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马会”的深刻意涵

2016-01-07 08:32王建民冷波
世界知识 2015年23期
关键词:习马会面马英九

王建民+冷波

2015年11月7日下午3时,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

11月7日下午3时,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会面。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间超过一分钟。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对于这次会面,媒体进行了“轰炸式”的报道,各种解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是的,对于此次会面在两岸关系史上所具有的意义,怎样评价都不为过。但在解读这样一场重大事件时,有几个基本问题无法绕过:“习马会”为什么能够在当前两岸关系面临逆转可能的时间节点举行?两岸是如何化解分歧达成共识的?会面的地点为什么选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的着眼点是出于选举考虑、确立两岸领导人历史定位还是其他重要因素?对台湾进一步参与国际社会有何种影响?

正是这些基本问题构成了这次采访的框架。相信两位学者的回答能为我们理解和认识这些问题提供一个视角。 ——编者手记

会面地点为什么定在新加坡

记者:11月7日在新加坡举行的“习马会”举世瞩目,这是两岸领导人66年以来的第一次见面。自马英九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发展进入和平发展阶段,关于举行两岸领导人直接会面的呼声就没有中断,可是一直未能实现。就在马英九任期行将结束、台湾岛内不排除新一轮政权轮替可能的情况下,爆出了“习马会”将在新加坡举行的消息。“习马会”为什么选在这一时间点举行?在会面地点的选择上两岸双方又是怎么考虑的?

王建民:其实过去60多年来,两岸一直都在讨论进行领导人会面,但由于双方政治互信不足,一直没能达成共识。马英九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在去年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实现会面,在马英九看来,这是最好的时机。然而在大陆看来,两岸领导人的会面不适合在国际场合,因此,在去年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行“习马会”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马英九对此其实非常遗憾。但是,对于实现两岸领导人会面的目标,两岸并没有放弃。经过两岸双方多次的沟通、妥协与让步,最后达成共识,选择在一个合适的地点进行会面。但是在什么地方最为合适呢?按照道理来说,最理想的地点当然是在大陆的某个城市,但是,由于两岸之间还缺乏足够的政治互信,且两岸议题在岛内较为敏感,马英九要走出这一步还是非常困难的,最后权衡利弊选择了新加坡。虽然新加坡是第三地,但它不属于国际场合。因为在新加坡两岸领导人是直接会面,新加坡并不参与,它只是提供场地,也没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领导人和重要人物参与,只是单纯的两岸领导人之间的会面。此外,选择在新加坡会面还有另一层深意。22年前对之后两岸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汪辜会谈”是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的基础是两岸之间达成了“九二共识”。两岸关系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汪辜会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习马会”选择在新加坡举行,其深刻的政治意涵在于对“九二共识”的传承及发扬光大,或者说是进一步巩固“九二共识”。

至于你所提到的为何“习马会”在马英九的任期仅仅剩下半年的时间举行?应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必然中的偶然。两岸领导人会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当时机成熟、两岸达成妥协的时刻,马英九的任期仅剩下了半年的时间,这也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明年民进党上台,虽然不能排除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可能,但这种概率的确很低。马英九当然也有自己的考虑,必须做出政治决断的时刻到了,如果再不做出政治决断,这个机会有可能再一次错过。大陆领导人当然也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习马会”最终在这一时刻得以实现。

冷波: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领导人进行会面的议题就被提及,但是两岸领导人会面是要有前提的。即双方要承认“一个中国”。在李扁时期不存在这样的前提,因为他们的政治立场与我们有根本的分歧,他们不承认“一个中国”。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来,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就使得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具备了前提和基础。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双方的分歧还是比较大的,诸如会面的时间、地点、称谓等等,之前两岸双方都有自己的坚持和顾虑,一直都未能达成共识。这次之所以能够达成共识,也是大陆以一种更加自信、更加弹性、更加包容的思维来处理了这些敏感问题,比如像地点和身份的问题。很多问题的解决其实是在一念之间。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两岸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就实现了这样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习马会”。明年台湾要举行“大选”,现在来看选情对国民党很不利,如果此时不会面,明年一旦民进党上台执政,要再实现两岸领导人会面就遥遥无期了。所以在我看来,两岸领导人之间的会面虽然来得晚了些,但它是一场“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会面。

“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定位有怎样的意涵

记者:对于两岸领导人会面的界定以及身份的定位,两岸是如何达成的?又有怎样深刻的意涵?

王建民: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实现是两岸双方妥协和让步的结果,是一个政治博弈的过程。“两岸领导人”这个称谓,以及双方互称“先生”,是两岸政治智慧的结晶。在法理上虽然两岸同属“一中”,但是实际上台湾又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两岸领导人会面,不能违背“一个中国”的框架,不能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怎样进行身份定位,这的确考验着双方的智慧。“两岸领导人”这一名称,我认为是具有创造性的,是两岸关系中的一种创新,它的政治价值远远超乎我们一般人的想象,具有深刻的政治学意义,也是我们对两岸政治现实的一种认可。使用这一称谓,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马英九一直所坚持的两岸关系发展必须“对等”、“尊严”的要求。我们虽然在技术上做出妥协,但是并没有放弃“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是在“一个中国”、“九二共识”框架之下举行的。此外,它的政治学含义还包括两岸“主权”与“治权”相互关系的问题。尽管学界对岛内的治权是有争议的,但是对于两岸主权不可分割、“两岸同属一中”没有分歧。两岸领导人身份的定位,对未来国家的统一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继续努力的。就这一表述来说,确实是一种进步,解决了两岸长期存在的摩擦,如果没有这一步,“习马会”不可能得以实现,正是由于这一步创新,在“一个中国”框架下的妥协与让步,“习马会”才得以实现,它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一个国家统一的模式预留了弹性空间。

还需指出的是,这次“习马会”之所以称之为两岸领导人“会面”,没有称之为“会晤”或是“会谈”,也有深刻的含义。“会谈”必须要确定一个谈的内容,或是要签署协议,或是要达成共识;“会面”不是以谈为主,而是以见面为第一优先,以表达各自的立场为第一优先;“会晤”是象征性的,而两岸领导人是以见面这种历史性的突破为主,双方之间没有签署协议或发表声明,只是表达各自的立场,这一立场又有一致性,都是在“九二共识”的框架之下的。因此,不难看出,对于“习马会”的界定是非常严格和准确的,用词也是非常考究的。领导人的身份与会面的性质确定后,双方领导人见面后互相又该怎样称呼呢?当时还有一种考虑就是双方互称“博士”(孙中山就曾被称为“博士”),但反复权衡之下,大家认为互称“先生”最为妥当,因为在中华文化中,“先生”是一种尊敬、中性的称谓,容易被接受和认同,不存在任何政治问题,这也是中华文化的智慧在“习马会”中的体现和反映。

冷波:我想,如果不是马英九的话,要实现两岸领导人会面是非常困难的。2008年以来两岸取得的各项成果,是两岸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这与马英九个人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这次会面是对马英九执政七年来两岸路线的肯定,没有这七年来两岸政治互信的累积,这场会面是难以实现的。两岸领导人会面与两岸关系最核心的问题,即两岸政治定位与台湾当局地位问题密切相关,牵一发动全身,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定位都有直接的影响。“习马会”这种弹性处理分歧的方式,对于未来两岸核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示。目前,在“台独”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前提下,大陆的实力也在进一步增强,两岸之间实力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我们应该更加自信、更具弹性地去处理一些两岸之间的分歧。大陆也多次谈到,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可以就统一之前台湾当局的地位问题做一个合情合理的安排。这次会面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这样的意涵,双方可以更多地从这场会面中总结经验。这对未来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993年4月27~29日,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图为汪道涵(前左)和辜振甫在达成的四项协议上签字。

是出于选举考虑还是其他重要因素

记者:“习马会”对目前正在举行的台湾选举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冷波:很多人都从选举的视角来看待这场“习马会”。必须强调的是,推动“习马会”的出发点不是选举,而是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但不能否认,“习马会”在客观上会对台湾选举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习马会”,国民党内是一致力挺,台湾民众多数也对这次“习马会”抱以支持的态度。会面展现了国民党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凸显了民进党在处理两岸关系上的短板。“习马会”的举行,对于拉抬国民党当前的选情具有正面的意义,使得蓝绿的选民各自归队,提升了蓝营的气势。但是,现在整个大环境对国民党选情还是非常不利,应该说,去年“九合一”选举显示的“不满马英九、反对国民党”的“政治台风”并没有过去。

王建民: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习马会”举行的着力点和着眼点是考虑选举呢、领导人的政治定位呢,还是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习马会”这么重大的一个政治举动显然不是以选举作为重点,也不是考虑习近平或马英九的政治定位,而是考虑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这是“习马会”最大的着力点和着眼点。因为这次“习马会”举行的时间是在台湾“大选”前夕的敏感时刻,所以很多人自然把它与选举联系起来。它对选举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不可否认的。目前,国民党选情艰困,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的选情形势大好,有媒体称之为“躺着选”,蔡英文主打“治理牌”、“经济牌”、“民生牌”,将两岸议题边缘化,但是“习马会”的举行客观上改变了岛内选举的主轴,让两岸议题重新回到岛内选举的主题。

不可否认,“习马会”的举行,让蓝营士气大振,对民进党的选情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习马会”是否能改变选举结果则需更加理性的分析。目前,影响选举的因素有很多,两岸关系议题只是其中之一。目前岛内的整体环境是有利于民进党的,国民党要实现翻盘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习马会”的举行并不一定能改变选举的结果。这次“习马会”的举行,对工商界和中间选民的影响会更大一些。“习马会”的举行让岛内工商界人士对两岸经贸合作的信心大增,因此工商界的选票有可能更多地倾向支持国民党。部分中间选民由于对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不太放心,“习马会”的举行也会使得部分中间选民的选票回流到蓝营。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岛内“绿大蓝小”的选举结构。

冷波:有一点需要指出。2016年的台湾选举和2012年不同,2012年两岸议题是一边倒地对国民党有利,这也成为马英九赢得选举的重要原因。但从去年的“太阳花学运”爆发以来,岛内“疑中”和“拒统”的氛围很浓厚,这使得两岸议题对国民党选情的影响是多面向的,不是单纯地对国民党有利,因此,我们在评估“习马会”、两岸议题对选举的影响时应该看到这一点。

记者:如何看待这次“习马会”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王建民:第一,“习马会”是两岸关系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习马会”是两岸领导人66年以来的第一次会面,也是国共领导人70年以来(1945年国共分裂后)的第一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事件。66年以来,两岸关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是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成为两岸关系的一个分界点,此后才有了两会的协商与会谈。但是,两会的政治协商与会谈是准官方的、不完善的沟通机制,其政治意义不能与“习马会”同日而语。

第二,“习马会”是两岸领导人的直接会面,对于巩固“九二共识”有很大的帮助,确定了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基本框架,即“九二共识”的框架。正如马英九所指出的,“习马会”的举行是要让未来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成为常态化,是要在两岸关系上树立一个标杆,未来两岸关系要朝这个方向去走。

第三,“习马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两岸关系面临逆转的可能,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岛内对两岸关系的担忧情绪在上升,两岸关系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习马会”的举行对于稳定两岸的军心、民心,增强岛内民众对两岸关系的信心有非常正面的意义。还需强调的是,这次会面是对马英九政治定位的一个重要肯定。两岸关系发展30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突破都是在马英九任内实现的。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要实现的两岸“三通”是在马英九执政后才全面得以实现,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也是在马英九任内实现的,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两岸签署的23项协议、国台办与陆委会互动的机制都是在马英九任内实现的,当然还包括今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习马会”。“习马会”的举行,是对马英九对两岸关系发展贡献的肯定,也确定了马英九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地位。虽然民进党不停地还在攻击马英九,但是历史将还马英九一个公道。

冷波:明年岛内有可能会出现执政党轮替,在这种情况下,“习马会”的意义应该怎样评估?首先,“习马会”有超脱执政党轮替的意义。通过两岸领导人的会面,“九二共识”得到进一步的确认,这对后来者会产生一定的约束。“习马会”的举行也是对两岸和平发展道路的确认。第二,“习马会”将两岸交流沟通的层级提高到了最高层级,即两岸领导人直接会面。第三,这次会面是两岸的一次政治互动。之前很多人认为两岸政治互动比较敏感,但从“习马会”的成功举行来看,难度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大。而且这次会面让两岸的很多政治问题变得不那么敏感,也就是“脱敏”,以后两岸的政治互动也不会有那么多顾忌了。第四,巩固了大陆与马英九执政下的台湾当局的政治互信。对于双方接下来的政治互动,我所指的是明年“5.20”之前两岸之间的政治互动,基础会更加牢固,为一些具体问题的进展,比如台湾参与“亚投行”、陆客在台中转等问题提供了空间。

美国是否支持

记者:美国因素一向对两岸关系有重要的影响。对于这次“习马会”,美国的态度又是如何?

王建民:“习马会”在国际社会赢得了普遍的支持与肯定。台海问题是国际社会关注的几大热点之一,这次两岸领导人会面对于解决台海问题树立了新框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应该说,这次“习马会”非常成功,无论是对于两岸领导人身份的定位,还是“平等”、“尊严”的互动方式,都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这对于稳定台海局势以及亚太地区的区域安全有很大帮助。美国官方和学者都对这次会面表达出高度的肯定和支持,公开强调它符合美国的利益。

为什么说它也符合美国的利益呢? “习马会”是一个重大事件,就像每一次两岸之间发生的重大事件,马英九都会在事先通告美国,得到美国的认可。而且,“习马会”本身不是谈国家统一或重大的军事问题,而是谈两岸间的和平发展和两岸间的互动问题,与亚太区域的和平稳定密切相关。美国本身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更多的精力应对台海问题,台海地区的稳定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刚才也提到,“习马会”是谈两岸和平发展、稳定台海局势以及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方向的问题,如果说这次会面不是谈这些问题或者不仅仅谈这些问题,而是谈两岸互信、两岸签订和平协定问题或是两岸统一的问题,美国的态度就不完全是欢迎的了。美国基本上是认同马英九“不统”、“不独”、“不武”政策,因为这也最符合美国的利益,两岸统一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冷波:对于举行“习马会”,美国一直持肯定的态度。由于害怕台湾把美国拉下水,美国不希望台海地区产生新的麻烦。所以陈水扁在执政时搞“台独”挑衅,小布什就用最粗鲁的话骂他,并称他是“麻烦制造者”。但是,美国又不希望两岸走得过近或过快,如果两岸要进行政治对话,美国就会紧张了。美国一向重申,乐见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但是必须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换言之,美国是要对台海局势进行管控。美国担心如果两岸走得过近或过快,美国操控台湾的空间就会被压缩。因为这次“习马会”谈的是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美国才会持肯定的态度。

王建民:在现实中,美国对台湾有很强的控制力,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台湾会听命于美国。对于马英九上台以来实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美国总体上是支持的,马英九 “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说给美国人听的,但是对于马英九参选时提出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签署和平协定,马英九当选后却不再提及。从各方得到的消息表明,美国对马英九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但是,近年来在美国又出现了各种声音,批评马英九“远美近中”或“脱美近中”。所以,从此看出,台海局势的发展只有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才会支持;一旦美国认为不符合其利益,就会公开地或者在背后采取一些动作进行“敲打”,所以我们对美国在两岸关系上的态度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是否意味着台湾能进一步参与国际社会

记者:“习马会”开启了两岸领导人在“九二共识”的前提下直接对话的先河,这是否会提升台湾的国际地位,以及有利其进一步拓展国际空间、参与国际事务?“习马会”对于两岸领导人的政治定位,是否会对国际上“一个中国”的原则带来冲击?

王建民:“习马会”的举行,抬高了台湾的国际声望,扩大了台湾的国际能见度。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是台湾最为关注的问题。“习马会”后台湾能否争取更大的国际空间、进一步提高国际能见度、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更加频繁,这个问题两岸还没有触及。大陆一直坚持台湾参与国际社会的活动必须要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之下。目前,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每次都是特殊的安排,比如奥运模式,世界卫生组织大会模式或APEC模式,台湾都有特定的称谓,并没有惯例,所以目前并没有形成台湾参与国际社会的整套方案。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社会问题,在这次“习马会”闭门会上也有谈及,大陆强调必须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通过两岸的协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另外,台湾是否能进一步扩大国际参与空间,也取决于台湾当局的态度。如果台湾当局都能公开承认“一个中国”、“九二共识”,台湾扩大国际参与空间的要求就好办了。目前岛内的一些“台独”势力对于“一个中国”的认知还是不够的,两岸的政治互信还不足,没有达到解决台湾普遍参与国际社会的水平。特别是民进党在执政时期,一直试图在国际社会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造成两岸关系紧张,这在过去有深刻教训。所以台湾参与国际空间问题,依然是“习马会”之后两岸必须长期面对、妥善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处理是否得当,也涉及今后两岸领导人能不能进行常态化会面、能不能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如果能够照着这个方向前进,那么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社会、共同进行合作是有可能的;如果两岸领导人不能延续这一路线,那么台湾参与国际空间可能就有很大的麻烦。

冷波:必须强调的是,这次会面的前提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对于“习马会”后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也必须要符合“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些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台湾是不可能加入的。两岸必须通过沟通与协商,对台湾国际参与的问题达成共识。但是在两岸没有正式开启政治对话协商之前,没有就台湾的政治地位以及台湾的国际参与达成协议的时候,两岸在台湾国际参与的问题上仍然会继续存在摩擦,这是不可避免的,需要两岸双方管控这种摩擦。只有两岸双方达成政治互信,才会减少摩擦,也能更好地去面对摩擦。

2015年4月15日,海南省海口市开放当地居民赴台湾旅游自由行,海口市成为第五批赴台湾个人旅游城市。

是否会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

记者:有评论认为,“习马会”之后,如果民进党领导人蔡英文在2016年上台执政,拒绝对“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表态,大陆将会主动改变两岸关系的现状,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王建民: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在这次“习马会”中,习近平和马英九都强调了一个论点,两岸携手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复兴。马英九在开场致辞中说道,“握着两岸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握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这一表述令人振奋,体现了马英九的中华民族情怀以及对中华民族统一富强抱有的希望。习近平在讲话的第四点上,同样谈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认为,这是此次“习马会”最具有价值的地方。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数百年来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最核心的主张。那么振兴中华是什么意思呢?它隐含了实现国家的统一、民主和富强的理想和信念。一个没有统一的国家、一个分裂的国家不可能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那么民主又是什么呢?民主指的是两岸制度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所有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之一。但两岸的民主制度又不一样,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而台湾实行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未来两岸要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这是两岸要考虑的问题。

至于你刚才提到的问题,民进党能不能承认“九二共识”、“一个中国”,两岸领导人还能不能会面,这个问题非常有挑战性,这与民进党所采取的政策有直接关系。如果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明年上台执政,能够认清大势,认清历史,对“九二共识”有一个正面的回应,两岸关系就有突破的可能性。反之,如果蔡英文还是不能认清历史,认清大势,还是继续其“台独”路线,两岸关系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如果再走陈水扁的激进路线,搞法理“台独”,那么国家统一也就快了。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民进党越搞“台独”,国家统一就越快。民进党搞法理“台独”,实际上是为大陆以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海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民进党要是明智的话,就必须正视和承认“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蔡英文在竞选时也明确表示,当选后要维持两岸关系现状,强调要遵行“中华民国的宪政体制”,而“中华民国宪政体制”的法理基础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按此逻辑,蔡英文要承认“九二共识”、“一个中国”难吗?关键还在于她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政治智慧,能否作出明智的判断。

冷波:如果蔡英文明年上台,她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第一种选择是蔡英文认清现实,寻求与大陆之间的共识,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之间就能建立基本的互信,两岸关系也就会继续向前发展。第二种选择是蔡英文拒不改变自己的立场,继续之前的做法,这将导致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丧失,两岸关系就会出现波折和停滞。第三种情况是蔡英文在深绿的压力之下,做出一些“台独”的挑衅,照此发展,两岸关系必定会走到“地动山摇”的境地。

猜你喜欢
习马会面马英九
俄古领导人会面
17天内,俄土总统再次会面
卖水果
不够用
80秒握手背后 惊心动魄30小时——媒体见证者“习马会”背后的故事
浣溪沙·习马会
浅析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的报道特色——以“习马会”报道为例
会面议程
鹧鸪天·习马会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