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究

2016-01-14 02:55赵志恒
科教导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赵志恒

摘 要 目前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在思想道德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研究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已成为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2.043

Abstract Students now mainstream thinking is healthy, bu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aspect there have been some negative phenomena. Therefore,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especially moral status of ideolog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university educators serious stud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1 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这就给在校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社会和高校发生的深刻变革带来的许多复杂情况和矛盾冲突,特别是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唯利是图、功利主义、金钱万能等消极因素,使一些大学生在思想和道德上呈现出迷茫、困惑、混乱与沦丧状况,甚至扭曲了人格。

(1)理想淡化。目前,我国正经历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从根本上引起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淡化理想信念现象,具体表现是:第一,政治理想上,一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失去信心,产生动摇思想,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持冷漠态度。第二,生活理想上,追求物质利益,艰苦奋斗精神不强,同学间讲吃比穿,注重生活享受。第三,择偶理想上,标准世俗化,谈恋爱的目的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填补精神空虚。第四,道德理想上,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拜金主义思想严重,一些学生一心向钱看,提倡要具有合理的利己主义。第五,职业理想上,大学生偏重于经济价值和权力价值,认为社会知识作为个人发展的现实条件存在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第六,发展理想上,一些学生只顾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没有远大理想和目标,不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

(2)行为失范。在大学时期大学生们的人格尚未健全,社会纷繁复杂和价值多元化现象存在,他们未必能分辨出善与恶、美好与丑陋、公正与自私。甚至混淆视听、分不出对与错、道德失范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行为失范。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用大量的时间上网聊天、打游戏、谈恋爱等。第二,网络语言失范。有的学生在上网聊天时使用脏话,甚至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并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制造传播病毒,充当黑客等。第三,社会公德失范。一些大学生公共意识差,到处乱扔垃圾、随处使用污言碎语、课堂上手机铃声不断、不遵守教师和宿舍的公共秩序等。第四,情感道德失范。有些学生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极少数学生甚至具有反社会的情绪,有的学生爱情观扭曲,谈情说爱不是基于生活,而是为了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第五,价值取向错位。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表现出个人利益至上,过分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崇尚物质利益,重索取轻奉献,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

(3)贪图享乐。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甚至高档化,追求世俗欲望的满足,即吃好、穿好、住好、玩好,这种现象日益成为大众最为羡慕神往的生活方式和不懈追求的唯一目标。享乐主义在中国的蔓延和滋长,迅速影响到大学领域,严重消解着传统价值观念和主流文化意识,致使一些大学生追求生活的新潮和高档化。在生活上推崇及时行乐,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奢靡度日,沉溺于吃喝玩乐。有些学生拜金主义非常严重,认为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把对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放在一边。为了追求享受,有的学生盗窃别人的钱财,违纪触犯法律;有的学生一味地追求“我自由、我快乐”;有的学生不吃苦,生活中捡轻怕重;回家返校时手不想提、肩不想抗。大学生的这种享乐主义行为将导致他们难以成事业。

(4)重智轻德。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客观上要求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否则在社会上就站不稳脚跟,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大学生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上面,而忽视德育,不注重自己全面素质的提高,道德意识特别淡薄;有些学生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不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工作,不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愿意学习政治理论课,政治上不要求进步。还有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于集体和他人利益而不顾,道德素质水平亟需提高。

(5)自我中心。一些大学生扭曲了注重个性发展的真正含义,过分强调自我中心、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意识膨胀。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同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甚至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有些学生为实现自我淡漠对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在课堂上无视教师的劳动,看杂志、讲话、玩手机等,倘若别人打扰他或者耽误了他的时间则不高兴。有些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且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实际上是曲解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真正意义。

2 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

2.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时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需要对其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教育。因此,高校应从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一,要对大学生强化主流意识的教育。加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国梦的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教育;加强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教育;加强基本国情的教育等,进一步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础。第二,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调研,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和学习,加强各种舆论媒体阵地的建设,树立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典型,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三,要在新生入学、学生毕业和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贯彻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自豪感。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正确判断各种复杂现象,经受住各种考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2.2 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首先要加强“思政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配备足够数量、具有较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和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对骨干教师优先培训,鼓励教师去国内外学习、参观、考察,培养教学科研领军人物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加强“思政课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其次,要加强“思政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要创新案例教学方法,这是一种由封闭式教学方式向开放式教学方式进行转变的教学方法,选取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案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进行科学分析,帮助学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困惑和疑虑,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心。实施情境模拟教学方法,能为学生创造在语言教学中模拟实践平台。再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多投入社会实践,走向社会大课堂,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实习见习、青年志愿者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增长能力和才干,锻炼意志,培养品格。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寻找自己人生价值的坐标,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中磨练意志,履行道德义务,提升综合素质。

2.3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健康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第一,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教育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让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培养学生“国而忘私,公而忘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操;教导学生要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志向。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激励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要对大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的内容浩瀚渊博,具有诸多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践履道德规范的德行,有如何实现道德社会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中国文化独到的修身之道等等。积极推行“仁爱”教育,它是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倡导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第三,对大学生进行人格修养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正心笃志、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崇德弘毅、奋发向上”的品质,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锤炼出他们知荣耻、守诚信的健康人格。第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观念,“学而时习之”、“学以致用”的实践观念,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4 加强大学生身心素质教育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求知与择业问题、神经症问题等引发的各种心理冲突,这样就会严重影响着他们接受正常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并容易对德育工作者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甚至会造成拒绝接受教育内容。因此,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及时矫治大学生们的心理疾病,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为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营造和谐的环境,进而实现德育的最佳效果。建议各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科学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高校应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要重视建设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服务工作;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建立纵横交错、上下联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制,完善其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作用,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加大力度建立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基金项目:贺州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新时期高校德育路径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djkt014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