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如何打造数字内容产业基础环境

2016-01-04 20:49孙博文李旭丰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资讯宽带无线

孙博文++李旭丰

“e-台湾”

21世纪,互联网经济和数字产业快速崛起,为信息技术革命增添新的动力。为提高整体效率,2001年台当局将原“行政院”下属“国家资讯通信基本建设专案推动小组”、“资讯发展推动小组”和“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小组”合并,改为“国家资讯通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NICI小组”),成为专职推动台湾信息产业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机构。

该小组制定了“台湾通资讯基础建设安全机制计划”,并完成“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政府资讯公开法”及“电子签章法”,并规划完成“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同年12月,由“行政院”正式颁布实施。该方案系以台湾电子化为发展愿景,希望运用资讯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政府,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资讯化优质社会。2002年,“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将该方案中的电子化“政府”、产业电子化、网络化社会、基本建设等四大领域,扩大为“数字台湾”(也称“e-台湾”)计划。同年5月,“e-台湾”被正式纳入“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

“e-台湾”是推动台湾走向信息化社会的一个集大成的规划,以勾勒资讯化优质社会的蓝图为基础,推动岛内资讯通信基本建设、产业电子化、电子化“政府”及网络化社会,其目标是运用资讯和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的“政府”,提升产业竞争力,建构高品质的资讯社会与创造智慧运输环境,以加速带领台湾迈向知识新经济。

“e-台湾”计划的整体预期效益可分为经济面、“政府”服务面、资讯应用面与基础建设面等四大层面。在经济方面,通过“e-台湾”计划的推动,创造2万个就业机会,e化服务业总营业额达3000亿元新台币,协助弱势企业扩增整体营业额400亿元,产业e化率达6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GDP比例达15%;在“e化政府”服务方面,提供600项上网服务,5年内公文交换率达到55%,民意满意度达75%;在资讯应用方面,除上述信息化社会与“e化政府”指标外,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将达到全球前10名;在基础建设方面,上网人口总数比例达到50%,其中宽带上网人口比例达到35%,南北主要骨干频宽达1150GB/秒,国际海缆频宽达250GB/秒。

此外,该计划还提出建设高科技服务岛的资讯系统,建立大型数字内容资料库及多媒体园区,发展网络多媒体产业,将游戏产业为台湾发展“数字育乐产业”的先导产业,设立专责推动机构、游戏学院、创业育成中心等;以无线通讯技术支持台湾发展成为“高科技服务岛”,涵盖互联网、软件等,建立开放式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发移动电话的服务、产品及软件。

这项计划后来经过2004年6月的修订,调整为“600万户宽带到家”、“e化生活”、“e化商务”、“e化政府”及“缩减数字落差”等五大架构、58项子计划,包括推动无线宽带网络、建立安全的资讯通信环境、“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数字娱乐计划”、“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计划”等许多内容。

到2003年底,台湾宽带用户数已达304万人,辅导中小企业宽带e化达1125家,并正式开放IPv6影音平台。电子商务方面,带动岛内重点产业共600家厂商投入新台币10亿元,参入并推动产业协同设计,建立农业知识管理入口网站和多项专业知识数据库,以及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相关网站,以提升台湾农业与中小企业的知识积累、管理、传承、流通与应用的能力。在资讯社会推动方面,2003年完成2881项、超过1万小时的网上教材。在培训专业人才方面,发放4.5万张医疗凭证IC卡,在上百个偏远地区建立公共资讯服务站及资讯服务网站,并推动数字广播电视共同转播系统,以促进数字娱乐发展。完成建立智慧运输走廊路况动态资讯系统雏形,协助建立重点都市交通控制系统,补助重点都市购置智慧型大众运输工具并促进交通管控与服务改进,提升交通资讯中心的服务能量。

“M-台湾”

2003年11月,“NICI”小组鉴于国际市场整合移动电话网络及无线区域网络的趋势,以及台湾无线区域网络设备产量及手机用户普及率均为世界第一的优势,又提出“移动台湾应用推动计划”,即将个人电脑、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结合而形成“服务无所不在的网络”,从当局、企业、家庭到个人,在任何地点,运用任何设备都可联网,随时随地方便取得资讯,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生活便利,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质。

该计划被时任“行政院长”游锡堃接受,将其修改为“移动台湾”(也称“M-台湾”)计划,放入自己的“五年五千亿新十大建设”规划中,提出打造“移动台湾,应用无限,跃进新世界”的愿景,使台湾从e化进步到M化。具体计划分为“内政部营建署”负责执行的“宽带管道建置计划”及“经济部工业局”负责执行的“移动台湾应用推动计划”两部分,预算投资370亿元新台币,分5年(2004~2008年)时间执行。

其中在基础建设方面,计划以都会区或特殊地区为主要推动区域,再渐次普及全岛。由台当局结合企业需求,以公共建设经费建设6000公里宽带区域,提供固定网络、有线电视及移动电信企业等承担、铺设光纤。在移动通信服务方面,完备基础建设,累计完成建立10个移动城市、15个移动专区,并建立10项特定当局机构(工业区、会议中心等)移动服务。在移动生活方面,创造便捷民生,提供创新生活应用服务,构筑优质化民众生活,主要分为“M-民生”、“M-社区”、“M-娱乐”及“M-照护”等4项,累计建立15个示范生活圈、25个“M化社区”、15个“M化娱乐”服务示范应用点及30个“M化照护”专属机构。在移动学习方面,从校园服务出发,突破空间极限,提供多样化学习服务,带动数字化终身学习,累计完成25个学校及其校外无线区域网域漫游示范应用区,包括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文艺机构应用服务示范移动学习项目,藉此提供民众在住、行、育、乐、医、利、购的多样化无线宽带应用服务并带动通讯产业的发展。

“新十大建设”计划因所需投资金额巨大,在游锡堃任内未能通过台“立法院”审议。直到2005年6月谢长廷上任后才得以推行,总共编列755亿元新台币预算,计划5年内布建6000公里网线,2009年建设完成后,将可整合移动上网与无线上网,达到全台双网无缝的环境,并扩及到移动生活、移动学习等一系列无线宽带应用服务,届时可以培养岛内上中下游相关厂商的合作机制,提升台湾通讯产业能力,使自己生产的无线宽带终端设备自制率达80%以上,打造世界第一的双网应用服务环境,带动第三个兆元通讯产业发展。

然而事实上,“新十大建设”没有一件能够真正完成。特别是“M-台湾”计划,不仅进度严重落后,而且频频发生图利特定厂商的弊案。

依据台湾“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所做的统计调查,截至2006年底,台湾宽带上网户数已达533.18万,其中固网的宽带上网用户约477.29万,3G网卡用户约3.04万,3G手机上网约52.85万。到2010年底,宽带用户数达786万,家庭上网普及率达78.7%,学校、官方机构上线比例都是100%。

另一与民众宽带上网息息相关的“网络身份证”推动项目,截至2006年底,总共发证量已超过104万张,该证件提供民众使用功能有841项,提供机关内部使用功能有311项,上网使用人次超过680万人次,民众可以凭证上网享受便捷的网络服务。

在“e化生活”方面,已建立完成北、中、南、东部地区10个广播电视数字化转播站及9个改善站,数字电视人口涵盖率已达71.8%。在“e化交通”方面,使用“全台路况资讯中心即时路况资讯广播服务”年度人数累计已超过210万人次,另有59家加值服务机构、43家广播电台申请使用。

在“e化商务”方面,已在纺织、石化、电子电机、资讯、车辆、机械、钢铁、造纸和食品等九大重点产业中建立50个高效率电子化产业供应链体系,带动近8000家厂商建立电子化协同运作机制,健全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应用环境,增加产值降低成本效益达70亿元以上。完成“电子发票整合服务平台”建设,并在2006年12月正式上线,当年推动2家加值服务中心及3家B2C企业与该服务平台连接整合,签署电子发票总共66万张。

在“e化政府”方面,共有14,948个机关单位参与“政府机关电子公文交换”,每月进行约200万件公文交换作业,一年节省纸张及邮资费用约2亿余元新台币,且大幅缩短公文传递时间。截至2006年底,使用电子交换比例达到72%,其中“行政院”所属一级机关公文电子交换已达86%。

台当局为深化网络便民服务,还先后推出“交通速派服务”、“政府就业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民众e管家服务”等15项创新e化服务项目。根据“研考会”年度调查,民众对“e化政府”满意度达到72.7%。

针对数字落差严重地区,截至2006年底,台当局累计建立了61处“数字机会中心”、140个上网据点、43个部落图书资讯站。结合民间资源,共募集市价约8000万元的各类软件,分配给各“数字机会中心”、重建区低收入户与原住民学校。依据“研考会”2006年的调查,台湾原住民使用电脑的比例由原先的44.5%大幅提升为62.7%,使用网络的比例由39.9%上升为55.4%。

在缩减产业数字落差方面,截至2006年底,累计有1.6万家企业建立宽带连网,3.2万家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造20亿元新台币商机,同时带动资讯服务企业8亿元以上商机。

“M-台湾”计划也取得多项成果,如在基隆、台中、嘉义、台南、高雄等21个地方政府及南部科学工业园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兴建约2220公里的宽带光纤网;启动32个移动生活及学习应用项目,包括在万芳医院及台北医学院等开展移动健康照护服务,在南投县仁爱乡、台南县后壁乡、花莲等偏远地区开展移动医疗服务,以及开展农业二维条码应用服务、交通治安监控服务等。

岛内无线上网人口由2005年的195万人提升至2007年的276万人,并带动投资80亿元新台币,产业链投资厂商132家。到2009年,移动上网用户达到166万。在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带动下,移动上网已渐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也使得3G带宽不敷使用,因此除了终端设备外,以LTE及WiMAX为主的4G(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及技术)设备及应用成为各厂家竞逐的市场。

自2004年7月美国费城首次提出并建设基于WiFi(符合IEEE802.11b标准)的Mesh网络,也叫“无线费城计划”后,台湾也开始建设“无线城市”,第一阶段选定台北,最初口号是“多用网络、少用马路”;随后在2005年和2006年先后进行了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布建工作,口号也变为“数码城市、移动台北”。2007年,台北市当局又提出“智能城市、优质生活”的设想,目标是将台北市建成全球第一个“无缝通讯城”,推动涵盖电子政务、网络化市区与数字化生活的“电子化智能城市”计划。

“U-台湾”

目前,台北市已完成包括市内42条主要干道、广达134平方公里、90%人口覆盖率的无线宽带网络基础建设,经国际认证机构验证为“全球最大公共无线宽带网络城市”。市民不需要回家或去网吧,只需要购买相关账号或上网卡,便可以用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在台北街头随时随地享受网上冲浪的快感,实时获取各种公共信息,如寻找空余停车位、随时了解道路交通拥堵情况、提前收到公交车到站预报等;市民也可以利用无线网络,直接连通“无线市长信箱”,使各管理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民意,做出正确决策。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台北馆”采用了3D剧院、未来走廊、互动情境体验的方式,搭配虚拟的台北市影像,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无线台北”的数字生活,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下一阶段台北市力推的项目是无线网络应用,例如台北市“文化局”的数据收藏、线上动物园、“交通局”智能型交通系统、“卫生局”的紧急救护服务,则预计安排在下一阶段的计划中。另外,台北市还打算在远期开通“数字家庭联络簿”服务,结合无线射频身份识别系统(RFID)技术,家长们可以随时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动态,从而为学生们提供人身安全管理。

除台北外,台湾岛内其他城市也对发展无线宽带跃跃欲试,积极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台中市的“数码台中无线网络宽带城市计划”、高雄市的“M台湾高雄计划”等,但这些城市的进展皆不如台北市成熟。

随着无所不在的运算技术(ubiquitous computing)的发展,未来无线与有线网络之间的界线日趋模糊,特别是WiFi、WiMAX、4G等先进通信技术的推出,实现了有线与无线的融合、3C电子产品的数字汇流,促成服务随手可得的“优质网络社会”的到来。“NICI”推动小组于2006年12月推出“国家资通讯发展方案(2007~2011年)”,提出未来台湾资通讯建设所要达到的是通过随手可得的e化服务,建构成为一个安全便利的安心社会,亦即“优质网络社会”(也称“U-台湾”)。

所谓“优质网络社会”的核心概念包括:1.网络汇流,即建设高速宽带网络,并连通不同网络系统,以达到物件无缝连网的目的;2.感知环境,即建设有线与无线的感知网络,配合如RFID等电子标签的应用,达到物联网的目的;3.人机连动,即为使民众能确实享受到ICT应用带来的便利,科技产品必须具有人性化界面,如智慧型家电设备;4.创新服务,即由使用者的观点出发,并重视非PC族群的感受,规划符合民众需求的创新应用服务,以科技化服务解决生活议题;5.安全信赖,即维护资讯通信安全以及资讯伦理(隐私、著作权、网络色情、垃圾邮件),使民众能安全与安心的使用各项创新应用服务。

为达到上述发展愿景,“NICI”推动小组提出要积极规划资通讯关键技术应用,以推动物联网建设,普及科技化服务,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议题,为岛内科技化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使台湾成为世界优质网络化社会应用典范。

“智慧台湾”

2008年马英九上任后,规划“爱台十二建设”,其中的“智慧台湾”一项把“M-台湾”和“U-台湾”的内容稍加修改后纳入,并由“行政院”成立“智慧台湾发展推动指导小组”加以全面推行。

所谓“智慧台湾”包含“文创社会”、“智慧环境”、“优质生活”、“多元人才”4个方面。其中,“文创社会”系推动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旗舰计划,包括辅助跨领域的数字艺术、表演艺术的合作计划,以科技协助完成艺术创作,并将听觉及视觉类均纳入数字艺术创作推动范围;推动科技与人文跨领域数字互动展示研发计划,推动全球资讯网国际观光行销与民众美学培养计划,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素材授权与商品交易网络商务营运机制;协助企业拓展文创产业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资源;推动国际参展,加强文创品牌国际曝光;推动博物馆及数字典藏应用文化品牌与商品开发;运用资讯通讯科技,结合表演艺术资讯及地方特色文化,建立文化电子地图等。

在“智慧环境”方面,要建立流畅交通路网服务与无缝公共运输服务,提升即时路况资讯涵盖范围;善用台湾资通讯科技优势带动智慧交通,成为国际车载产品供应地;通过随手可得的e化服务,建立台湾成为安心社会;2012年前宽带网络涵盖率达80%;推动“智慧台湾-交通管理及资讯服务系统的建立与推广计划”;推动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及交通电子票证;推动车载资通讯系统研发及应用;积极研发车载前瞻技术、参与车载资通讯国际标准制定,建立落实市场的场测环境;设立车载资通讯产业推动小组;推动WiMAX宽带服务;加速建设光纤接取网络;规划无线电频谱最佳化;协调收回无线电视模拟频道与规划开放数字电视。

在“优质生活”方面,要求在2015年之前开发5种生活应用服务模式,促成60家厂商投入整合应用展示;发展整合式远距健康照护服务模式,成为亚洲远距健康照护服务的先驱;2013年前串连60家以上医疗照护机构,建立整合式远距照护资讯网络;2013年完成推动社区式、居家式及机构式远距照护,提供本地化的服务;2013年完成制订并推动与国际接轨的电子照护记录与远距照护资讯交换标准;2013年达到培训1200名科技化照护跨领域整合人才;2012年之前发展出5种智慧生活科技应用;通过科专计划协助智慧居家生活技术研发,推动智慧建筑认证机制,成立5项智慧生活科技应用及服务建置试验区,完成推动智慧生活科技应用及服务,成功完成1件试验区案例。

在“多元人才”方面,要求培育智慧环境与优质生活领域具应用整合与创新能力的跨领域人才;2016年民众上网普及率达80%,建设中小学校共享式低功率无线网络环境;建立公共资讯据点及提供电脑借用服务;培养劳工数字应用能力;延伸宽带网络基础建设至更偏远的离岛及部落;建立需求导向的社区数字创新发展机制;推动“资讯代理人”服务;组织大专校院志工队,协助社区公共资讯据点运营与推动民众数字化应用;研发网络学习教材;参与国际社群资源分享以达成国际接轨;推广数字教学资源分类标准及公用授权机制等。

为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台当局于2008年正式启动“优质网络政府”计划,分4年(2008~2011年)执行,包括四大主轴,共有10项“旗舰计划”,目的是统一整合各机关部门分散建立的e化服务,简化与整合服务流程,改进提升服务效能,在着重社会关怀的前提下,无缝提供民众优质的服务。

截至目前,该计划在资通讯基础建设、创新便民服务、公平数字机会等方面均取得不小成效,在世界经济论坛(WEF)2013年至2014年全球资讯科技报告“政府网络使用度”与“政府网络整备度或效率”评比中居世界第3名及第5名成绩。

如在为民众服务方面,当局门户网站提供资讯查询、网上申办与民众双向沟通三大服务,设立专属主题馆,针对儿童、老人、学生、妇女等族群提供分众服务,会员数已达213万人,每月网页浏览超过1000万次,民众满意电子化“政府”入口网服务达76.8%。另外,当局门户网站还提供跨网络平台与机关的整合机制,共计链接整合158项网上申办服务,电子付费平台提供各机关税费及学杂费网上交费渠道,4年累计电子付费交易金额达422.7亿元新台币。

在综合所得税扣除额单据电子化作业方面,可以网上提供378个部门扣除额资料,除便利民众搜集相关单据、节省申报时间之外,还节省扣除额单据打印及寄送成本,获得民众好评,目前网上申办比例已达98%以上。

工商行政服务门户网站整合商工登记及商工资料加值应用等服务,推行单一窗口服务,简化企业申办流程,已有7万余家企业使用G2B信息传递及电子公文交换,每年传递电子公文60多万次。

企业辅导网提供单一窗口辅导资讯,每年为30万家企业提供服务;投资台湾门户网站提供多国语言投资及申办流程辅导资讯及各国投资咨询服务。

通过“e管家”服务系统,构建开放式“政府”信息平台,主动将服务信息递送到符合民众使用习惯的数字资讯工具。建成档案资源整合查询平台,包括62个数据库的整合查询,并完成全部台湾重要档案(包括重大政治事件档案和1949年以前档案总计230多万页)数字化工作,还可提供全部数字视听档案供民众阅览。

“政府e公务”系统运用整合创新及主动服务方式,提供公务信息、整合通讯及决策支援等三大类服务,每月平均提供60万则以上公务信息。同时,配合“政府”资讯改造,推动以县市当局为核心的整合性公文系统,已有624个当局机关部门实施公文网上签核,共建成48个公文交换统合中心系统,使用机关达8,424个,大幅提升公文电子交换效能,每年公文电子交换总件数约4500万件,全年可节省邮资2.25亿元、人工处理费用5.75亿元,合计8亿元新台币。

在推动资讯服务无障碍方面,共协助85个社区成立上网服务处,辅导设立291位社区“资讯代理人”,协助弱势族群或中高龄民众上网。依据调查,目前岛内个人上网率达72%,家庭连网率82.5%,移动上网人数占70.4%。

目前,台当局正在接续实施第4阶段“优质网络政府计划”,分5年(2012~2016年)执行,将着重于移动化、个人化应用与全程服务,以对内提升运作效率、对外增进为民服务品质,并兼顾社会关怀与公平参与等三方面为核心,期望落实“服务无疆界,全民好生活”的愿景,实现提供跨域优质服务、建构绿能共享环境及促进公平参与机会三大目标。

为此,台当局制定五大推动策略,包括:构建多元服务环境,即发展可携式移动装置上随手可得的电子化“政府”服务,过去以文字和图片进行沟通的方式将改为以影音与即时信息方式进行;主动递送当局资讯,即时将所需求服务送到需求者手中;集中资源有效管理,通过云计算、无线网络、移动设备等,进一步创造公共价值;增进互动信赖连结,强化电子化“政府”法制作业(个人资料保护)及完备技术规范;有效串联社会网络,提供社群服务机制,增进民众参与及沟通效率。具体推动内容包括:“政府”云端应用服务、扩增基础数据库、主动全程服务、移动电子化“政府”、结合社会网络、e化服务宅配到家等“旗舰计划”。

网络基础环境建设

根据台湾资策会的调查,截至2012年12月底,台湾经常上网人口约为1107万人,与前一季持平,相较2011年同期相比则增加10万人。台湾有线宽带上网总用户数约为536万户,连网人口普及率超过83%,其中光纤上网在业者相继推出下载速率为20M、50M等高速宽带上网资费促销方案,已跃居为岛内上网的主流技术,用户数约为273万,占全部有线宽带用户数达50.9%;xDSL用户则持续衰退至160万,比例仅29.8%;而电话线调制解调器的用户数则增加至103万,占总宽带用户约19.2%。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宽带网络接取速度已开始进入升级的质变阶段,用户连线速率大于8M的占比已达62%,预估未来这样的趋势将更为明显,使用FTTx的用户数也将持续大幅增长。

为了有效缩短台湾城乡网络差距,近年来台当局积极着手布建北部以外地区的无线网络,包括在中南部以及东部等地的各级学校与乡镇图书馆内设置无线网络热点,以提供民众更便利的无线上网环境。根据台湾网络资讯中心于2013年4月所做的《2013年台湾宽带网络使用调查报告》显示,台湾地区12岁以上民众,共有58.98%(1225万人)的人曾经使用过无线上网,其中在以台北市比例最高,达70.32%,新北市次之,约占65.01%,台中市、高雄市及台南市则分别为62.71%、57.28%及52.60%;地区别则以北部地区为最高,占65.19%,其余各地区则都在48%以上。

若进一步分析无线上网使用者的性别及年龄,则可发现男性占60.03%略高于女性的57.93%;20岁至24岁的使用者则是目前无线上网用户的主要年龄阶层,比例高达89.40%,其次则为25至34岁的87.03%,以及15至19岁的79.65%,55岁以上的比例最低,仅有18.39%。而在《个人近半年内曾使用过无线上网》的调查里更可发现,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慧终端的普及,加上各地方当局大力推动免费无线WiFi热点,民众对于利用无线进行上网服务的使用比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至2013年4月共计有1143万人曾在半年内使用过无线上网服务。

伴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智慧型移动终端装置的普及,目前岛内大部分消费者都有一台以上的移动装置。根据台湾“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13年第一季台湾移动通信用户数为2948万户,手机号人口普及率为126.36%,较前一季增加3.6万户,相较于2011年第一季则增加了50万户。其中3G手机号数较前一季增加43.6万户,达2311万户,占移动电话门号总数比重提高至78.4%;2G手机号数则降至561万户,较前一季减少39.1万户。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3G手机号数持续增加,但在3G手机号中实际开通数据服务的比例却是逐年降低,自2006年的95.9%,至2013年第一季仅剩下74.3%;而3G数据帐号数量也在2011年第四季达到1773万的高峰后就出现增长停滞,到2013年第一季减少为1718万户。

猜你喜欢
资讯宽带无线
《无线互联科技》征稿词(2021)
资讯Information①
装宽带的人
基于ARM的无线WiFi插排的设计
ADF7021-N在无线寻呼发射系统中的应用
一种新颖的宽带大功率分配器
可否把宽带作为社会福利
什么是宽带?
资讯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