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归来》爆棚的背后:饥渴式累积刚需的强力释放

2016-01-06 01:05关中阿福
电影中国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圣归来大圣动画片

关中阿福

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以年均30%速度增长的情势下,如今,一部商业电影的大陆票房过了3个亿,通常会认为是刚刚达到了及格线。而《大圣归来》票房突破7亿,打破国产动画片票房纪录,并在《捉妖记》和《煎饼侠》的夹缝中继续以近20%的排片向前冲。回望过去的几年,国产佳作也偶有问世,但只有这一次,《大圣归来》将质优成功转化成了口碑,又将口碑成倍放大,转化成了持续增长的票房。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值得我们特别解读一番。

用时间来证明:诚意打磨破唯技术论

《大圣归来》目前创造的多项影史纪录,包括排片率的跨越式激增;票房的连续逆增长;第一部破5亿的国产动画片等等或只是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将由更多的影史纪录因其而改写。可以肯定的是,如此罕见的以小搏大、口碑完胜的案例,促成其票房飙高的原因一定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但影片自身素质的过硬是观众买账的前提与根基。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影厂衰落之后,国产动画电影曾经独树一帜的技术风格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就烟消云散了。此后,技术的落后或者因资金缺乏而导致技不如人似乎就成了一块遮羞布,它成了几乎所有国产动画平庸之作可以理直气壮回应质疑的正当理由。因此,当《大圣归来》初露峥嵘之时,包括业界人士、各类媒体的众多观者都在质疑这样一部在观赏性和画面感上都并不比好莱坞动画大片逊色多少的片子果真系国人所为?这其中的原因,便是“唯技术论”长期以来困扰甚至误导国人的直接体现。

《大圣归来》目前所能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美轮美奂,自然需要相当过硬的技术保障,自不必说。但制片方已经公开澄清“我们用的只不过是好莱坞在十年前就已经在用的设备与技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破除索绕在中国本土创作天空的技术阴霾的话,那么本片导演田晓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直言不讳,应该让我们有所感悟:“国产动画过技术关不难,看你能否死磕!”

这个答案看似意外,细究起来却使此前的诸多疑问迎刃而解。《大圣归来》从立项到出品,花了八年时间,仅仅是制作时间就超过四年,这与迪士尼或梦工厂的一部原创动画长片的制作周期基本相当。试问,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有哪部作品的制作耐得住这个寂寞?萝卜快了不洗泥,这原本是一个近人皆知的道理,但在多年来短平快的低幼动画片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象之下,我们都把这个浅显的道理忽略了。

当然,仅仅是制作周期充裕,并不能直接解决制作不过关的老毛病。但这也并不是技术造成的硬伤。诚如田导所说的那样:“核心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这些人就能决定一部片子的品质。剩下的工作更多的就是死磕的过程,我们要求动画师、灯光师不要考虑别的,把画面做过了为止,不断地往上追加细节,反复地修改、制作。光从技术上来说,国产动画如果能多花时间,多磕,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

如果将这段话变成具体的实例,便是观众在影院大银幕上看到的那赏心悦目的一组组画面----终于,我们的猴头毛发可以展现出条条透风、根根露肉的飘逸感,而不再只是毫无光影变化的摩丝团絮状;终于,我们的画面背景也可以是由近及远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而不再总是一张扁平化的静态相片了;终于,我们的打斗也可以有碎石飞溅的抛物线轨迹了,而不只是转瞬即逝的一道闪电霹雳!凡此种种的细节,之所以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皆因一群有诚意有态度的电影人的苦思冥想与反复推演,待一切了然于胸后,具体的成像交由成熟的动画师来渲染成像则并非难事。

难能可贵的力挺:意见领袖受鼓舞齐发声

近几年,得益于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异常火爆,电影营销行当也是风生水起。特别是手握人脉和媒体资源的“演而优则导”的明星导演们,通常一部电影上映前,会有N多文娱甚至体育界名人站台助阵,但这种碍于情面的的捧场式宣传,早已让受众麻木甚至心生反感。至于有档期竞争关系的两部电影,双方出品人、演员、雇佣水军相互攻击对骂,亦是屡见不鲜。

这一次,《大圣归来》的知名度得以迅速扩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影业界的众多资深从业人员陆续发文,对《大圣归来》大加赞赏,这些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显然不是敷衍恭维。长期以来,受体制与机制影响,国产电影烂片当道,却往往能赚取高票房,而一些良心之作往往因为资金、资源的匮乏,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及支持,不得不黯然退场。两厢对比,便会让很多怀揣电影梦想的有志之士感到困惑与彷徨,也让影评人与市场观察家忧心重重:长此以往,中国本土电影产业必将深陷恶性循环的混沌之中。

《大圣归来》让整个业界倍受鼓舞。在映前全国各地举办的多场试映会和看片会上,都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当正片放映结束之时,众多影评人、影院经理纷纷起立鼓掌。与其说这是对《大圣归来》的肯定,不若说是对久违的国产电影佳作的期盼!对于每一个关心、支持民族电影的影评人进而扩大至文化工作者而言,这种潜意识中的使命感推动着他们将《大圣归来》介绍给更多的电影观众!同样,一众尚在电影一线坚持职业操守的电影人也会因为这样一部难得一见的精品之作而感到振奋!诚如本片的发行统筹、影联传媒负责人讲武生所说:“我们没有多少宣发费用,也雇不起水军,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影片公映前,尽可能多的在全国各地的影院举行试映会和看片会,力争让更多的电影人、动画人以及文化传媒行业的意见领袖能感受这部影片所体现的诚意,我们也相信他们能通过各自的渠道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

果不其然,最终《大圣归来》以自己的现身说法,拆除了横在银幕与观众之间一度是难以跨越的“唯技术论”门槛,通过影片种种细节间流淌的诚意态度感染和打动着第一批观众,而这些先睹为快的意见领袖,很快便把这些最新收获的心得体会转换成最让人怦然心动的广告语,自发组成了本片最好的一支宣传队伍,且效果惊人。

一句话,这样一部建立于“动画电影+名著改编+成人视角”之上的国产电影,接地气儿比用心制作更打动“评委们”的心。细数近期各大媒体关于《大圣归来》所策划出品的专题节目,大多都不再是以往凑热闹的“应景作业”,满满都是肺腑之言与诚挚之语,这背后亦不乏意见领袖的倾力助推。这种以意见领袖为基点的自发式传播,威力之大,效力之强,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电影营销所无法比拟的。在自媒体强势崛起的当下,这种口碑的示范效果作用更甚。

积蓄已久的宣泄:动画观众从感动到呼喊

去年的《绣春刀》,今年的《闯入者》,也曾在业界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但遗憾的是,良好的口碑在影片公映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影迷们的认同,但最终还是没能成为将主流影迷推入电影院的动力。也许,这就是网络时代电影人们不得不面临的残酷现实----一边是在线的高点击率和高评分,一边则是影院的低排片场次和低上座率。也因此,《大圣归来》即使赢得罕有的超高赞誉,但是否能得到影院观众的青睐在其上映前乃至公映初期仍存疑问。

7月10日,《大圣归来》上映首日排片约为10%,作为一部所谓无大卡司的小制作动画片,又面临《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两部国产噱头大片的双重夹击,这样的排片率坦率讲已然不低。显然,这便是口碑效应之功。然而,接下来,连续一周多的强势逆市飘红,将这部单日票房仅1000余万的国产小片直接推上四亿元之上,这种极具戏剧性的变化,直接的推手主力便是被压抑了许久的亿万中国动画爱好者。

世界上,比中国动画观众纠结和郁闷的不多。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铁扇公主》到六十年代的《大闹天宫》,再到八十年代的《黑猫警长》和《葫芦兄弟》,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中国动画观众都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水墨动画”、“民族风”而引以为豪,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精致唯美的国产动画盛宴不复存在。1999年,美影厂推出的《宝莲灯》曾让国产动画迷们一度看到了希望,但最后证明这也不过只是国产动画辉煌的“回光返照”。从此,无论是大银幕还是小荧屏,国产动画成了“各种动物代言说教片”、“山寨剽窃无底线”的代名词。

对于曾经见证和亲历国产动画片巅峰时期的几代国人而言,特别是看着经典国产老动画度过美好童年的七零后、八零后直至九零后,这种由高峰堕至低谷的失落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方面是日美动画片的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国产动画的萎靡不振。特别是在影院动画方面,低幼向的动画电影长期称霸内地电影市场,让人极其失望与迷惘。而就在《大圣归来》上映前夕,一部国产动画新片《汽车人总动员》,又以明目张胆的抄袭再次突破了国人对国产动画片期望值的底线。这一刻,愤怒与绝望几乎要将观众对国产动画曾经保有的美好印象扫除殆尽。

而就在此时,一部《大圣归来》不期而至,更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部久违的不再恶搞的《西游记》影视作品;这是一部久违的不再低幼的动画电影;这是一部久违的既有场面又有情怀的国产电影,着实让人感动。在很多观众尤其是动画爱好者对国产动画片心灰意冷乃至想要抛却时,意外的惊喜就这样悄然而来,来得如此突然。这无异于为已经被压抑已久的刚需找到了释放的出口。无论是朋友圈的“奔走相告”,还是同事好友间的“吐血推荐”,其实反映的都是广大动画爱好者积蓄多年的国产动画饥渴症大爆发的外现。

不可否认,目前对《大圣归来》在审美层面和商业收益的奖赏都已经超出了其本身因为制作精良所应获得的层级与份额。然而,在国人对国产动画的信心正处于谷底之时,“大圣”突然归来,可谓恰逢其时,它点燃了广大影迷特别是动画爱好者的希望之火。很自然的,广大动画迷、影迷便会以更大的热情来回报这部“重拾信心之作”。最终,这支完全自发组织起来的浩浩荡荡的“自来水”军,声势日渐壮大,将同龄人、亲朋好友乃至质疑人群,一古脑的领进了电影院,终于完成了从《大圣归来》到“七天大胜”的一桩影史佳话。

或许,如同腾讯特稿所说的那样。一部《大圣归来》拯救不了国产动画,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国产电影有量无质的困局,但是由诚意之作到口碑助推,再到观众力捧直至票房大捷。在这种各方所乐见的良性循环渐趋成形中,或成为诚意电影人与影院观众积极互动的转折点。

3D创作手记:电影镜头和电影视听技术的开创性运用

文戏我们用了实拍电影中常用的“跟拍”方式;武戏则选择实拍摄影中的“手持摄像机”方式。

这样做是为了追求更生动、微妙的画面效果,真实的摄影机会弥补动画的不足:因为东方人的表情、动作、心里活动都比较微妙,动作幅度很小,表演上不应该像西方人那么夸张,如果镜头再不动的话,第一那些微妙的东西很难传达;第二画面会很呆板。

我们不但用了实拍的摄影机,还刻意模拟真实摄影师由呼吸造成的微微的“不稳定感”,使它更接近写实镜头,但又不能瞎晃的,需要去模拟正常人呼吸的节奏,这样你就会感觉到有一个呼吸着的旁观者在看着,有温度。另外,运动摄影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镜头会告诉你看什么,比如说我拍你的时候,你可能回头,或者你稍微低头一下,我镜头会跟你,我不会傻站在那,就看你的表演,小孩从那跑过来,我的镜头是跟着他的,然后甩镜头,这个在传统实拍电影中很常见,就是他在原地做动作,哪怕只是地下捡个桃,可能镜头也稍微下来跟一下。大家都有看电影的经验嘛,会觉得这才是令人信服的,反而你定在这儿,观众会出戏,你会想这个镜头怎么拍出来的?

这种技术实际上在好莱坞用得也比较少,除了个别大片在用,比如《摩登原始人》。

因为非常麻烦,非常贵,对动画片制作来讲是很浪费的,通常做动画只需要在正常的定格背景上完成固定镜头,一旦镜头晃动,动画的调节量和镜头渲染量都会成倍增加。这也导致我们的流程跟人家是反过来的:一般的流程是定镜头都定好了,就表演就完了,我们是后做镜头,雷奥完了,找真正的演员实拍,再调节动画摄影机,模拟真实摄影机运动;再模拟真实演员表演重新去K动画,让动画演员再演一遍,然后还要根据表演、机位、走位……去重新调节灯光做光线跟踪,甚至是多机位的素材渲染,再重新剪辑。

而且为了实现最从容、充分的场面调度,全部宏大场景的场景都要精细搭建,这样才能给人物最真实、最大的生存空间和表演场地,同时每一场戏都要像实拍一样,有完善、精确的站位、走位图,要考虑所以人物关系,运动关系,所有细节的合理性。

这种死磕是以往的国内动画片不太敢做的,尤其在商业项目上,受经验、创作目的、时间和费用、技术等诸多限制,传统的3D动画片导演不太会考虑镜头的运动,基本是靠情节来简单地推动剧情。

还有构图、镜头的虚实关系、焦距我们也很少一个镜头到底的,中远近的焦距都不一样的,跟实拍是一样的,很多国产动画说实话是很不注重这些的,你经常感觉到把人拍的很狰狞,虽然动画人物没有真人看着那么明显,但是时间长了你会觉得这些人老变,一会变胖了一会变瘦了……就是这个问题。但完全按实拍来控制人物比例也不行,因为动画人物的头通常都比较大,很多镜头不能完全参照实拍来运动,比如人物特写:卡头来拍,你这头基本就把屏幕都占满了,可能就会想退一点,但是因为动画人物的眼睛还跟正常人不一样,他眼睛很大,你可能就更得退,你要拍真人的话,你为了拍眼神的特写,你离的很近,但是对动画的话,你太近就堵了,这些也都要逐步去积累经验,调节和摸索。

还有一个可以分享的收获是渲染,有一个叫“阿诺德(arnold)”的软件,现在国内很多比较一线的动画公司都在用这个软件,它给我们解决很大的问题,以往我觉得灯光是特别磨人的一个工作,但是现在不太一样了,阿诺德它有一个很好的标准化,你只要把前期的气氛图做好了,然后灯光主管把所有场景的最关键的镜头灯光打好,那后边基本上就是批量生产,这是整个片子从流程上来说最大的一个技术突破,未来也是给我们很大的一个信心。

为了尽量追求真实感和讲好东方故事,确实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因为一切都是虚拟,同时又都是很微妙的、需要依靠创意、想象和反复摸索、实验。

除了运用实拍电影镜头追求真实以外,我们也在尝试“失真”,因为东方的美往往是夸张的、抽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抽象”可能更接近我们想象中真实的古代东方世界,比如营造“长安城”,需要有层层叠叠的房子,那个是做假的,因为从透视来讲,不可能看到那么多房子,我们在3维世界里造了假,就是为了追求那种古镇的美感,有点类似国画的透视。比如说房子透视是仰角,但同时你能感觉到这个路是下坡的,你还能看到远处俯视的那个街景,这完全是两个透视关系……在正常世界里肯定是不存在的,但更接近想象,或者记忆。

“东方动画表演体系”探索

在创作中我们还有一个突破性的尝试,就是先找真实的演员去表演,它不同于“动作捕捉”,东方动画人物很难直接套用“动作捕捉”,尤其是打戏,神幻故事中的很多武打动作实际上是真人实现不了的,更加飞扬,有时候甚至会脱离真实的动力限制,真人最多只能示范。

但“实拍参考”非常有意义,武戏我们找了很多参考,从经典作品和经典人物身上偷师不少,而所有文戏都拿实拍参考了一遍,大家可能看多了国外的皮克斯、梦工厂的动画,那帮老外在做动画之前自己表演,但是东方人的性格不一样,你很难要求动画师全都那么张扬,更重要的是,东方式的表演不应该是那么张扬的。实际上目前有很多国内动画人有海外加工经验,从技术讲能做高端动画的人并不少,但大家玩表演的都是《功夫熊猫》的那种感觉,像“香蕉人”:一做吃惊状就是弹,属于非常模式化的表演,我们要的吃惊是中国人的吃惊,中国人到底该怎么吃惊我们的动画师已经不会了,这个片子高峰的时候参与的有两百多人,但是真正能做到令我们满意的动画的不超过四个,我们要培养一些技术上成熟,而且知道东方人,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是什么样的本土动画师是未来特别任重道远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找真正有表演经验,放得开的演员把戏演一遍,然后动画师后期再参考表演,经过自己的理解再加工,其实这个也是一个提高效率的方法。

还有一个难点——这个片子的主角是小孩,但我们找不到合适的儿童演员,只有找成人去演、去揣摩,包括最后配音都是先用大人配了一遍,然后小孩再压着他这个感觉在走,整个过程相当麻烦,但也有非常多惊喜,比如悟空和江流儿“碎碎念对话”那段:原剧本中很简单,就是小孩说“大圣,二郎神真的有三只眼吗?”然后大圣就怒了,画分镜头也是这样画的,后来我们在表演阶段觉得远远不够,大家就想着说,多给他一些提问,后来我想起我小时一直不知道哪吒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就替我自己问了这个问题,真正表演之后,那两个演员完全是即兴的,像什么“托塔天王有塔吗?塔里有人么?”……都是即兴的,这是表演的魅力,是单纯的动画案头创作无法完成的。

在动画人物的声音创作上,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性的追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还原人物性格和他的“人味儿”。

我们片子其实对白算少的,当时录音的时候很多录音师都说这个片子好录,台词少,但是真正开始录的时候发现没有一个好录的,首先是孩子不好录,配唐僧的那个小演员他妈妈特别认真,头一天晚上让他把剧本全都给背下来,结果第二天坏了:我们其实最想要的是真实的小孩儿讲话的感觉,不流利,没有表演性质, 后来就跟他讲一些道理,那个小孩真的有非常灵气,他能明白你要的感觉,而且我们有意地保留了一些以往专业录音演员认为是“瑕疵”的东西,比如含混的声音、吞口水、呼吸气声……那些更温暖,更有人味儿的声音。

悟空录了三天,因为悟空我们想要他的野性,声音全是声嘶力竭的,演员每天喊,嗓子天天劈,然后八戒也是不说人话,阴阳怪气的,还透着憨厚和小聪明。

猜你喜欢
大圣归来大圣动画片
9.99万元起售,捷途大圣正式上市
大圣归位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推荐一部动画片
魔性的大圣,人性的皮猴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依托大众文化对传统的现实构建
国产动漫《大圣归来》色彩分析
从《大圣归来》看国产动画电影的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