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对中国的影响和应对

2016-01-15 16:43刘乐璇
商场现代化 2015年29期

摘 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亚太地区经济贸易中目前最受关注的协定,会推动亚太地区的一体化与和美国的联系,本文将探讨其发起过程、最新进展和主要议题,通过分析美国引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原因,来最终分析中国可能面对的情况,并最终给出中国的应对对策。

关键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经贸关系

一、TPP发起过程与最新进展

1.发起过程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以下简称TPP)是一个由多个国家达成的潜在的自由贸易协定,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缔约国为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和文莱,旨在为实现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而提供渠道。

2011年11月8日至13日,在夏威夷州檀香山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场外部长级会议上,洽谈伙伴国正式公布了框架协议。当时,加拿大、墨西哥与当时的成员国进行磋商后,最终成员国一致达成共识,并于2012年12月正式幵始以洽谈伙伴国的身份加入TPP,2013年3月,安倍晋三明确决定加入。2015年10月5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已成功结束TPP谈判,达成TPP贸易协定。

2.最新进展

当前TPP的12个成员国均是APEC的成员国,在未来TPP成员扩展的问题上,很可能会首先考虑APEC的其他成员国,如中国、韩国等。另外一些非APEC成员也十分关注TPP的进展,哥斯达黎加等国都曾表示了对TPP的浓厚兴趣。TPP代表也表示,TPP允许发展中国家作出不违反TPP规则承诺的基础上加入TPP。

目前TPP仍处于正文文本的谈判过程中,希望能够达成可以消除商品、服务和农业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起一系列应对外国直接投资和其他经济和金融活动的规则和准则。

二、TPP主要议题

TPP范围广、标准高,且采取闭门磋商的方式进行,谈判结束前不对外公布技术文本。谈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除了传统的关税议题外,还有一系列涵盖面十分广泛的非关税议题,涵盖关税(相互取消关税,涉万种商品)、投资、竞争政策、技术贸易壁垒、食品安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以及绿色增长和劳工保护等多领域,并在如在环保、劳工、原产地和政府采购等方面包含了诸多高标准的条款。

其中,笔者猜测与中国不加入TPP最为有关的议题之一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国际惯例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政府可以对这些企业提供其他私人企业所不享有的福利,如补助金、低信贷、优先政府采购权、贸易保护等。为了确保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已经达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就有特别针对国有企业的内容,尽管具体的协议的细则还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但这些协定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包含了涉及到企业的国民待遇、反歧视、透明等内容。显然中国对于这些条款都无法接受。但是事实上TPP成员国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对于美国试图将允许企业状告政府的“投资者与国家争端解决条款”引入的行为,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越南明确的表示反对。马来西亚十分担心美国对其政府施压,要求其放松对国企的控制力度。另外,各国对涉及到这一议题的细则尚未达成一致。

第二,关于知识产权的高度保护也是与中国现状所不符的,我们都知道,网络平台上的音乐免费下载、义乌小商品市场上的各种仿制玩具,还有淘宝上销售的数以千万记的商品,虽然其中的很多产品都侵犯了知识产权,但是在中国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一旦中国加入TPP,将对国内的音乐、小商品贩卖市场带来巨大的打击。

三、美国推动TPP的原因

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比如东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等,都明确排除了美国的参与,一旦形成,将在东亚地区内形成稳固的贸易同盟,形成共同利益,就会削弱美国在东亚地区贸易的地位,影响到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利益,从而失去更为重要的政治地位。TPP就恰巧给了美国一个打破东亚联盟,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贸易联系的机会,美国可以凭借TPP巩固与其他东亚重要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主导这一地区的经济贸易规则,其最终目的是削弱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

第二,美国主导TPP后,可以按照自己制定双边协议和自己所能接受的标准制定游戏规则,并能够对TPP其他成员国施压,使得其他成员国接受这样的条件,比如国有企业的透明化、知识产权的提高,当这一游戏规则被成员国所接受,那么这个游戏规则就能成为东亚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游戏规则,如果有其他国家不能接受如中国,就将受到成员国的排斥,从而退出国际贸易的舞台。

第三,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经济复苏情况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显然与TPP成员国达成的贸易协定,可以促使美国扩大对东亚地区产品的出口,亚太地区的GDP总量占世界总量的60%、国际贸易额的50%,显然,美国可以凭借TPP获得经济增长。此外,由于WTO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妥协,新一轮的谈判受挫,WTO已经不能承担起美国的高要求标准,在亚太地区,美国急需建立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游戏规则来发展贸易。

四、TPP与中国

1.TPP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TPP最终建成后,会对中国的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造成打击,使得出口贸易形式更为严峻,目前,人民币不断贬值也是为了提高中国不断下滑的对外贸易量。TPP建成后,越南、墨西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将会直接对我国的产品出口造成冲击,挤占中国的市场份额。

其次,会倒逼中国提高行为准则以符合不断提高标准的游戏规则。在上文中也提高了,TPP在涉及到各种非关税壁垒的问题上设置的标准相当高,无论是在国有企业、政府采购、金融监管、知识产权保护、投资、劳工保护,还是在国内目前关注的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领域,对比以上领域的设定标准,中国确实存在着巨大的不足之处,就算我们的入世文件和制定的法律已经达到了标准,但是我们的执法、司法领域欠缺还是很大。我们都知道,游戏规则的制定权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现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前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核心内容是争夺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TPP显然有重写亚太地区原有经济规则的趋势。中国目前已处于全方位体制改革的当口,无论加入TPP与否,都会暴露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必须做出应对,进行改革。

2.中国加入TPP的可能性

中国现阶段虽然是APEC的成员国,有加入TPP的资格,但是基本不会加入。

由于美国在TPP中的主导地位,势必不能容许与其有最大竞争的中国加入来与他分一杯羹。此外,TPP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一旦形成成熟的事实上的联盟,其影响将不可避免地扩展到政治和军事领域,这也是美国在TPP上的长远的考量,也是美国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加深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的战略行为。

第二,中国目前虽然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强大,但是正如上文所述,中国目前体制的特点还无法达到TPP的要求和标准,需要承认的是,相比于国际标准,中国国内的政府采购、国有企业行为和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等方面的确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完成改革以适应TPP协议下的规定。仅以劳工标准为例,尊重劳动工人的合法权益是国际社会所达成的广泛共识。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工人的基本权益往往是得不到保障的。工资水平偏低、工作环境恶劣、超时工作、无法按时取得报酬等现实状况都使得劳工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另外,中国的工会的组成、运作和管理方式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工会组织存在着较大差异。我国的工会在充分保障工人权益这一点上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中国要有自觉向国际通行的劳工标准靠拢的意识,争取主动,得到国际劳工问题的话语权甚至劳工标准的制定权。

3.中国对TPP的应对

面对的TPP挑战,中国首先要密切关注TPP的最新发展动态,并根据所获得的相应信息,立足于自身,尽快转换以内需主导的经济模式,降低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第二,还要继续稳固推进“上海自贸区”等试点建设,加大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第三,继续推进其他一体化发展路径,弱化TPP的冲击,加强同亚洲各国的密切合作,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保证正在进行中的一体化步伐不受或尽量少受的冲击和消极影响。中国也要对外明确对持开放态度的立场,以求得亚太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理解乃至支持,根据现实状况及时作出应对。为了应对TPP,中国可以立足于自身的市场规模这一巨大优势,考虑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冲”的风险,继续推进包括中日韩FTA和“10+3”在内的其他发展路径和模式,并尝试与更多的国家签订双边甚至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

五、结论

美国主导的TPP不断扩展,在政治层面,开始重新掌握东亚地区主导权,联合亚洲地区的政治盟友,扩大自身影响力,并起到遏制中国崛起的作用,同时,美国的加入也让原本稳定的东亚局势变得复杂,加重了这一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使得中国与其他地区领土争端问题日趋尖锐;在经济层面,美国推动TPP扩展,影响了目前中国已经开展的自由贸易区所取得进展,尤其使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贸易效应的削弱,给中国的贸易量带来了负面效应的冲击。中国应当继续推进其他一体化发展路径,弱化TPP的冲击,和更多的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稳固推进“上海自贸区”等试点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倒逼国内改革,向国际规则靠拢。

参考文献:

[1]孙红玉.多国博弈视角下TPP谈判引发的政策互动和中国的战略选择[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

[2]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重要文献集[M].上海: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2013.

[3]刘中伟,沈家文,宋颖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中国与亚太区域合作的新机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4]张蕴岭,沈明辉.东亚、亚太区域合作模式与利益博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5]魏玲.东亚地区合作:201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刘乐璇(1998.06- ),女,山东人,汉,高中在读,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