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第三世界圣经阐释

2016-01-08 09:59高顺洁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第三世界后殖民主义消解

高顺洁

摘 要:西方人的圣经阐释并非被第三世界国人民被动的接受。当圣经文本传入他们的国家后,他们也在思考、理解和创造,不但揭示西方圣经文本阐释与殖民之间的共谋关系,拆穿殖民者的伎俩,而且他们也在圣经文本中寻觅适合自己的章节,从自己的视角来阅读圣经、阐释圣经、运用圣经、坚持自己作为阐释主体的真实性。以自己也平等地站在话语舞台来达到消解中心的目的。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第三世界  圣经阐释  消解

一、后殖民主义及圣经阐释

后殖民主义作为批评活动出现是在第三世界文学研究被了解之后。后殖民主义被运用表示第三世界写作的文本和环境,与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三双民克思主义不同,它是首次,在西方学术的整个历史中,被殖民的他者被放置在学术话语的心[1]。但是最初,后殖民主义只是作为一个方面的工具,而作为一个先进的特别的理论概念,是经过了文学批评家赛义德,司匹瓦克和霍米巴巴给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实践。这三个人虽然各有侧重但有一个肯定的中心因素和统一力量。在他们的方式中,即调查和揭示西方文学产品知识和权利的关系。这三位理论家及后来的诸后殖民理论家所共同做的工作,即研究殖民时期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利关系。后殖民主义定位不同,意义多样,可以被看做是相反的阅读实践,作为批评欧洲中心想法的总结的形态和重新形成主导性意思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精神态度是面对主导性知识的一种颠覆的立场。它是一种阅读心态,是一种批评的事业,目标是揭露存在于西方理论 和知识背后的思想和权力。

二、揭示殖民主义与圣经阐释之间的共谋关系来消解话语中心

西方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军事入侵伴随着文化入侵,圣经在侵略活动中扮演了先头兵的作用,正如一个印度人所说:殖民者“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侵略的剑”。圣经被西方人当成了侵略的武器,圣经被西方人当成了侵略的武器,圣经阐释用来支持和巩固殖民计划和殖民意图,他们从突出自己高高在上地位和侵略的目的来阐释圣经。

他们的殖民阐释从内容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西方人来到第三世界国家是来传播文明,这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换句话说就是侵略有理。比如他们对圣经中《约书亚记》,《士师记》的解读就体现了这一目的。这些圣经篇章讲了约书亚带领去占领迦南这片并不属于他们的肥沃之土,而占领别人领土的行为是上帝许可的。因此他们作为侵略者的真正含义被抹杀了,侵略行为被赋予了正义,正当的色彩。其实他们对这段文字的阐释是在“为战争提供支持,为残酷杀戮拒不降者提供了依据。”[2]

另外,西方人阐释圣经中的上帝是爱,权利,正义的象征。而帝国入侵第三世界传播文明的方式也正如上帝一样是爱,和平,正义的。当整个地球充满上帝知识时正如水在大海中。

另一方面圣经阐释是西方文化具有先天优越性,他们总是以西方白人男性为主体,而其他本土人,异教徒妇女黑人土著居民作为他者,需要去控制和征服。比如这点体现在他们对《约翰福音》中耶稣这个人物形象的解读。他们认为耶稣高高在上,时间上是在最初,空间上是高高在上,地球上每个角落,整个世界都在他的脚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脱离一切常人,处于非常突出的位置——统治者的位置。所有地球上人类都需仰望他,其他人和群体灾难耶稣面前都是处于从属地位。其实这种脱离历史语境,孤立的做这种阐释是殖民者在构建殖民主体,抬高耶稣地位的策略也是一种正在建立殖民地的意识形态。[3]

三、坚持自己作为阐释主体的真实性来消解话语中心

不管是西方文化优越还是侵略别国有理,这些西方人的圣经阐释并非被第三世界国人民被动地接受。当圣经文本传入他们国家后,他们也在思考,理解和创造,不但揭示西方圣经文本阐释与殖民之间的阐释关系,拆穿殖民者的伎俩,而且他们也在圣经文本中寻觅自己的章节,从自己的视角来阅读圣经。阐释圣经,运用圣经,坚持自己作为阐释主体的真实性。以自己也平等地站在话语舞台上来达到消解中心的目的。

他们的圣经阐释从内容上大致也可分为两类。

一是解放反抗,被宗主国传入用来压迫人民的圣经文本反过来被第三世界人民当成了反抗的武器,他们发现圣经中有反抗的秘密武器。比如《出埃及记》,上帝是站在被压迫者一方把他们从强权中解救出来。

二是本土化阐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独特的民俗习惯,有各自的生活境遇。因此圣经文本会被他们拿来与这些传统,习俗结合来做本土化的阐释。这些阐释很令人感兴趣,提供了独特的阐释效果。也说明圣经中有些文化因素与世界各国人民是相通的,可以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所吸收和利用。

这种本土化阐释可以从三方面来看

(一)与自己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阐释。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人民都希望自己的文化的根不被同化掉,因此,从罗彻基人对《路得记》的解读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路得记》中的主人公路得本是摩押人,丈夫死后,她跟随犹太婆母返回以色列,改嫁给另一个以色列人阿斯,最后成了以色列大卫王的祖国。在西方阐释中她一直被誉为一个伟大的女性,一个成功的范例被世人所尊荣。但透过第三世界人民的眼睛却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路得,他们认为她不值得称颂因为她是一个背离自己祖先传统而被别的民族同化的人物,而让他们喜爱和颂扬的倒是另一个女子,被圣经文本和西方圣经阐释忽略的路得的嫂嫂俄珥巴,她最后没有选择以色列的上帝而是回归自己的娘家。她让本族人看到了希望。[4]而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才使得民族文化永远得以延续下去。她没有达到殖民者想要的通过种族文化的混合从而“你的血液将与我们混合,你将变成同我们一起的一个人民。”最后生个儿子就消失在叙事声音之后,实际上殖民者已经达到了同化的目的。对于今天的美印第安人来说与路得和俄珥巴的境遇很相似,通过不被动接受西方阐释而在文本和语境中重新理解《路得记》,表达了他们对霸权文化的拒绝和反抗态度及对自己民族传统的坚持。

(二)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阐释。

他们把圣经作为自己的故事。故事中的环境,人物,主题与关切事件都是非注的,特别是来自祖鲁的传统和文化,当地画家的木刻画也是他们理解圣经的资源。约瑟被权利操纵着人作为客体对象被卖来卖去,实际上发生的约瑟身上的事情也发生在他们身上。几乎每个故事都能被听到,因此非常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苦难被权利操纵和剥削,他们努力去存活,解放和生活。本土阐释是他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发生在平常的街头而不是学院的走廊里。这就是情景化阐释,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读者,与西方客观,无意识形态的学院式研究不同。这种阐释更生动更真实。

(三)与自己的习俗合起来阐释。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虽然基督教被传入对他们的传统有冲击,但很多民族的人民然归依了基督教,但他们内心世界依然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而且深信遵循这些传统是人类唯一值得的生活方式。因此处于主流地位的基督教受到处于边缘地位的传统文化的挑战,因此圣经阐释就走上本土化的道路,从而呈现后殖民主义的特征。从非洲人对圣经中《诗篇》的阐释和利用可见一斑。

诗篇在圣经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圣经学者研究诗篇的作者、日期、确定文学在和形式、基本神学思想及其他,并且诗篇在西方根据与上帝关系被分成赞美诗、祈祷诗、皇家诗等等。

非洲人也发现诗篇的魅力,觉得诗篇那么适合他们,完全为他们而写。但他们面对与西方基督徒不同的问题,因此西方对诗篇的分类不适合他们,并且西方人对圣经的研究又太过于技术化了,这种阐释更不适应他们。他们从自己的视角阐释诗篇。非洲宗教生活的重要性是无可怀疑的,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精神力量,巫师、巫医、各种动植物及咒语符在他们生活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于是结合生活中一直存在的传统习俗和各种生活问题,诗篇被灵活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又由于自身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对生活的看法并且依据诗篇内容对之进行了归类:保持性诗篇、成功性的诗篇、治疗性诗篇。

四、结语

圣经阐释很多时候是西方单一声音,因此从后殖民视角来看第三世界圣经阐释是非常新鲜的、令人感兴趣的,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边缘人群从圣经文本中挖掘出人性相通的东西,尽管现在这些阐释在西方并非那么普遍被接受,但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个体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能力去成为世界文明中一个组成部分。

圣经曾经被误用的历史,但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声音正在被消解,消解掉一个中心不是为了重建另一个,对抗应该变为对话,各个国家和民族应该共享人类文明,共创文明,而这个文明应该是多彩的和谐声部。

参考文献

[1] R.S.Sugirtharajah. A Postcolomial Exploration of Collusion and Construction in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POSTCOLONIAL Bible, ed.R.S.S ugirtharajah. Sheffield, England: SheffeldAcademic Press,1998:91,92.

[2] John Riches.圣经纵览[M].梁工,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245.

[3] Musa W.Dube. Savior of the World but not of This World: A Postcolonial Reading of Spatial Construction in John, in The Postcolonial Bible, ed. R.S. Sugirtharajah. Sheffeld, Englan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8:129.

[4] Laura E. Donaldson. The Sign of Orpah: Reading Ruth through Native Eyes, in Vernacular Hermenutics, ed. R.S. Sugirtharajah. Sheffield, England: Sheffield Academic.34.

猜你喜欢
第三世界后殖民主义消解
属下与他者的政治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属下能说话吗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他者的异化呈现
激进反对派要香港仿效“第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