮演好“设计者”和“建设者”角色。

再其次,低影响开发设施维护运营单位要扮演好“养护者”角色。

最后,社会公众要做“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社会公众可因地制宜“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建设成千上万的“海绵社区”、“海绵校园”、“海绵公园”……应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蔚然成风,成为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行为。

上海市政总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辰表示,“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建设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对于建筑与小区,可以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人行道、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有条件的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可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城市道路是径流雨水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城市道路径流雨水的控制尤为重要。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绿化带可下沉,若绿化带空间不足,还可将路面雨水引入周边公共绿地进行消纳。

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建成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多功能“雨洪公园”,城市水系应具备足够的雨水调蓄与排放能力,滨水绿带应具备净化城市所汇入雨水的能力,水系岸线应设计为生态驳岸,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

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保证城市道路、绿地原有功能的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与竖向设计,使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

对于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特大型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否现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谢映霞认为,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

“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市政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也可将老旧社区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谢映霞说。

台北变“海绵城市” 让水资源效益最大化

3月26日台湾媒体报道,由于台北市曾多次飙高温,近日多地也传出缺水危机,台北“市长”柯文哲表示,要把台北市打造成“海绵城市”,将道路、广场改成透水性铺面,还要积极推动“雨扑满”,目前广慈公园和青年公园皆有“雨扑满”设施,大安森林公园也会在年底前完成“雨扑满”。希望藉“雨扑满”设施,达到“雨天储水、晴天散热”效果。

目前台北市已在广慈公园推动“雨扑满”,让雨水流入扑满内搁置,共可储水18吨,若以一台水车装水3吨来算,约可提供5台水车载水,供浇花、清洗街道用另外,施工单位只要在进行工程时不要挖破储水设施,基本上雨扑满不会有使用寿命限制。

柯文哲表示,1980年以后,台北市的温度增加比花莲、台东、恒春高出两倍。而台北市在夏日中午时,温度也比近郊高出摄氏4.5度,由此可见,台北市的热岛效应相当严重。

他主张台北市成为“海绵城市”,尽量将道路、广场改成透水性的铺面,让雨水可以透过缝隙渗进地底,当太阳露脸时,这些聚集在地下的水又能蒸发,藉此降低环境温度。此外,在空旷地增设贮水池,让屋顶、路面积水流入池内,达到“雨天储水、晴天散热”效果。

柯文哲表示,台北市目前在广慈、青年公园推动“雨扑满”设施,目的就是发挥小海绵作用,让雨水流入扑满内搁置,此举不仅让道路不积水,也能降低区域排水系统负担,让水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另外,大安森林公园的雨扑满,预计在今年底完工。

柯文哲强调,许多先进地区面临水患、缺水问题,都采取整体性思维,特别是雨扑满设施,不仅达到“海绵城市”效果,也减少处理自来水过程对环境的冲击,让台北市成为永续发展的透水城市。

湛江:建设“海绵城市”循环城市

当前,广东省湛江市已进入大跨越、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高速城镇化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月3日,湛江市长王中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循环城市和脚印城市,将“三个城市”的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推动城市转型,带动产业调整,实现产城融合、升级发展。

湛江是一个台风多发的城市,由于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容易导致市区内涝,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市区部分水系受到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存在黑臭现象。

而建设“海绵城市”,将会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关键,就是系统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优化城市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下一步,在湛江市政建设中将减少水泥地,减少不透水的硬化铺装,减少占用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湿地。同时,推进市区主要河渠环境综合整治,联片整治城区河渠及上游农村污水,综合整治海湾沿线污染源,构建完整的生物链、食物链和清水结构,把绿塘河建成自然河渠、生态廊道,把东山垌建成重要生态湿地公园。基本建成赤坎水质净化厂三期,动工建设海东新区污水处理厂,推进建设屋山污水处理厂。

在整治“水浸街”黑点方面,湛江今年将改造旧城区排水系统,防止城市内涝现象发生。建设循环城市,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湛江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直秉承这一理念,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湛江市将加快植树造林工作,编制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推进新一轮绿化大行动,今年更新造林20万亩,推动国有林场向生态公益林场转制,营建生态林4万亩。

常德:臭水变清流 城市变“海绵”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一边“喊渴”、一边内涝的现象,水文气象专家指出,城市快速发展中,原本可以渗透雨水的绿地、沟渠都变成了硬化的地面,导致强降水时全靠管网排水,容易内涝;而雨水过后城市又严重缺水。

如何让城市水多时吸水、缺水时放出水来?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铁骑走进位于沅水流域的湖南省常德市,在这里,一场敢为人先的治水实验正在展开:将城市河流、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水资源综合治理思路,打造“海绵城市”,让城市重回温润柔软。

“以前只要一下雨,就有内涝。以前我们这里是臭水沟,污水浓度高的时候,鱼就死成一片,周边的房子都卖不出去,臭烘烘的没有人愿意住。”站在常德江北城区中心位置的船码头边,常德市公共事业局副局长李远国回忆,以前每逢下雨老城区便积水成灾,大量生活污水也得不到有效处理就直排穿紫河。

多水的美丽常德,素有“桃花源”的美誉。但多年以来,“水”成了城市管理者的心头之患。常德住建局副局长黄金陵说:“我们用了中国最先进的技术,让机器人下到城市地下管网拍照,结果发现地下管网都是混的。地下管网是一个网状,一个点混接了,就都混了。还有很多管是上世纪50、60、70年代的,坏的坏,塌的塌。”

黄金陵介绍,实际上,在我国城市建筑设计里,只有给排水系统,没有雨水收集系统,这是早期从苏联引进的设计规范中缺失的一个东西。那么,现在的难题要怎么解决?

为了治水,常德市政府、住建局等部门多次组织专家研究。2004年,专门研究水资源管理的德裔华人彭赤焰回到家乡常德,臭气熏天的穿紫河引起了他的兴趣。现在,他站在清澈的穿紫河边,用一个形象的比方介绍了“海绵城市”的设计原理:“就好像你拿一个碗倒水,以前,我们的排水系统就是一个单纯的排水,下完雨,水就走了。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在碗上放一个海绵然后再倒水,这就会出现什么呢?细水长流。水会被净化之后再缓慢地流到河道里,洪峰减少了,降水之后很长时间城市里面依然有水,微气候得到改善,‘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的。”

“海绵城市”的设想改变了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只排不蓄、只排不用的缺陷:用绿地广场、绿色房顶、人工沟渠,抓住雨水,让其下渗、滞留;用河边的生态滤池,过滤雨污水,净化水体。收集、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绿地浇灌、道路清洗、景观水体补充等。

重庆:建“海绵城市”生态治水

遇雨即涝,“城市里看海”;逢干则旱,“热岛”效应加剧。为破解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这一普遍性难题,记者3月11日从重庆市城乡建委了解到,重庆市近期在两江新区率先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探索通过山水、绿地、建筑、工程的均衡布局和有机融合,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促进城市顺畅“吐纳呼吸”。

重庆市城乡建委相关人士介绍说,重庆是山地城市,地形落差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道路硬化面积增加,排水管网负荷沉重、水土流失、初期雨水污染、雨水资源缺乏等问题日益突出,健全城市的蓄水细胞、营造“会呼吸”的城市势在必行。

记者从重庆市城乡建委获悉,重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主要依托面积18.67平方公里的两江新区悦来新城,这一区域面朝嘉陵江、背靠重庆中央公园,地形变化丰富,呈现典型的西南山地丘陵城市特征。作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两江悦来新城近年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坚持顺自然之势而为,精心营造“山水拥城、人林共生”的城市绿系统,山水生态空间占比接近一半,为区域水环境生态化调节,打下了坚实基础。

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试点区域着眼于完善“海绵城市”的空间均衡布局和系统治理体系,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突破“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水管理理念,以建筑、道路、绿地等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悦来生态城内建筑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已建成具备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功能的建筑50万立方米,并结合道路及小区规划实施了浅草沟、滞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调蓄设施。与此同时,这一片区还在尝试进一步联通、联动市政工程、水道、城市公园、城市湿地等,努力形成全域性“生态治水”格局。

据悉,悦来新城“海绵城市”试点初步计划投资近70亿元,拟采用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在悦来新城试点的基础上,重庆市还将把“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推广至涪陵、丰都、万州、开县等三峡库区的区县。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海绵雨水
农事 雨水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海绵是植物吗?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雨水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