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2016-01-14 03:01李领娣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产业国际化

作者简介:李领娣(1983- ),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2015年山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重大研究课题项目(项目号:15SAQ128)支持,同时受到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2015年度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经费资助。

【摘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随着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的深入,旅游人才有更多机会参与跨文化交际,加之旅游本身的跨文化特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更加必要和重要。本文以台湾高雄餐旅大学为具体实例,通过分析旅游产业国际化背景,详细剖析高餐大在培养旅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系统做法,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并对框架中的四个一级指标和九个二级指标进行了详述,最后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旅游产业;国际化;旅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6.009

根据国家旅游局网站公布的2014年入境旅游市场数据统计,我国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2849.83万人次,全年“国际旅游收入”569.13亿,在外汇收入上大增,增幅高达1成,为2011年以来所未有;同时2014年中国公民出境游达1.17亿人次,出境游人数继续增加。出境游和入境游快速发展,已经和国内游一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多的国际化旅游人才。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相关旅游岗位,不仅要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国际旅游知识,通晓国际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由旅游的跨文化特点决定的[1]。

目前国内有关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外语界,有关旅游产业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论文、课题、专著等科研成果数量有限。以万方数据库为信息统计源,以主题精确为“国际化”*主题精确为“旅游人才”,采取高级检索的方式,从1993-2014年进行查找,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49篇,其中有关旅游产业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目前检索到的资料来看,数量有限,相关论文不足10篇。

本文以台湾高雄餐旅大学(以下简称高餐大)为具体实例,从治校理念与实践、中外合作办学、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外语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海外实习参访等多方面,研究高餐大培养旅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模式;然后分析在旅游产业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并得出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得出培养旅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即“理实一体、知行合一”模式。

一、台湾高雄餐旅大学跨文化培养旅游人才交际能力的途径分析

台湾高雄餐旅大学(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NKUHT)成立于1995年,是台湾唯一的公立餐旅大专院校。高餐大坚持本土扎根、国际拓伸的办学策略,专业化、企业化、人文化和国际化的“四化”治校理念,期许所培养的学生是具备专业技能、职场伦理、人文素养、管理能力及国际视野的旅游专业人才。建校短短二十年,已然蜚声海内外,其中,与同类旅游院校相比,高餐大在国际化方面走得更深、更远,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一)打造国际移动学院,营造国际化校园

近年来,学校管理层一直志在将高餐大打造成国际移动学院(International Mobile College),让教师走出去,学生走进来,提高师生的国际移动力,提升国际公民素养。拓增国际境外生源,参与海外教育展,行销拓展本校特色,招收300人以上境外学生。强化国际学生组织ISA(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ociation)功能,营造国际化校园。

(二)教学与国际接轨,注重学生国际视野的养成与跨文化交际知识与技能习得

1.课程建设。与海外姊妹校共建国际课程,例如与加拿大多伦多汉堡大学、澳洲Griffith大学、日本城西国际大学、日本德山大学、英国University College Birmingham等分别签立国际课程共建。与国际性组织共同研发“产学”课程,合作机构包括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及世界旅游代理协会联盟等。与海外旅游企业共同设计专业外语课程,例如《领队与导游英语会话》、《宾馆英语会话》等。

2.英语教材在内容、难度、评估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教师对教材拥有诸多自主选择权,大多数教师拥有海外留学背景,倾向使用国际原版教材。英语教材的难度参考欧洲标准——CEFR, 介于A2-B1。 CEFR全称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即《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框架性共同标准》,该标准以综合方式描述了下述内容:交流所必需的能力、相关的知识及技能、交流的情形与领域。从低到高将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所具备的实际交流能力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它将语言水平分为3个等级:A—基础水平、B—独立运用、C—熟练运用。通过参考CEFR,实现了英语教材在内容、难度、评估标准与国际的接轨。

3.教学模式之全英授课。包括国际观光学士学位学程的很多专业课程(通识课程除外),全部采取全英授课模式,目标是培育学生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期望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4.以英语等级为主要参考的毕业门槛及强化英语学习的PAL项目。高餐大为学生设置了“1+3”毕业门槛,即合格的托业成绩+3个职业证照。要求应用英语系的学生托业(TOEIC)成绩750分以上(或等同之其它语言证照考试),餐旅学院和观光学院的学生550分以上,厨艺学院的学生350分以上,还要有相应的3个B类职业证照,例如行政院劳委会餐旅服务丙级技术士、华语导游及格证书、桌上型博弈游戏之发牌员证(如Black jack或Baccarat等任一种)、会议展览专业人员初级证照等;或者获得一个C类证书和一个B类证书,C类证书例如美国饭店协会(AH&LA)国际认证(例如CHS,CHE,CHDT等)、英国葡萄酒与烈酒专业证照WEST I 与WEST II、外语导游及格证书等。endprint

高餐大设立TA (Teachers Assistant教师助理或小老师)岗位,由外国留学生担任,目的是补习提升学生外文。高餐大认为,同仁(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有教师辅导难以比拟的优势,并把这种强化英语学习的项目称为Peers for Advanced Learning 100+ Project, PAL。

5.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除了学术职能外,大多具有业界资历及国际证照,教学品质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先进者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s)。坚持把外籍教师请进来,例如西餐厨艺系常年坚持聘请外籍厨艺大师进驻授课。鼓励教师参加国际研讨会,例如参加2013第二届亚太观光博弈发展研讨会、2014第13届APF亚太观光餐旅论坛等。

(三)提升学生跨文化学习,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

1.推动学院与国际联盟组织、海外姊妹校合作。持续推动高餐大和国际组织合作,例如校内观光学院、餐旅学院、厨艺学院及国际学院,分別与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PATA(亚太旅游协会,世界三大旅游组织之一)、ICHRIE(创建于1946年,是旅游酒店教育界的全球峰会)、Institut Paul Bocuse(保罗·博古斯酒店与厨艺学院,法国最顶尖的餐饮厨艺学校)、Le Cordon Bleu(法国蓝带厨艺学院,1895年创建于巴黎,世界上第一所西餐与西点人才专业培训学校)及APTA(美国公共交通协会,1956年成立)等国际餐旅联盟合作,导入国际专业师资、课程及学术议题,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合作、共事能力,使师生更能掌握国际产业脉动,强化国际化产学合作。

与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澳洲昆士兰大学,美国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海外姊妹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位合作及交换学生计划等。

2.海外实习、参访,落实国际组织交流,国际化工学结合,接轨海外就业需求。高餐大首创“三明治”教学,大一大二校内学习,大三一年业界实习,大四回校学习。许多学生选择海外实习。海外实习国家和地区包括加拿大、新西兰、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法国、泰国、帕劳、澳门等,学生在海外实习期间,在实习导师的联系下,还可到高餐大的海外姊妹校学习,实现半工半读。大四毕业前的4月-6月,学校组织所有学生进行海外参访(International Study Visiting),为期10-12天,以欧美国家为主。

3.参加国际大赛。培训出类拔萃的学生参加国际大赛,各专业学生多次在国际大赛获奖,例如学生获得第四届世界面包大赛银奖及艺术竞赛奖、巴黎世界酒类大赛金牌、法国保罗伯居斯厨艺竞赛第三名、新加坡FHA厨艺挑战赛金牌、香港HOFEX及新加坡FHA竞赛3面金牌、15面银牌、28面铜牌等。

综上所述,高餐大把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核心,创设了国际化校园环境,与海外姊妹校、旅游组织、旅游企业等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海外实习、参访,参加国际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合作开发国际课程、英语教材,在内容、难度和评估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师资,全英文授课等方式传授跨文化交际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这些较为成熟和成功的做法值得大陆旅游院校学习借鉴。

二、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在此首先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是对等的,即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以文秋芳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更高一级的概念,包含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两个方面。本文的研究选择将两个概念对等,正如杨盈和庄恩平指出的,“由于受了‘交际一词的影响,不少人可能会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侧重于语言交际方面,而忽略了它所应包含的其他要素。因此我们认为,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对等有利于将我们的观念从语言交际的狭隘视野中解放出来,从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看到跨文化意识、思维能力、非语言交际及交际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2]。”

根据前期研究,结合高餐大的人才培养经验,构建出当前旅游产业国际化背景下旅游人才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图,如图1所示:

(一)知识

掌握国内外历史、地理、风俗、宗教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是对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时,作为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旅游人才,还应熟悉国际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例如尊重游客意愿、按照国际惯例实施保险和安全制度等。高餐大通过与国际性组织、海外姊妹校共建课程,共同开发教材或引进海外原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内外旅游文化知识、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的基础教育。随着知识经济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旅游人才还应争当学习型人才,不断更新、优化知识结构,紧跟产业和时代发展。

(二)技能

外语技能、人际交往技能都是必备技能,高餐大非常注重学生外语能力提高,在课程、教材、教法、毕业门槛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同时通过同仁辅导、组织主题式学习活动、参加比赛、实习参访等锻炼了人际交往技能。而旅游业服务技能,尤其是标准化旅游服务技能则是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重要领域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旅游业自1987年以来一直大力推动标准化工作,已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也就是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和行动。旅游人才要具备从更广阔的视角从事旅游接待的能力,主动了解来华的各国游客的文化习俗,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并对差异保有开放、包容的态度[3]。高餐大注重师生国际视野、教学国际化品质的提升,从学校顶层设计到教学、管理落实等层面处处体现出这一点。

(四)跨文化交际实践endprint

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胡文仲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复杂且长期的过程,并非只通过讲课就可以实现,还需要课外的配合,包括国外学习或工作[4]。”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外,主要还得依靠交际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相关知识、技能、国际视野的运用,高餐大的做法是开展海外实习、参访、参加国际大赛等。

三、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行为层面上的能力,缺少实践的支撑,也就违背

了它的基本属性,没有生命力和应用价值[5]。”根据上述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和高雄餐旅大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层面的“理实一体”和学生层面的“知行合一”相结合的模式。教师既要教授跨文化交际理论,更要注重实践,通过情景教学、案例分析、中教外教联合上课等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提供的各种跨文化实践,英语角、海外实习、参访、夏令营、交换生项目等,多实践多思考;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基本理论,例如文化模式、交际、跨文化交际、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交际策略等,然后要行动起来,将所学用于实践中,并反馈下一步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师生协作的工程,是理实一体、知行合一的结果,其中跨文化交际实践是关键。目前国内以五星联盟为主的旅游院校正大踏步走在国际化建设的道路上,该模式的构建对于相关旅游院校提升旅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参考,是有关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汪胜华,黄蓉.高校国际化旅游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4-160.

[2]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

[3]马秀芹.涉外旅游人才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40-141.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5]张卫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界,2012(2):10-18.

Study on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Tourism Talents—Take NKUHT as Case Study

LILingdi

(Shand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Jinan 250200, China)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todays general trend and the trend of the times.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ourism talents are getting more chanc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over, tourism itself is intercultural. Therefo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ompetence becomes more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his paper takes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NKUHT) as case study and analyzes how NKUHT cultivates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of tourism talents. It brings forward a framework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pecifies four first-grade indexes and nine second-grade indexes. Finally a pattern about how to cultivat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ompetence is established.

Keywords:Tourism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 Tourism Tal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endprint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旅游产业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