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测”促学

2016-01-06 22:27孙立平
江西教育C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数学

孙立平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检测,是教学过程中实施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上有效的检测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反馈近阶段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些教学方法并不能全面掌握学情,而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堂检测后,教师便可以直观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班级学生学习能力达到了何种程度,哪些学生达到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学生以帮助。

教师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是将重点放在教材、教法上,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往往预设滞后和预估不足。有时认为学生学起来很轻松的知识,而课堂上却不能很好进行下去;有时觉得在教学过程中用起来应该很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却不能主动接受。因此,只有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效的当堂检测之后,教师才能发现预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让我们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上,表面上激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都不能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上对新课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那么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就更加不得而知了。因为,教师要想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掌握情况,就必须通过有效的课堂检测,反馈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一、课堂检测设计的原则

1.检测内容应与教材相结合

教材练习设计的质量比较高,通过教材中的练习,针对我们所学新授内容,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能够依据学生的认知角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从中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让学生通过有效练习,形成必要的数学技能和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教材的练习设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练习设计层面不够广,层次也有待调整,练习的“量”也稍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在练习设计时,钻研教材,把握住每一道习题的意图。既尊重原有教材,又不能生搬硬套,更要择优而用,不断补充,两者相结合,设计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符合学生特点的检测题目。

2.检测内容要以现实问题为基础

检测设计的内容,应贴近现实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语言应朴素而富有情趣,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检测中,提问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应做到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可以适当采用反问的形式。提问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及性,让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也有机会展示,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3.检测内容要能引导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计检测内容时,应该推动思维多层面地持续发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拓展和提升。根据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繁简程度,把包含在知识中的隐蔽知识点和规律,层层分解,做到有梯度展开,深入清晰地剖析出知识整体的本质和内在应有的联系,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检测的内容要求

1.设计有效的分层检测内容,反馈数学课堂教学效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堂反馈、矫正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目标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对检测作业的反馈、矫正,或简单地以“做对的同学请举手”等这一简单的形式进行反馈矫正,远远没有达到检测作业的效果。检测作业,不但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了解对与错,重要的是应该从学生的检测中明确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情况的反馈信息,矫正错误,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2.设计有效的阶段检测内容。反馈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通过随堂检测、每周检测、月检测以及期中、期末检测,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通过重学习、多研究、勤实践,注重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提高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设计有效检测个体差异,反馈教学主体有效性

在小学学习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是认知水平发展趋势。由于受遗传、环境及已有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不同学生思维发展的差异性。教师不可能让所有学生的思维完全按预定的轨迹运行。因此,教师在设计检测内容时,应当实施因材施教、因材施测,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收获。

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检测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与使用,整个过程应凸显我们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的智慧。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检测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数学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主要内容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