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翻译

2016-01-07 20:19徐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2期

徐英

摘要:古典诗歌中有些可以译,有些不可以译,不能一概而论。作者试图从诗歌意境的角度,包括诗歌的多层次、诗歌的模糊美以及诗歌中典故与比喻等方面来阐明:诗人以隐晦的笔触表现一种微妙复杂感情的古典诗歌,要通过翻译恰当地再现其意境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诗歌意境;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2-0065-03

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凝练,想象丰富,节奏铿锵,音韵和谐。

我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拥有众多的耕耘者和评论家,他们提出了许多真知烁见。究竟古典诗歌能不能翻译,大体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诗意是在翻译中失去的部分”,或者如但丁所说“诗的光芒会在翻译中消失”,意思就是诗歌的不可译性;另一种认为“诗歌是翻译中得到的部分”,指明了诗歌的可译性。因此,有关诗歌翻译的讨论是围绕其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展开的。换句话说,诗歌是否可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古典诗歌中有些可以译,有些不可以译,不能一概而论。国内外评译家对不能译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在理论上做了深刻的探讨,并指出翻译的局限性通常体现在语言因素与文化因素等方面。

本文试图从诗歌本身的意境来探讨诗歌翻译中那种挥之不去的遗憾。

一、诗歌中的多层次共鸣

我国古典诗歌,用词精练,往往寥寥数语,包含着很大的容量,涵盖着复杂的感情,使审美客体在审美主体的心灵中产生多层次的共呜。诗人以少量的语言,把各种不同的外界事物融合为和谐的整体,给读者以更多的回味与美的感受,却给诗歌的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们来看看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描绘了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那奔放的思想感情既流露出作者厌战的情绪,也表现了一种毫纵的意兴。

诗中“欲饮琵琶马上催”,包容量很大,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与联想,千古名句,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尽管评论家在尽量求得共识,但是在客观上存在着大致三种解读:(1)催人出征;(2)助兴催饮;(3)将士们骑在马上饮奏琵琶。

针对第一种意义处理的译文有(录前两句,下同):

H.A. Giles译文(1):

This night∶the grape-juice mantles high cups of gold glore;

We set to drink,——but now the bugle sounds to horse once more.

许渊冲译文(2):

From cups of jade that glow with wine of grapes at night,

Drinking to pipa songs,we are summoned to fight.

针对第二种意义处理的译文有:

Witter Bynner (3)译文:

They sing,they drain their cups of jade,

They strum on horseback their guitars.

针对第三种意义处理的译文有:

徐忠杰(4)译文:

Under the moon in vessels made of jade,

Are brandy and sherry of the best grade,

Lute-playing hurries us into drinking fast,

Horses ready,we may be drinking our last.

在诗人的主观心灵中,“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一客观外界的事物不是按其不同的方位被安置在不同的位置,而是交叉叠合在一起,这样,便产生了感觉复合的现象,对此事物的感觉同时也是对别一个或另一些事物的感觉,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的特征。如果有一种译文能够再现原诗中的多重意境,涵盖上面三种意义,当然是最佳译文,然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译者只得从某一个角度实施针对性处理。但是上述译文无论哪一种都不可能像原诗那样给读者多层次的共鸣——这就是诗歌翻译中的遗憾。

这样的例子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又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着不同的理解:“Most commentors think it was the poet who shed tears with a broken heart. But most translators prefer to personify the flowers and birds,for if flowers were moved to tears and birds cries with broken heart,then we can easily imagine how deep the poets grief would be”.(5)

按照上述两种不同意思翻译的译文很多,遗憾的是,任何译文都难以再现原诗意境那种和谐的整体。

二、诗歌中的模糊美

诗歌中的模糊美也是翻译中的难题。模糊现象在诗歌中有着普遍性,而且诗歌内涵越丰富,模糊现象就越浓。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在表现审美对象特征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记录和传达审美过程和客体的质性,并以夸张、朦胧、移情等颇具模糊性的修辞手段,建造诗化的意境,渲染浪漫的氛围,使诗的意境从平面投射到立体的空间。且看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中的“啼”是模糊语言,涵盖着复杂的感情,也就有着不同的解读。一种认为:诗人对春天抱着喜爱之情,以鸟儿的“啼”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另外一种认为:从下文的“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担心潇潇春雨给花木的摧残,流露的是悲凉的情调。

按第一种意思的译文有:

Witter Bynner(6)译文(录前两句,下同):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John.A. Turner(7)译文:

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

On every side you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

按第二种意思的译文有:

许渊冲(8)译文: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翁显良(9)译文:

Late!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

译者首先是读者,是鉴赏者,而鉴赏者的主观感受同原诗人的感情不是一回事,鉴赏者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主观心理状态对客体的投射,因此便有不同的译文。如果从理解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对上面几种不同意义的译文怎么也不好厚此薄彼,因为它们都和原文有联系,分别是从原文衍生出来的支流,犹如一位母亲一胎生下两个孩子一样,但是无论哪一种译文都不能传递原诗的意境。

如果能够从英语里面找到一个如原诗中悲喜交加的“啼”字,当然很理想,然而不可能找到——这就是诗歌翻译中的遗憾!

应当指出,诗歌中的模糊美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翻译的,不过译者理解水平的高低也使得译文良莠自现。例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诗是唐代诗坛一枝独秀的奇葩,写那些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这首诗以细腻的手法描写宫闱女子的心理状态和微妙变化,含蓄蕴意,情味悠长。其中“觅封侯”的译文处理很有讲究。

W.J.B. Fletcher(10) 译文:

The stir of sprouding foliage beyond the street she saw,

Regret shed sent her love to fame swelling rose in her breast.

John A.Turner(11) 译文:

Sudden she sees the wayside willow trees

In light hues clad

And her heart is sad—

she bade her lord win glory of the sword.

诗中的“觅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走武功之路,也可以逐仕宦之途。原诗中运用的是模糊语言。译文“win glory of the sword”缩小了原诗的内涵,把本来多层意义的“觅封侯”变得单一化了。译文“to fame”用的同样是模糊语言,符合原文的意境。

三、诗歌中的典喻

古典诗歌中的典故与比喻,包括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某个地名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还有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等——也是翻译中的难题。且看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认为是咏物,也有认为是悼亡,还有认为是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众多的研究者,都试图对其真正含意做出解释。然而没有一个人的注解能够非常令人信服地阐明诗中的含义。要想把这首诗完整地介绍给国外读者,肯定是不可能的。下面我们以诗中的颔联为例:“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John A. Turner(12)译文:

The sage of his loved butterflies day-dreaming;

The king that sighed his soul into a bird.

Shui Chien-tumg & Keith Bossley (13)译文:

Chuang-tzu dawned,dreamed of turning butterfly,

Wang-ti in spring loved,wept and was a rose.

许渊冲(14)译文: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且不说诗中的“庄生”、“望帝”这些含有典故意义的专名,就是“杜鹃”这样的鸟都很难表达。我国古诗词中提到杜鹃的诗句比比皆是。诗人以杜鹃来渲染抑郁的心情、惆怅的情绪、难言的凄楚,或用来表现离愁恨别、景物萧条、缠绵悱恻的种种情愫。而英语的cuckoo虽然有多重含义,却与汉语的意思失之千里。同样是杜鹃鸟,在英语里是报春的使者,还有“疯狂的,傻,笨”等含义,cloud-cuckoo-land是“脱离现实的幻境”。

上面引用的三种译文中,有两位外国译者:Turner知道译为cuckoo不妥当,但是也无计可施,就用a bird替代;Bossley却换了喻体,把cuckoo换成a rose,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过David Hawkes在翻译《红楼梦》时用nightingale来代替cuckoo,倒是比较好的变通,因为在英语诗歌里,诗人一方面把nightingale当作美好的事物歌颂,当作欢乐加以赞美,另外一方面又用作表现悲哀苍凉的象征意义。上述译者尽管煞费苦心,然而其效果实在是差强人意。

因此我们可以说,通过隐晦的笔触表现一种微妙复杂感情的古典诗歌,要通过翻译恰当地再现其意境是不可能的。

有些比喻在古典诗歌里具有特别生动的形象意义,译文无法表达,译者只能采取变通的手法传递大意,原诗中的意境也就无法保存,也就是“诗意是在翻译中失去的部分”了。例如《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怀古诗(第七首)《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诫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15)译文(录后两句,下同):

How absurd they were,the rules of the House of Han;

Wood the carpenter scorns should feel eternal shame.

David Hawkes(16)译文:

And,deploring the harsh rule that ordered this exile,

A few crooked trees bow in shame to the string.

宝琴见多识广,以素习经历的古迹为题,写下了十首绝句,被众姐妹“称妙道奇”。这些诗歌具有“怀往事”和“暗隐俗物”的双重特点。

汉元帝后宫太多,就令画工将她们画成图像,按图召见。宫女要想得宠于皇上,就要贿赂画工。王昭君不贿赂,画工就把她画得最丑。当时汉朝对匈奴施以和亲政策,昭君即被送往匈奴。临行前,元帝见到她方知她最美,于是将画工毛延寿以欺君之罪斩首。文人写诗大都对王昭君寄予同情,也鞭笞统治者昏聩无能。

“樗栎应惭万古羞”,就是用来比喻汉元帝这些无能之辈。“樗栎”:臭椿树和栎树,木材松软高达,但是大而无当,不能成材。两种译文都采取变通的手法传递大意。Hawkes译为“crooked trees”,有可能产生误解,因为弯曲的树木不一定非作无用之意不可;杨译“Wood the carpenter scores”,意思豁朗。但是两种译文都无法保存原诗中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诗歌中的光芒,会在翻译中或多或少,甚至全部消失——这些都是刍荛之见,以就正于方家。

参考文献:

[1]H.A. Giles: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 London:Bernard Quaritch,Shanghai:Kelly & Walsh,1898.

[2]W. J.B. Fletcher. Gems of Chinese Verse. 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1919.

[3]Witter Bynner. 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1972.

[4]Hawkes,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3.

[5]John A. Tumer. A Golden Treasury of Chinese Poetry.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76.

[6]Yang,Xianyi & Glady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8.

[7]翁显良.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Poems. Beijing:Beijing Publishing House,1985.

[8]徐忠杰,译.200 Chinese Tang Poems in English Verse[Z].

[9]许渊冲.中诗英译探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古绪满,欧阳俊岭.诗歌翻译的模糊性[J].山东外语教学,1992,(Z1).

[11]Xu Yuan Zhong,Song of the Immortals. Beijing:New World Press,1994.

[12]胡波.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皖西学院学报,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