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生态互动模式研究

2015-12-29 07:44夏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全球化英语课堂群体

夏艳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生态互动模式研究

夏艳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将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既是平衡英语课堂文化生态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全球化发展在教育层面的战略选择,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因此,为了有效发挥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的活力,借鉴群体动力学和学习科学的互动观理论,重建师生跨文化知识结构,构建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生态互动模式,将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全球化;中国文化;英语课堂;生态互动

在全球化这个大环境下,文化多元化是必然的趋势。那么如何在发展多元文化的同时,保留和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是当今中国走向全球化过程中在文化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既是挑战,也是中国对外传播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机遇。因此,在生态教育的微观层面—课堂教学上,将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不仅是平衡英语课堂文化生态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全球化发展在教育层面的战略选择,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同时,外语课堂的生态平衡观强调课堂生态系统是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之间在特定的空间内通过物质运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1]它主要关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如何通过互动达到平衡与稳定的状态。因此,为了构建和谐平衡的英语课堂生态,有效地发挥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的生命活力,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协作学习,关注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还应加强师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即建立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生态互动模式,真正做到文化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思想的交流,从而使英语真正成为中国文化走向全球的有效载体。

1.英语课堂中生态互动的理论基础

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看,英语课堂的生态互动指的是课堂中各生态因子(包括教师、学生的生物因子和教材、教学的非生物因子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有机联系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的活力在于课堂内各生态因子的多边互动,以及由这些互动所带来的课堂生态系统内部能量之间的有效转换和流动。为了营建这样的生态环境,借鉴群体动力学原理,发挥群体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动力系统的作用,将是一条有益的探索路径。同时,随着现代学习科学的革命发展,协作式、互动式的新型学习环境的知性建构,成为教学实验和学习研究的重点,因此,用互动分析研究群体互动和协作的机制,也成为课堂研究者们努力的方向。

1.1 群体互动的动力学基础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是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主要创立,并和他的合作者们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群体中各种潜在的交互作用、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学科。[1]在群体动力学中,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群体成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有机组合体。它的本质在于,群体是一个动力的整体,群体里任何成员的状态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的状态变化,正是成员间关系的不断变化和调整,即群体的多边互动才形成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比任何个体所拥有的动力都要大,它是群体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在英语课堂环境中,师生、生生、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具有典型的群体动力学意义。群体动力学认为,一般而言,只要有他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其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2]群体互动可以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得到互补,从而产生自尊与动机。[1]勒温还指出,凡属科学的心理学都必须讨论整个情景,即人和环境的状态;同时,他认为,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即个体的行为是由某个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2]因此,课堂生态互动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对课堂环境的感知和反应。

1.2 学习科学的互动观基础

在英语课堂环境中,学习科学的革命倡导用互动分析来研究群体学习的互动机制,进而创建有效地协作互动的新型学习环境。这种强调学习环境设计的互动观,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发展教师、学生、知识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建设健康的课堂生态环境”和生态哲学的观点“用整体、立体、动态的眼光创建开放性、多元化、立体化的环境”来促进课堂生态系统内部各因子的有机互动,都是不谋而合的。

那么什么是“互动分析”?它是指一种经验(empirally)研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所在环境的客体之间互动的跨学科方法。互动分析的前提是基于两个基本的假设,一是知识和行动的产生、组织和使用在根本上是社会性的,并且是置身于特定的社会和物质生态中;二是证实的观察提供了分析世界的最好基础。[3]简单来说,就是互动分析首先强调建立科学的情境观;其次它的分析是要借助录像技术和数码捕捉技术来微观观察有关真实情境的。因此,用互动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生态互动模式,首先要重建师生跨文化知识结构,因为情境观强调个体认知与互动模式紧密相连。另外,互动分析认为,课堂学习发生在群体活动系统中,课堂环境的设计需包括教师、学生个体外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和情境活动等,将它们共同纳入互动分析范畴,用整体统一的原则进行整合,从而建立生态的、和谐地课堂互动模式。

2.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生态互动的实践前提

事实上,英语的霸主地位导致我们的实践教学中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文化生态教学严重倾斜,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日常生活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4]。时而久之,这种英语教育造就了大量会说、听、写英语的单向交际“人才”,而不是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因为他们的本民族文化素养严重不足,从而不能够在对外交流过程中适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传达本民族文化。所以在英语课堂中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的前提就是师生跨文化知识结构的重建,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文化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2.1 师生跨文化知识结构的重建

首先,我们要明确,将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教学不是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而是借助国际化的英语语言来引导师生将中国文化内化于英语思维,达到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能够对外传播和发扬自己的本土文化,顺利有效地的进行全球化文化交流的目的。

第二步,即要重构英语教学中输入的“中国文化”概念和内容。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明确,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不仅仅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而是在保持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的多元文化的整合与统一,即在多元文化的共生与互补的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新文化。另外,在导入的具体内容上,应是在共时文化与历时文化、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第三步即要改变师生的传统角色。从群体动力学理念看,师生的文化知识结构还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的动力和能量之源。而事实上,英语课堂中鲜少输入中国文化知识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英语教师本身中国文化素养的不足,导致他们无力成为课堂的动力源泉,也自然无法推动学生的能量转换,从而不能正常推动课堂生态系统的运动和平衡发展。因此,英语教师仅仅具备深厚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拥有较高的本土文化知识修养。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需重新建立自己的本民族文化知识积累,和学生一起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

2.2 建立多样化的文化学习共同体

群体动力学和学习科学的互动分析都强调基于群体的互动学习是建立课堂生态互动模式的基础,它包括建立多样化的学习共同体。在跨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多样化的文化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能够促进学习群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文化知识交流,使群体成员获得大量的有用的文化知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作对比,能够短时有效地重构自己的跨文化知识结构。这种互动学习对于英语教师和学生来说,不仅提供了文化知识共享的机会,还提供了互动实践的行动园地,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文化学习共同体既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常规的形式多样的文化学习小组,也包括学生自发组织的非正式的课外的文化兴趣小组。同时,随着学习科学的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共同体还应该包括交互式的网络平台和其所提供的海量的文化资源。具体可参见下图(图1):

图1 多样化的文化学习共同体图

3.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生态互动模式的实践机制

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互动也是文化全球化在生态教育微观界面推动的结果,因而也是一种生态互动,其具体操作可参见图2所示。

图2 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生态互动实践机制图

3.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跟进的导向机制

为了更好发挥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的导入效果,教师的合理引导至关重要。这里的引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群体动力学理论和学习科学的互动分析作为优化英语课堂生态的理论指南,重点指导环境与群体(学生)、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二是创设良好健康的生态环境,比如使用干净舒适的多媒体教室,营造具有特色的中国文化氛围,搭配合适的中国颜色或服饰等等;三是建立师生间愉悦和激励等良好的情感互动关系。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区别的,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和表达中国文化的优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也要让学生意识到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力去启发、帮助、鼓舞和感动学生,传达生命精神的正能量。在这种民主、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也会自主的进入自己的主体角色,主动去思考、领悟相关的文化知识和问题,体会教师的意图、目的和情感,主动建构新的文化知识和生成新的生命价值。

当然,在生态教育中,课堂中的主导因子(指生态环境因子中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它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对的,它们之间是可以交替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的引导如果效果不明显,也可能失去其教学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承认;而学生如果知识面广,文化底蕴深厚,也可能超越教师的主体性。总之,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相互适应的交互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3.2生生协作互动的行动机制

在群体动力学中,生生互动是生态课堂的重要体现。而小组活动是生生互动最常见的群体形态。启动小组活动是将中国文化内化于英语思维的一条良好途径。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建立常规型文化学习小组和研究型文化学习小组。常规型文化学习小组可以是日常性英语课堂的分工小组,主要就日常性的文化导入进行学习和探讨,各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交替负责。研究型文化学习小组是专门成立的文化兴趣小组,各小组按照各自的研究兴趣分成小组,主要负责专题性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讨,组内成员大多在文化价值取向、世界观等方面相互一致,各小组可以不定期的开展各种类型不同的文化学习和讨论,学习更深入,了解更透彻。二是建立分工协作的平台和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文化互动可以通过多种平台来完成,如线上、线下的多向互动等。各小组还可以自行商量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互动协作,如查阅资料、信息加工、任务分配等。

3.3多向互动的动力机制

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生态课堂,必须关注它的整体性。生态整体论强调,课堂生态是教学主体之间、知识与内容之间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和相互融合。学习科学的互动观也认为,课堂学习发生在群体的活动系统中,课堂设计的研究者需要从个体、课堂共同体、情境活动三方面,用情境观来整合个体认知研究和互动研究,以全面洞察课堂情境中的学习。因此,外语课堂中的生态互动必须关注语言、文化、环境的相互关联,不仅要关注生态主体间的交往互动,还要关注生态主体和生态课堂环境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即关注师生与多元文化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机制。这种多元互动也是一种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5]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在对话和交流等互动基础上的合作与反思,从而形成共同实践的社会观点和科学的学习活动。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文化生态课堂,帮助师生重建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文化知识结构,参与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的多元互动活动,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真正推进中国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1]黄远振,陈维振.中国外语教育:理解与对话—生态哲学视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76,166-167.

[2]陈茜.基于群体动力学原理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生态问题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5):80.

[3]杨南昌,刘晓燕.学习活动系统中的互动分析—来自学习科学的研究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10(1):27.

[4]肖龙福,李岚,肖笛,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

[5]佐藤学(日).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Ecological interactive mode Global Vision China imported English class culture

Xia Ya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Changshu 215500)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the Chinese cultural introduction in English class,English class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balance both needs,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in China strategic choice of education level,is a sense of the times.Therefore,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lay the Chinese cultural vitality in English class,learn group dynamics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scientific concept of theory,cross-cultural knowledge structur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to build China's eco-cultural introduction in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model would be a useful exploration.

Globalization;English class;Ecological intera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G642.0

A

2095-7327(2015)-08-0039-02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生与互补、多样与统一:中国文化导入英语课堂的生态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为2015SJB578)的研究成果之一。

夏艳(1981—),女,湖北大悟人,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等。

猜你喜欢
全球化英语课堂群体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全球化陷阱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