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艺术创新及其延伸思考

2015-12-25 05:02金丹元周开娅
艺术百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艺术创新中国馆文化创意

金丹元++周开娅

摘 要: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新科技与新文明的精彩实录,也是集新思想、新理念、新创造之所长的全球性展示会。创新是世博会的灵魂,每一届世博会都为世界呈现着创新的精彩。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首次以自建馆的形式参加海外注册世博会,无论是设计理念、建筑用材还是展陈设计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形同金色麦浪的中国馆,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先进的科技手段,诠释了中国人对农业、粮食、饮食、自然的独特见解,同时也为今后举办各种艺术博览会及艺术设计理念带来了不少新的启示和延伸思考。

关键词: 文化产业;文化创意;艺术设计;世博会;中国馆;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5月1日第42届世界博览会在艺术之都意大利米兰盛大开幕。本届世博会以“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为主题,聚焦农业、粮食和食品安全,共吸引了全球145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前来参展,其中54个国家通过自建展馆的形式落户世博园区,这两项数据均创下历届综合性世博会之最。中国也以本届世博会最大参展国的身份,首次以自建馆的形式参加海外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共设有中国馆、中国企业联合馆和万科馆3个展馆,其中中国馆以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先进的科技手段夺人眼球,开馆首日就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参观,得到高度称赞。

一、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理念 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4590平方米,是本届世博会园区内最大的自建场馆之一。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主题,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Studio Link-Arc工作室共同设计,外形如同金色麦浪,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先进的科技手段,诠释了中国人对农业、粮食、饮食、自然的独特见解。中国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歇山式造型结构,屋顶覆盖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竹编材料,从远处看,就像被风吹过的阵阵麦浪。“中国式”的建筑素材辅以现代化的设计语言,使中国馆在世博园区脱颖而出。不仅如此,在中国馆的入口处,设置了带有中国元素的故宫红墙照壁、先农坛、北京胡同以及带有主通道功能的“意象”山河,在四季花海的环抱中,展馆前区的园林设计,与主体造型融为一体,参观者游走其间,构成一幅“天地人和”的诗意画面。中国馆主持建筑师、清华大学副教授陆轶辰说:“中国馆的设计紧扣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一开始我们试验了很多可能性来切合这个主题。但是中国特别大,历史非常深邃,很难用一个概念或者一个点来把中国文化包括进去,一旦那样做的话就会陷入一个以偏概全的误区。所以我们最后的想法是通过一个更哲学更抽象的概念来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最后我们通过天、地、人的概念来展现。”[1]天、地、人、和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跟土地和老天打交道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更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审美观念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其基本特征表现为追求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核心,早在奴隶社会华夏儿女就已懂得“敬天保民”的道理,封建社会体制下更是逐渐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至此“天”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中国农业也形成了讲求顺天、顺自然的生产密码。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中国大地广袤无垠,林田山水绰约多姿,大地厚土,承载万物,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肌理。几千年来,天地润泽了中华民族的灵性,积淀成伟大东方的农耕文明。“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从‘一而发生的,天地与我同生,万物同我合为一体。这一思想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先哲关于相似物内在普遍感应和人与自然同构对应关系的深刻理解。”[2]如何艺术地展示这一理念是当下中国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和出发点之一。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围绕与世界可持续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天、地、人、和”的思想理念,通过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建筑空间、展陈设计、展陈技术、视觉传达系统等,形象化地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艺术创新的可行性,也让人们能从中体味中国思想中“和”的巨大魅力。从整体造型上看,中国馆的灵感来源于符合中国气候特征、地理地貌和文化伦理的传统建筑结构和形态——歇山式,这一形态在世界建筑艺术中独树一帜。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气势非凡,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中国馆屋顶在歇山式结构基础上,将北京的天际线与桂林的群山连绵拓扑而成,连接南北,形成流动的线条,既吸收了传统建筑中具有高度民族性和辨识度的结构和形态,又结合现代技术,形成了具有强烈中国传统建筑意象的中国馆形象。从建筑材料上看,中国馆屋顶覆盖着独具中国特色的竹编材料,在意大利灿烂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金色的光芒。对应米兰的日照轨迹,屋顶竹编面材通过传统编制工艺选择不同的透光率,将自然采光引入室内,既满足了功能照明要求,降低了人工照明的能耗,又大幅度降低了材料成本。中国一直主张“节俭办博”,最大限度地利用环保材料,传承“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又与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可以说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即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加以全方位地舒展、伸发,从而启示人们对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具体可感的沉浸式想象,是贯穿整个中国馆的设计主线。中国馆前区景观是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广阔土地的缩影,是中国人心目中“希望的田野”。在这片“田野”中,有取材于北京先农坛祭坛形制的舞台,满足主题日活动需要;有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故宫红墙,作为舞台背景并结合LED屏向参观者传递中国农业文明的讯息;主通道被勾勒成“意象江河”的形态,引导参观者去探究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江河”的两岸,是灿烂芬芳的花海、生机勃勃的农田;穿插在农田中的疏散通道,似北京胡同,象征着中国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中国馆内的展陈设计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序、天、人、地、和。序厅为观众等候区域,通过液晶视频技术,向人们介绍中国农业文明、饮食文化,以及中国馆设计的总体思想。作为序,它导引观众去了解中国人眼中“天、地、人、和”及其相互关系。第一主题展区主要介绍了中国人对“天”的理解与对大自然的敬畏。24节气使质朴的劳动人民可以以最便捷的方式因循天的规律,体现出中国顺应自然求发展的智慧,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柔光LED屏虚拟天空装置,营造出24节气里最典型气象环境。第二主题展区通过对“人”的简介,将与食物相关的中国科技、中国古文明的发展做了精彩的呈现。从水稻种植、养蚕缫丝,到生态农业;从顺天时量地利、精耕细作,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从井田制、耕田制,到惠农政策;从叶芽化为茶叶、大豆转为豆腐,到东西南北八大菜系:通过全息投影、透明成像装置、LED光纤技术,将影响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人和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天地之间,中国人用勤劳与智慧在历史上书写了最灿烂的一笔。在第三主题展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田野”博大广袤,山川高峻秀丽,万物生机勃勃。沿田野中的路径漫步至二层平台,呈现在眼前的是由全彩色的LED像素点共同构成的一幅巨大的麦田画面,展示出华夏大地山川的广阔无垠和丰富多彩。影像厅是领悟中国“和”思想的绝佳地点。主题影片《团圆》讲述一家三代人在除夕团聚的感人故事,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和”不仅包含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更向人们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关爱,短短九分钟的影片向参观者进一步展示了“天、地、人、和”这一经过数千年积淀的中国文化精髓。[3]中国馆以“天、地、人、和”为设计原点,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哲学思想与农业文明灿烂文化的精髓。建筑方案运用场域的概念,室内与室外空间相互贯通,通过建筑的屋顶、地面和空间,将“天、地、人”的概念引入其中。自然天际线与城市天际线交融的屋顶似阵阵麦浪,象征着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室内田野装置与景观绿化相互承接构成“希望的田野”,意喻中国广袤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天”和“地”之间的展陈空间,向世人展现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中国古老灿烂的农业文明。“天、地、人、和”作为中国馆的整体设计理念贯穿始终与中国传统哲学完美融合,有别于具象化的中国元素展示,与历届世博会相比,突破与创新是此次世博会“中国创造”的主旋律。

猜你喜欢
艺术创新中国馆文化创意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及发展趋势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小八腊子游中国馆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亮相
海宝带你游世博(一)中国馆、香港馆、澳门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