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形象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2016-01-13 20:01黄茂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渗透性

黄茂

摘 要:在语文的教学中,一直提倡形象化教学。因为这一手段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发展想象力、增强记忆力,避免语文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语文课堂的枯燥性。

关键词:感觉相通;两种信号系统;形象性因素;渗透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95-01

语文形象化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实物、绘画、音乐及电化等作为辅助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这些辅助手段的引进,有利于把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有形、有声、有色的形象,使学生可视、可听、可闻。这样教学,有助于义之彰明、情之触动、理之晓喻。这样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发展想象力。语文形象化教学有其科学依据,简析如下:

一、人的感觉的相通性、直觉的整体性是其心理基础

所谓感觉的相通性,主要是指人的外部感觉,既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相通性。早在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就看到了这一现象。他说:“如果像复杂的声调可由适当的通用字母组成一样,一切事物所有组成的要素可为各感官都能相通的要素,那么,我们应该就能看音乐或听图画。”我国古代的《正义》也说“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各种感官虽有分工,但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官受到刺激时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用刀沿着玻璃擦出来的吱吱声,常使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淡蓝色的房间色调,会使人感到凉爽;举重时,如有轻音乐伴奏,重物好像变得轻一些。

文学创作从人的真实感觉出发,在叙事状物时,用形象的词语使使感觉转移,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给人以异乎寻常的新鲜感觉。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就将嗅到的清香转移为可听见的歌声,使读者对淡淡的荷香体味得更真切!

如果在语文课堂上,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合理地、有组合地利用光、形、声、色、味等多种刺激物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就会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形成多侧面的有机联系,从而使他们学得的知识更为丰满、生动、感人,给他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之,同一刺激物在时间上的持续刺激会使人产生感觉的适应性而使感受性降低。老师单调乏味的讲述,会严重影响课堂质量。

二、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巴甫洛夫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作为条件刺激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研究证明,当对直接刺激物(声、光、电等)形成了条件反射的时候,对刺激物的词的符号也会同时产生条件反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为基础,以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作概括。而在语文学习中,则是据“言”得“意”,从语符再现为表象。以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为主,第一信号系统为辅了,两者共同参加感知活动。

两种信号系统的结合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1、语言文字在先,现实的具体符号在后,语言文字起动员和提示作用。2、两者同时交错进行,语言文字不仅起着引导作用,而且和现实的具体符号相补充。3、现实的具体符号在先,语言文字在后,语言文字起着总结、概括和强化作用。在用多种形象化教学作辅助手段时,这三种结合形式都是常用的。

三、语文教材本身的形象性因素为形象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语文教学的依据和基础是教材。教材的主题是一篇篇范文。这些范文,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有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无一不以栩栩如生的形象打动学生的心。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则用彩笔绘出绚丽的自然景观,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图画;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则用工笔、白描绘形绘神,千姿百态、个性鲜明。如《故乡》中对少年闰土的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在用彩笔绘出的美丽图画中,少年闰土的英雄形象真是形神兼备。

语文教材中的形象性因素,有效地提供了艺术形象的实体性感性形态,这极有利于和学生的意识、经验相沟通。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能使学生感同身受,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各种艺术的渗透性是操作的前提

文学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与音乐、舞蹈、绘画等一样,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具体、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

我国在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是三位一体的。《尚书》里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讲述了诗歌、音乐、舞蹈结合的具体情况。由于诗歌原本和音乐、舞蹈结合紧密,诗歌配乐延长的历史由来已久,因此诗歌的音乐性、节奏感都很强。诗歌又和图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语文教学中,沟通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电影艺术等等的关系,把这些艺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配合语文教学,可以产生一种艺术魅力,成为“话外之画”、“言外之音”,既可以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又可使学生产生审美享受,驱动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同事,还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思路另辟蹊径,突破传统的框框。双方都各有受益,实在难得!

电影艺术虽然诞生很晚,但它是所有艺术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因为它兼收并蓄,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的优点。打开文学艺术殿堂的窗户,让其他的艺术恰如其分地渗透进来,使语文课堂更有魅力,这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冉福林.浅谈语文形象化的作用 科学咨询,2008(5)

[2] 张玉岐.浅谈语文课中的形象化教学 林区教学,1999(6)

[3] 贾云增.看得见的语文形象化教学 都市家教,2011(3)

猜你喜欢
渗透性
纳滤膜镁锂分离机理与选择渗透性研究进展
煤热解挥发物对炼焦煤塑性体渗透性的调控研究
煤炭开采面围岩渗透性分布规律研究
视唱练耳课程与作曲技术理论的交叉渗透性探究
不同处理方法改善桉木渗透性研究∗
阿奇山1号岩体现场水文地质试验及渗透性评价
纺织基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的体外水渗透性研究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血流动力学双室模型Extended Tofts Linear在脑胶质瘤DCE-MRI渗透性定量分析的复测性及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