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外交的几个亮点

2016-01-07 08:36周鑫宇
世界知识 2015年23期
关键词:大国外交习近平

周鑫宇

如果说新一届领导人前两年中国外交分别重在“谋势”和“布局”,那么2015年就是全方位“起势”之年。或如把新一届领导人率领的中国外交喻为一篇古文,可以说,这篇文章的“起承转合”已进入了“承”的阶段,宏大的蓝图正在最紧要的部分浓墨重彩地铺开,可以观察到一些意味深长、启示未来的变化。

第一个亮点是在大国、周边两个“主战场”实施正面突破。2013年习近平上任之初的几次出访别具匠心,实施了“外圈撬动内圈”的战略,即遍访中亚、俄罗斯、非洲、拉美,却似乎有意“冷却”焦灼的周边局势和中美关系,产生了特殊的效果。然而,大国和周边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两大首要问题。到了2015年,中国外交开始全面地向这两个主战场发动正面攻坚战。其中,习近平9月访美、10月访英,都是以单访一国、正式国事访问的高姿态,实现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再加上5月访问俄罗斯和11月接待法国总统奥朗德回访,习近平在一年内对联合国安理会其他四大常任理事国实现了首脑会晤的“全覆盖”。再加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印度总理莫迪等访华,中国在大国外交方向上用力的姿态非常坚决,相信接下来还将继续加强。

而周边外交则在今年更早的时候悄然发力。4月间,习近平年内首次出访选择了巴基斯坦,提出了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1月习近平访问越南和新加坡,在访越期间特别突出了两党和两国的双轨关系,访新期间提出中新“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这些新概念、新思路频频出现,体现出中国外交在周边复杂局势中灵活求变,向深水进发。以这一眼光来看,上述国家的选择更是耐人寻味。巴基斯坦可以说是代表中国“亲诚惠容”周边政策的范本,是中国构建周边新秩序的关键节点,也是突破当前僵局的希望所在。上述动态暗示着中国可能要开始啃地区安全合作这块“硬骨头”了,未来还将有更坚决的动作。

第二个亮点是多边外交创造历史。近三年来,多边外交是中国阐释新的外交理念、提升国际领导力、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阵地,几次金砖国家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博鳌论坛、亚信会议、中拉、中欧、中阿多边机制等等,都有中国领导人的身影和声音。相比较之下,2015年中国在多边外交上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习近平访问联合国总部,密集出席多个峰会,在发展援助、环境、妇女等问题上,在全世界最高讲台提出中国的观点,把这几年的多边外交发展引向了高峰;二是亚投行的成立,亚投行是首次在中国的推动下建立的一个横跨欧亚非、融合东西方的全球性国际经济新机制,代表中国多边创制能力和国际领导力的巨大提升。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会重点巩固、落实今年建立的多边机制,并可能在亚太经济合作、南海地区安全合作等方面继续出现新的突破。

第三个亮点是外交理念趋于成熟。近年来中国外交更加奋发有为,其本质的表现不是一些外国媒体所说的“咄咄逼人”,而关键体现在有思路、有理念、有逻辑。换句话说,中国外交的新发展,不是一个长了力气的壮汉打起乱拳,而是建立在思想创新和理论自觉基础上的。正是新型大国关系、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义利观等一系列理论创新,串联起一连串外交政策的创新。相比之下,“命运共同体”是2015年中国外交特别突出的一个理念。“命运共同体”是对“利益共同体”的超越。也就是说,中国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将不只是依靠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还要延伸到涉及安危存亡的安全问题,以及因为命运相连而产生的相互认同和情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加大力度参与国际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在9.3阅兵式上,习近平宣布裁军30万,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的安全观念和形象;在联合国宣布免除了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通过人文交流等加强各国人民的认同和情感。这体现了中国外交开始具备放眼长远、深耕细作的自信和沉稳。

这是大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时代。放到“十三五规划”实现首个“一百年”的中期来看,更加凸显2015年中国外交承上启下的意义。未来几年,从全球格局来看,中国外交将扬帆出海,但也许还要经历深沟险壑,挑战惊涛骇浪。中国还将长期在国际舆论上处于被动,要学会适应出力不讨好、动辄得咎、大国关系波动反复的困难局面。此外,中国外交触角将向全世界延伸,相比于有过长期殖民史的西方国家,中国对世界很多地区其实不够了解,手段和能力有限,“一带一路”战略也要做好长期面临困难的准备。

猜你喜欢
大国外交习近平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