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扶助、忘不了的嘱咐深切怀念程望同志

2016-01-02 17:35生*
船舶与海洋工程 2016年3期
关键词:船舶工业总公司造船

王 荣 生*

激励、扶助、忘不了的嘱咐深切怀念程望同志

王 荣 生*

程望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五年了。我们常常会想到他,提到他。

四年前,我们满怀深情地纪念了我国造船科技与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辛一心先生。辛先生于1940年,从英国学成回国时,原来对报效祖国是抱着无限希望的,可是在旧中国,他的理想和希望渐成泡影,卓有见识的好建议,如呼吁将日本战败国的船模试验池设备拆迁来华偿债,得不到支持,甚至连要印刷一本事关建立中国自己的船舶验船法规——“中国钢船规范(草案)”的经费都得不到支持。直到革命胜利,上海解放初期,国民党尽力封锁上海的对外交通,妄想断绝上海的生活资料与工业原料,扼杀上海的经济。造船界人员奋起建议成立船舶建造处,当即得到了军管会的采纳与支持,出色地建造出一大批运输船舶,解决了当时“二白一黑”(即:米、棉、煤)的运输任务。当船舶建造处任务即将完成时,程望与辛一心、沈岳瑞、钟思等在上海海关大楼五楼(船舶建造处所在地)共同磋商向中央建议建立船舶工业局,程望偕钟思多次上京向中央重工业部领导汇报,适逢中央对此亦有所考虑,经政务院批准,于1950年10月,船舶工业局就在上海宣告成立。程望生前曾说:这块小小的牌子一竖,就使在旧中国为数不多的造船专业人才,原来报国无门,献身无路,现在有了一个归宿和用武之地了,亦为后来历届有志献身造船事业的青年有座庙好找了。

激励

我有幸于 1953年与程望同志第一次相见。那是我在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的前夕,学校里要我去请辛一心老师给我们造船系的应届毕业生讲讲话。当时辛先生是船舶工业局技术处处长。我在四川路桥南堍的资源大楼,即船舶工业局所在地找到了辛先生,而辛先生却把我介绍给了程望局长,当我说明来意后,他就欣然同意,就在他的办公室里,他热情地对我说:“你们是最幸福的一代,新中国马上要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旧中国的造船业与其他工业一样,千疮百孔,新中国发展造船业,就依靠着你们新的一代啊!”这短短的几句语重心长的话,对我这个即将离开校门,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是一莫大的鼓舞和终生的激励。事隔一年,我在武昌造船厂工作,为了参加《六·四协定》转让制造设备分交会议,我来到北京,当时船舶工业局已从上海迁到北京鼓楼东扁担厂一个四合院办公。1954年,因长江洪峰影响,京汉铁路的武昌至孝感段被洪水淹了,不得不乘船至孝感才搭上火车,路上折腾了两天三夜才赶到局里报到,主持设备分交会的程辛同志(时任设备配套处处长)介绍我给程望局长,他的记忆力可好,见我一眼,当即就说:我们认识。当他知道我路途疲惫,就立即要我到在他办公室旁的午休室床上去睡觉,我说什么也不肯。而他坚持要领我去,硬是让我睡到了中午 12点以后。我工作在基层,又是具体工作,他是造船工业系统的领导,后来见面就不多了,1961年,他又调出了造船工业系统,则就更少机会见面了。

扶助

后来我再见到程望同志,是 1974年他又回到船舶系统工作,我也在六机部工作了,他任国务院造船统筹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因为他的办公室就设在六机部的大院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在六机部生产局任局长,程望是交通部副部长,主管修造船方面的工作,时常到六机部大院来,直到成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我们又相聚在一个系统了。他任总公司副董事长、党组成员和上海船舶工业公司总经理,我也进入了总公司副总经理的岗位,他仍然和过去一样热情地关心和支持我的工作。1978年小平同志指示:我们造船工业应该打进国际市场。上海船舶工业公司又是国务院委托薄一波同志主持组建的第一个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总公司在上海的企事业单位也比较集中(7万职工,28个企事业单位)。程望同志坐镇在上海,为贯彻中央的“改革开放”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努力。他充分利用上海地区发展造船工业的一切有利条件,从1981年起,在上海积极主持组织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广交国际同行,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开拓船舶与设备的出口业务。通过上下一致的拼搏奋战,作出了成绩,多位中央领导同志曾赞扬过我们船舶工业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我常到上海来,总要去看望程望同志。他来京开会,也总要到我的办公室来坐一坐叙谈叙谈。1987年,程望同志鼓励支持我在第四届上海国际海事会议上,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领导身份,作“前进中的中国造船工业”的学术报告,还由他主持会议,让我以总公司领导与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的身份,在国际海事招待会上祝酒致辞,将我引见给了国际海事的同行们。而最使我难忘的一件事,是根据中央的干部制度改革,要办离退休手续时,党组要我与他老谈一谈,征求听取他的意见。他很尊重我的传达,并谦虚地说:“中央有规定,我尊重党组的意见,个人没有任何意见和其他的要求”。不久,他来京时就去人事部办理了离休手续。通过这些点滴回忆,在我的思想感情上,总是觉得非常亲切难忘,他那么平易近人,爱护干部,特别是我们这些在他老面前只能算小字辈的青年干部。

忘不了的嘱咐

数十年从来不患病的程望同志,1991年初突然病倒了,6月28日当我第二次去华东医院探望他时,因为当时国际船价低,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一见面,他就十分急切地问我总公司的生产任务形势。后又问我组织编写军工史的情况,他又再次对我说:你要挤出时间对“六四、二四”协定也写点回忆,因为你当时就在一线实干的,应该有很多实践的机会,如果忙,可以找几个人帮助你整理。遂即他就对我畅谈起他主持组织编写《当代中国的船舶工业》时所总结的历史经验。他说集中到一点,就是“时代赋予的机遇要十分珍惜,紧紧地把它抓住,切莫白白错过”,从船舶工业三个阶段发展历程中,清楚地反映了这一规律。在中央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通过全公司上下齐心协力的努力,今天的中国船舶工业能走到这一步是来之不易的。他老越谈越振奋,显示着他对船舶工业所倾注毕生的真挚感情,这再次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不觉得他已是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他紧握着我的手,对我嘱咐着说:① 每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海事会议要坚持办下去,它既有学术交流又有进出口贸易,它有利于我国技术人员及时了解国际海事动向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也有利于向世界宣传我国造船与航运的新成就。② 建造出口船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们十年寒窗为建造出口船所作的努力,从而带动了我国整个船舶工业发展的这条经验是十分宝贵的。骨干企业建造出口船的生产线切切不可中断,哪怕能坚持仅是建造一条也是好的。因为它标志着中国船在国际船舶市场上的存在。他形象地譬喻说:你们看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有的国家前面高举了该国国名的牌子,后面仅有一个运动员,不管如何,这就标志着他在国际体坛的存在。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改造,改进管理,伺机加速发展壮大。修船也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把它改善管理得让航运部门感到放心。③ 建议筹建一座中国船舶历史博物馆。这是他与我最长的一次交谈,不料竟成了最后的嘱咐,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嘱咐。

程望同志是新中国船舶工业卓越的创业奠基人之一,在全国船舶工业战线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重视人才,诚信待人,善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不少高级知识分子乐为所用,视为良师益友。程望同志工作求实勤业,重视开拓创新,崇尚勤俭节约,他为人刚正耿直,严于律己,长期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堪称干部的典范,为人的楷模,深受大家的赞誉和爱戴。

新中国的船舶工业经历了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当然还需不断更新改造;而目前更需要的是当今中央一再强调的精神文明建设,面对充满着希望的 21世纪,只要我们虚心学习像程望同志那样老一辈的革命崇实精神,努力拼搏,中国的船舶工业必将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迎接下一个世纪世界海事中心东移的大潮中,作出为世人所瞩目的贡献。

* 本文作者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原理事长、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中国船舶行业协会原会长、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猜你喜欢
船舶工业总公司造船
船舶工业被列为工信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发展行业
人事专员摊上事
山东出台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路线图
快递小哥的一天
1~10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不惧的船
2014年我国船舶用钢需求约1300万吨

船舶与海洋工程2016年3期

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其它文章
程望同志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