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

2015-12-26 03:59任亮宝,马扬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

任亮宝,马扬

(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结合访谈提纲,对甘肃省某地区的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老人的心理健康基本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且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因此,健全、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收稿日期:2014-11-18

作者简介:任亮宝(1978-),男,甘肃静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人格与心理健康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目前,国外对于留守老人的研究没有区分其子女是国内还是国外迁移,统一都把留在原籍的老人称为“left-behind”,国外专门对农村留守老人心理现状的研究并不多见。其研究的重点都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留守老人问题,主要原因还是这些国家社会福利体制不健全、地区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等。其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经济供养方面、生活照料方面、感情需求方面、生活方式等方面[1]。

在国内,陈铁铮对湖南258位留守老人进行调查,有29%的老人认为村级诊所对维护自己的健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41%认为只是一般作用,而30%则认为不太重要或根本不重要。这说明农村的医疗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老人们的需要,除了身体健康指数和医疗费用,更让人担心的是病后照料问题[2]。方菲认为,子女外出后虽然很多子女与老人保持电话联系,但缺乏深度的心理交流、情感宣泄,代际间的情感维系受到影响。子女、配偶、亲戚、邻里、社会机构等对农村老人的精神慰藉的影响作用依次递减,子女外出后,老人的交流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人期望的对象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无法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3]。人老了,最怕孤独。有孤独感的老年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焦虑烦躁,行为退缩。最近的一项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现有10.2%的老年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4]。

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从心理学视角通过对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的探讨,对于构建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社会支持,对促进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农村留守老年120人,其中男55人,女65人,对120人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120份,有效回收110份,有效回收率91%,其中有效问卷100分,有效率83%,其中男性46名,女性54名。

1.2研究工具

1.2.1用自评量表[5](SCL-90),量表一般采取总分和各因子5级(l-5分)的评分标准,5 级评分标准从1-5 分别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总分即为 90个项目分数的总和,按照中国人的常模,总分超过 160 分,心理有可能偏离正常。通过对该乡的120名留守老人进行实测,其中有效调查有100名农村留守老人,同时参考常模标准,反映出该地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

1.2.2采用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总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等三个维度[6]。总分:即十个条目计分之和;客观支持分:2、6、7条评分之和;主观支持分:1、3、4、5条评分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第8、9、10条评分之和。量表设计合理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较好地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

1.2.3自行设计的农村留守老人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访谈提纲,主要涉及留守老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基本资料,目的是获取留守老人基本信息,弥补问卷调查中的不足。

1.3统计方法

对回收问卷进行筛选整理,将有效数据录入,然后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留守老人SCL-90 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2.1.1SCL-90 总分的分布情况

SCL-90总分的分布情况。总分的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按照140分的界限,总分的值大都集中在120-160之间,只有少数几个值超过了180的界限,这说明,留守老人还是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另外,根据129.96的总分均分和38.76的标准差均分的常模,本次调查的100名留守老人的总分均分和标准差均分分别为138.7和21.327,和常模进行比较,留守老人的总分和标准差都相差很大。

2.1.2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分布情况

统计结果表表明:100名留守老人的 SCL-90 总分、总均分分布情况。总均分是将总分除以 90,常模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1.44和0.43,可以看出,均值高于常模,方差则低于常模;阳性症状均分常模分别为2.60和0.59次测试结果,均高于常模,反映出该地留守老人的自我感觉不佳,心理健康状况有待调节;各个因子的得分情况分别为:躯体化 1.62±0.48 、强迫症状1.62±0.38、人际关系敏感1.43±0.48、抑郁1.54±0.45、焦虑1.61±0.45、敌对1.51±0.52、恐怖1.48±0.45、偏执1.60±0.46、精神病性1.40±0.48 。各因子分没有太大差别,反映该地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个别因子高于全国常模。

2.1.3留守老人 SCL-90 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表1 留守老人 SCL-90 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统计结果见表1:留守老人与全国常模的比较,9 项因子分中有 6 项高于全国常模,经检验,除强迫、抑郁两项外,其它7项差异显著(p<0.05)。

2.2不同人口学变量的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及比较分析

2.2.1不同年龄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2:年龄在91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各因子得分普遍高于71-80岁和 81-90岁以及60-70岁的老人,其中偏执、精神、其它三项的差异显著(p<0.05)。

表2 不同年龄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2.2.2不同文化程度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表3 不同文化程度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3:本次调查没有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其中未受过教育的有40人,小学人数超过半数达到51人,初中5人,高中学历1人。从表的各项分值来看,除了未受过教育的,其他几项,随着学历的升高,因子分也在升高,躯体化、人际敏感、精神病3项的差异显著(p<0.05)。

表4 不同身体健康状况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4: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好、较好、一般和较差、很差上的因子得分依次降低,在躯体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这5个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

2.2.4不同家庭月收入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表5 不同家庭月收入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5:留守老人的家庭月收入从低到高,因子得分逐渐降低,在敌对、恐怖、偏执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

2.2.5不同留守年限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表6 不同留守年限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6:不同留守年限的留守老人在强迫症状的因子得分随着留守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强迫症状因子很显著 (p<0.05)。

2.3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见表7:该量表总分为66分,主观支持为32分,客观支持为22分,对支持的利用度为12分。按照表8显示,主观支持的均分23.51,客观支持的均分7.35,对支持的利用度6.67,总分的平均分仅为37.53分,几乎没有上50分的。三项支持的均分与各项的总分均有差距,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分数较低,反映出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情况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7 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分布情况

2.4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

表8 社会支持与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

分析结果见表8:主观支持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因子呈负相关关系,(p<0.05);客观支持与躯体化、敌对和恐怖因子都呈负相关,显著性水平(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因子呈负相关,(p<0.05);总分与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呈负相关,(p<0.05);结果表明,个人的社会支持情况对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通过相关分析以及调查,我们也发现,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的得分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社会支持是影响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3讨论

3.1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差异分析

农村留守老人在年龄方面,高年龄组的老人的心理偏执、精神病问题明显高于低年龄组,高年龄组的老人由于年龄大,身体的某些器官退化,考虑问题处理事的能力方面不如低龄留守老人。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偏执、在精神病因素方面表现较突出。本次调查与吴振云在老年心理健康的内涵、评估和研究概况的研究[7],在人际关系敏感方面一致。但在心理偏执、在精神病因素方面表现出不同。

3.2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文化程度是影响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未受过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学历的留守老人的因子得分呈现出随着学历的升高,因子分也逐渐与常模接近。分析其原因,我们可以知道,学历较高的留守老人,具有较为全面的文化知识,面对子女离家后,家里所发生的一切,他们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尽快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且他们也具有较高的社会期望,不会因为一点事就一蹶不振,影响以后的生活。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要好[8],教育程度为高中或中专的老年人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较高,想问题看问题更加理性,所以心态较好。

3.3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婚姻状况差异分析

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影响,已婚老年人比离婚或丧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要好[9]。婚姻状况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能够走到老年人阶段的夫妻两人,在前面漫长的人生岁月中相互扶持帮助,在生活工作和精神方面都有着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位置。离婚、丧偶在生活重大事件中对人的影响是首屈一指的,会对老年人产生身心的重大创伤,导致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下降。

3.4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身体健康差异分析

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好、较好、一般和较差上的因子得分,依次降低,除强迫、恐怖、偏执外,在其它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也就是说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可以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的,而不是只有躯体化特征。良好的健康状况能使人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身体状况越好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研究结果与孟苏的研究结论一致[10]。身体状况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身体状况差的老年人可能是由于长期疾病困扰,因此心烦意乱、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3.5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月收入差异分析

家庭月收入较高的农村留守老人明显要比家庭月收入低的留守老人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因子上的得分要接近于常模,这表示,家庭月收入较好的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收入低的老人,但收入过高留守老人心里也不健康,也就是说,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可以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的。该结论与栾文静的结论相似之处:收入变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具有促进作用,收入水平越高,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11]。说明稳定的充足的生活来源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影响,主要生活来源越稳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但是也有差异,比如在偏执、强迫、恐怖方面家庭月收入最多的高龄组表现比其它年龄段留守老人明显。老人常年呆在家中,收入不多,主要的家庭收入全是子女外出打工赚的,收入的多少在日常和邻居、朋友的聊天当中可能会带来一些攀比、炫耀等行为,更别提如果家里还欠着债的留守老人在心理上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了。

3.6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留守年限差异分析

留守年限很长的老人在情感方面的处理以及家庭日常事务的处理上都显得较为成熟。时间确实是可以使他们变的更具有自主性,对于子女外出务工年限较短的家庭来说,老人独自扛起一个家庭是有很大的压力,同时表现出很明显的强迫症状。

3.7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差异分析

留守老人在面对某问题的时候得到的主观支持很少,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在客观支持方面,没有明确提供所需物品、政策等帮扶的组织,因此客观支持也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对支持的利用度实际上是留守老人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留守老人的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的交流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老人期望的对象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无法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12]。劳务经济使得农村家庭的收入有了大幅增长,在某些地方,甚至成了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但也正是因为劳务输出使得那些农村留守老人无法享受天伦之乐,要长期忍受孤独寂寞之苦[13]。社会支持与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不可分,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多的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比朋友少的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水平高,国内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4结论

通过分析来看,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个别因子低于全国正常水平,在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焦虑以及强迫症状方面存在问题,除性别外,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家庭收入、留守年限等都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社会支持情况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收入、留守年限存在相关;社会支持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通过相关分析以及调查发现,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的得分呈正相关。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水平普遍较低,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并不健全,自身对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有待于提高。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陈铁铮.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来自258位农村老人的调查[J].湖北社会科学,2009(8):57-60.

[3]方菲.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9(3):107-110.

[4]程天赐.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N].农民日报,2005-6-27(3).

[5]汪向东,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31-35.

[6]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PSS)心理卫生学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7]吴振云.老年心理健康的内涵、评估和研究概况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12(3) :798-799.

[8][9][10]孟苏.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状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1]栾文静,杨帆,串红丽,等.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2,42(3):75-83.

[12]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研究-基于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6(4):118-121.

[13]高娜.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5):112-115.

责任编辑:程艳艳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Situation of Old People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REN Liangbao, MA Yang

(Teachers Education College,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734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symptom checklist-90 and social support scale, combined with interviews outline, the mental health situation of some old people left behind in a rural area of Gansu Province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ntal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old in this region is generally good,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i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social suppor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old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showing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Therefore, social support system must be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old.

Keywords:old people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mental health situation; influencing factor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改革探索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