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调节剂对小麦节间长度和产量的影响

2016-01-12 10:15张选厚,杨美悦
关键词:小麦产量

不同调节剂对小麦节间长度和产量的影响

张选厚,杨美悦

(陕西省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西安 710061)

摘要:选用多效唑、麦巨金、矮壮素3种生长调节剂,进行单剂型1次喷施,研究其对小麦节间长度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调节剂对基部第1节间生长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以矮壮素和多效唑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基1节长度比对照短20~22%,麦巨金处理基部第1节间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其对产量的效应也不同,麦巨金和多效唑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分别比对照增产7.8%和6.8%,矮壮素对产量的效应不明显.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处理后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但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小麦;生长调节剂;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1;S482.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564(2015)03-0050-05

收稿日期:2015-05-04

作者简介:石奇(197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讲师, 博士,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研究和开发.

EffectsofDifferentRegulatorsontheInternodeLengthandYieldofWheat

ZHANGXuan-hou,YANGMei-yue

(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sionCenterinXi’anCity,ShaanxiProvince,Xi’an710061,China)

Abstract:Effects of different regulators on the internode length and yield of wheat were studied by single dosage spraying of three kind of growth regulators such as MET (Multi Effect Triazole), Maijujin and CC (Chlorocholine).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ore difference in effects of three regulators on the growth of the first internode of the wheat base, the inhibition of CC and MET is the most distinct and the first internode length contrast is 20 to 22%,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irst internode length of wheat sprayed Maijujin and the wheat without regulators. The effect of output is also different, the effects of Maijujin and MET on the increase of the wheat yield are 7.8% and 6.8% respectively, and the effect of CC on the wheat yield is not obvious. There are a certain degree of improvement in number of wheat, grain number per ear of wheat and 1 000 grains weight after treatment from the yield component factor, but the difference is not significant.

Keywords:wheat;growthregulators;yield

小麦倒伏问题一直是制约小麦高产、稳产和优质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据生产调查,小麦发生倒伏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或绝收.研究认为,最高茎叶数大于1 950×104/hm2,孕穗期叶面积指数大于5,穗数大于825×104/hm2,基部1~2节间长度在14 cm左右则有可能发生倒伏[1].因此如何提高小麦抗倒能力一直是小麦育种及栽培学家关注的重要内容,虽然倒伏问题可以通过品种选育、肥水、播期播量等技术途径来调控[2-3],但技术操作难度较大,农民不易掌握.目前比较简单便于操作的还是利用生长调节剂来提高品种的抗倒性能.以前有关化控抗倒技术的报道较多,但大多是从抗倒机理和集成技术应用方面进行研究[4-9],而生产中期望选用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技术措施,便于农民应用.为此,我们结合西安市小麦大田实际情况,选择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几种调节剂,进行单剂型一次喷施试验,筛选能实现抗倒增产效果的化控剂,为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处理

试验于2013—2014年在西安市临潼区新市街办大刘村大东组、高陵县通远镇官路村崔家组、周至县侯家村镇朱家查村和阎良区关山镇南房村刘西组高产创建核心示范方内进行,试验地地力中等偏高,前茬玉米.各试验点试验地耕层0~20cm.土壤基础养分见表1.

表1 试验地点及基础土壤养分

多效唑有效含量为15%,可湿性粉剂,为江西农大瑞特化工厂生产,用量为600g/hm2;麦巨金有效含量为20%微乳剂,为福建浩伦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用量为450g/hm2;矮壮素有效含量为50%水剂,为安阳全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用量为150g/hm2;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为多效唑;处理2为麦巨金;处理3为矮壮素;处理4为对照;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50m2.品种选用登峰168,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统一提供.试验于2013年10月15日播种,播量180kg/hm2.在小麦起身期2014年3月10日喷药处理.2014年6月6~8日收获.

1.2调查指标及分析方法

收获前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个点,每个点取0.667m2测定成穗数,取平均值为小区成穗数,每个点取30穗测定穗粒数,平均值即为小区的穗粒数,每个小区每个处理第5行连续取10株,测量株高、穗下节长、基部1~3节长.成熟后各处理收获15m2,测定产量及千粒重.试验数据用Excel和LNT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对植株高度和穗下节的影响

同一品种在不同地点株高及基部节间长变化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试验的4个点,基部第1和第3个节间长度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主要差异在基部第2节间和穗下节间长,基部第2节间以高陵的最长,周至的最短,高陵比周至长80.3%,临潼和阎良的分别比周至的长16.7%和13.0%;穗下节高陵和临潼的显著高于阎良和周至的.由于节间长度变化导致株高差异极显著,高陵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地方,相差达9cm.这主要是品种生长受到不同环境因素影响所致.

返青期叶面喷施不同调节剂对小麦株高和穗下节的效应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各调节剂对株高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基部第1节间生长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以矮壮素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基1节长度比对照降低1.3cm,降幅达22%,其次是多效唑降低1.2cm,降幅20%,麦巨金效果最差,仅降低0.6cm,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不同调节剂对基部第2、第3节和穗下节间长度作用不明显,差异不显著.

2.2不同调节剂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效应

不同调节剂对产量及其结构的效应见表4.3种调节剂对产量的效应不同,麦巨金和多效唑有显著增产效应,麦巨金最为明显,比对照增产7.8%,其次是多效唑,比对照增产6.8%,矮壮素对产量的效应不明显.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处理对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但差异不显著.

从不同地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表5)看,不同调节剂的作用有较大的差异.就产量看,高陵的最高,比周至的高21.1%,但与临潼的差异不显著,阎良的产量显著高于周至,却低于高陵和临潼;从产量构成因素看,不同调节剂对成穗数效应不明显,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以千粒重效应最为显著,最高相差6g,差幅达15%.

表2 不同地点对小麦株高及节间长的效应  单位: cm

表3 不同调节剂对小麦株高及节间长的效应 单位: cm

表4 不同调节剂对小麦产量及其结构的效应

表5 不同地点对小麦产量及其结构的效应

3结果与讨论

小麦的抗倒伏能力虽然与品种本身的抗倒特性有关,但可以通过相关的栽培措施加以调控,对于用生长调节剂处理后能降低小麦株高是近年来研究所达到的共识[4-7].本实验研究表明,3种调节剂都有降低株高作用,但对小麦植株高度的降幅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可能与本试验年度小麦播种后持续76d干旱及拔节后持续高温有关.同样,基部第1节间长度差异显著,矮壮素和多效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麦巨金效果不明显,其他基部2~3节和穗下节差异不明显,这可能也与本年度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特殊的气候条件有关,值得以后继续研究.

本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地点基部第1和第3个节间长度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主要差异在基部第2节间和穗下节间长,以基部第2节间长进行分析,长度相差80.3%.这充分证明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下株高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

不同调节剂对产量的效应存在较大差异,麦巨金和多效唑表现为显著的增产效应,而矮壮素没有增产效果.这可能和生长调节剂能延缓小麦功能叶衰老进程,抑制叶片生育后期叶绿素的分解速率有关[8-9].

[参考文献]

[1]李金才,尹钧.播种密度对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5,31(5):662-666.

[2]魏凤珍,李金才.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8,34(6):1080-1085.

[3]周良华,邓春华,胡幼华发,等.多效唑在小麦上的防倒增产效果及应用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1992(3):23-27.

[4]雒景吾,李宏海,崔军涛,等.几种调节剂对小麦茎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3):22-25.

[5]吕双庆.多效唑对旱地小麦一些生理、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1):92-98.

[6]张红卫.多效唑对小麦根系的调控效应[J].小麦研究,1999,20(3):28-30.

[7]陈晓光,王振林.种植密度与喷施多效唑对小麦抗倒能力和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6):1465-1470.

[8]李春喜,尚玉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衰老及产量构成的调节效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1,21(5):931-936.

[9]曾旭,张怀琼.多效唑对小麦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22(2):136-140.

[责任编辑马云彤]

Vol.18No.3Jul.2015

猜你喜欢
小麦产量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世界致密油产量发展趋势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哭娃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