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表达、幽门螺旋菌-L型感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015-12-30 07:37王成,袁丽萍,殷麟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淋巴管毛细幽门

老年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表达、幽门螺旋菌-L型感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王成袁丽萍殷麟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A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的表达和幽门螺旋菌(Hp)-L型感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胃癌患者手术病理组织蜡块标本90例,采取免疫组化法测定VEGF-C、-D、-A、FGF-2、Hp-L型表达水平,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VD)。结果Hp-L型阳性组VEGF-C、-D阳性率显著高于Hp-L型阴性组(P<0.01)。VEGF-C、-D阳性表达组和Hp-L感染LVD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EGF-C、-D、FGF-2表达和Hp-L型感染阳性率、LVD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1)。LVD和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Hp-L型感染、VEGF-C、-D、FGF-2和胃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Hp-L型感染、VEGF-C、-D在胃癌组织淋巴管生成方面具有一定作用,Hp-L型感染、VEGF-C、-D、FGF-2可共同促进胃癌的淋巴结转移。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幽门螺旋菌-L型;淋巴结转移;胃癌

中图分类号〔〕R459.3;R656.61〔文献标识码〕A〔

第一作者:王成(1971-),男,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胃肠肿瘤研究。

胃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吞咽困难、幽门梗阻以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胃癌的发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2〕。主要病因有饮食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遗传因素等。其中Hp感染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已被证实,但是有关Hp-L型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较少见。另外,癌组织中的某些细胞因子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法对胃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进行测定,同时检测幽门螺旋菌(Hp)-L型的感染情况,旨在探究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标本我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胃癌手术病理组织蜡块标本90例,均确诊为胃癌,同时临床病史资料完整,术前未进行任何抗癌治疗。男68例,女22例;年龄62~83岁,平均(72.4±3.9)岁;淋巴结转移55例,淋巴结无转移35例。

1.2试剂和试验方法兔抗人VEGF-C、-D、-A多克隆抗体、兔抗人FGF-2单克隆抗体购自福州迈新公司,兔抗人Hp-L型抗体、鼠抗人D2-40单克隆抗体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将病理组织石蜡块切片厚度为4 μm,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采用PBS代替一抗进行阴性对照。

1.3观察指标VEGF-C、-D、-A、FGF-2表达:免疫组化中,阳性表现为细胞质中棕黄色或黄色颗粒〔3〕。其中染色程度:0分,不着色;1分,淡黄色;2分,棕黄色;3分,棕褐色。染色细胞占计数细胞百分率:0分,<5%;1分,5%~25%;2分,26%~50%;3分,51%~75%;4分,>75%。染色程度和染色细胞占计数细胞百分率相乘乘积进行计算:0分,阴性;1~4分,弱阳性;5~8分,中度阳性;9~12分,强阳性。Hp-L型表达:免疫组化中,阳性表现为细胞质中棕黄色细颗粒〔4〕。微淋巴管密度(LVD)计算:D2-40阳性表现为淋巴管内皮细胞质或细胞膜中棕黄色颗粒。计数时先在100倍低倍镜视野下选取肿瘤中心和边缘组织中含有淋巴管最多的部分。选取200倍高倍镜视野,随机选取3个视野计数,计算其平均值〔5〕。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VEGF-C、-D、-A及FGF-2的表达和Hp-L型感染之间的关系Hp-L型阳性组的VEGF-C、-D阳性率显著高于Hp-L型阴性组(P<0.01)。见表1。

表1 VEGF-C、-D、-A及FGF-2的阳性表达和

2.2VEGF-C、-D、-A、FGF-2的表达、Hp-L型感染的胃癌组织中LVD比较VEGF-C、-D和Hp-L感染阳性组LVD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见表2。

表2 VEGF-C、-D、-A、FGF-2阳性表达、

2.3VEGF-C、-D、-A、FGF-2的表达、Hp-L型感染、LVD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EGF-C、-D、FGF-2表达和Hp-L型感染阳性率、LVD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1)。见表3。

表3 VEGF-C、-D、-A、FGF-2的表达、Hp-L型感染、LVD值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n)

2.4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LVD和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见表4。

表4 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毛细淋巴管的生成是癌组织发生、发展及转移的重要因素〔6〕。而VEGF是促进毛细淋巴管生成的重要因子〔7〕。其作用机制为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VEGF受体(VEGFR)结合,引发信号转导级联反应,从而调节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VEGF中对淋巴管生成起主要作用的有VEGF-C、VEGF-D及VEGF-A〔8〕。其中VEGF-C和VEGF-D具有同源性,均通过与淋巴管内皮细胞VEGFR-3结合,使细胞内第二信使活化,从而激活Akt或MAPK等信号通路,正向调控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的过程,促进淋巴管生成。正常组织中,VEGF-C和VEGF-D常处于失活或者封闭状态。而肿瘤组织中VEGF-C和VEGF-D表达水平上升,且处于活性状态,具有诱导癌组织内毛细淋巴管生成的作用,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而VEGF-A则是通过与VEGFR-1、VEGFR-2相结合,一方面可直接促进肿瘤组织淋巴管的生成和转移,另一方面可刺激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分泌VEGF-C和VEGF-D,从而间接促进毛细淋巴管的生成。LVD是反映癌组织淋巴管生成的主要指标〔9〕。本研究结果说明VEGF-C和VEGF-D的表达水平升高是肿瘤组织新生毛细淋巴管生成的基础,VEGF-C和VEGF-D与胃癌的发生和转移具有密切的联系。而本研究中未发现VEGF-A与胃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之间的显著关系,一方面可能由于VEGF-A在肿瘤组织发生和转移过程中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可能与研究样本的局限性有关。

FGF-2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10〕。FGF-2对肿瘤发生和转移、血管生成、胚胎发育等过程均起重要作用。其中当FGF-2处于低水平表达时,主要促进淋巴管生成,其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激活FGF受体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直接诱导癌组织的毛细淋巴管生成,二是通过促进炎性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等分泌VEGF-C和VEGF-D,从而间接调节肿瘤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转移。本研究结果证实了FGF-2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11〕。研究显示,约60%以上胃癌患者均存在Hp感染〔12〕。其中Hp-L型由于缺失细胞壁,无法维持螺旋形弯曲的外部形态,主要表现为球形或短杆形。Hp-L型表面电荷发生变化,增强了其对胃组织细胞的黏附性,定植能力更强。Hp-L型促进胃癌毛细淋巴管生成的主要机制为:①Hp-L型长时间定植于胃组织中,引发慢性炎症,从而促进炎性细胞释放各种炎性因子,其中包括VEGF及FGF-2等,从而间接促进癌组织淋巴管的生成;②慢性炎症可导致胃组织血管及淋巴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导致组织水肿,可引发局部组织缺氧,从而诱导各种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转移。本研究说明Hp-L型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LVD和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相关性。

综上,VEGF-C、-D、FGF-2及Hp-L型感染能促进肿瘤组织新生毛细淋巴管的生成和转移,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4参考文献

1杨扬,张敏,任晓静,等.肿瘤易感基因101对胃癌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11):2420-2.

2梁寒晖,韦绵辉,张学荣,等.贝伐单抗在胃癌疗效评价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11):2417-9.

3樊强,卞邦健,杨广林,等.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胃癌治疗中临床应用〔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6(1):55-6.

4封蔚莹,罗婷,钟永根,等.成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2(4):476-9.

5Coskun U,Akyurek N,Dursun A,etal.Peritumoral 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 associated with tumor progression and poor prognosis in gastric carcinoma〔J〕.J Surg Res,2010;164(1):110-5.

6黄林飞,卢玉娟,潘晟,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侵袭性的关系〔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8):1816-8.

7张国建,秦晓宁,阎庆辉,等.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胃癌中的相关性〔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3):499-501.

8张征,毛伯能,钱佶.胃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与胃癌转移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12):866-7.

9王静文,唐建武,王波,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比值在胃癌及转移中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9):638-40.

10Wong SY,Hynes RO.Tumor-lymphatic interaction in an activated stromal microenvironment〔J〕.J Cell Biochem,2007;101(4):840-50.

11郑奎城,林曙光,李晓庆,等.血清PG和G-17及幽门螺杆菌抗体表达与胃癌发病率相关性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19(1):24-7.

12蔡兆根,于东红,吴海波,等.胃癌中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和淋巴管生成因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1):32-8.

〔2013-12-19修回〕

(编辑苑云杰)

猜你喜欢
淋巴管毛细幽门
中医药对淋巴管新生与回流功能的作用研究进展
足部淋巴管分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宇航级平板式毛细泵环路热管研制成功
环路热管用双孔毛细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三种不同毛细芯的有效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