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与就业及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检验

2016-01-15 01:15王宇周晓易何洋
商场现代化 2015年29期
关键词:VAR模型经济增长

王宇 周晓易 何洋

摘 要:本文以广西1979年-2011年时间序列为基础,运用VAR模型和VEC模型分析广西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对就业水平存在较显著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对产业就业结构的调节作用较弱;第一次产业产业滞留劳动力较大,第二次产业经济增长较强,对劳动力需求较大。

关键词: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经济增长;VAR模型

一、文献回顾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主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出,由于第二产业没有合理吸收流出劳动力,劳动力大量流入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林毅夫(1994)在研究中指出,通过建立相应的资源配置制度促使资源优先流向重工业部门。这种发展战略浪费了当时丰富劳动力资源、降低了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抑制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极大扭曲,为中国以后的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地阻碍。杨丽(2001)在研究中指出,在中国西部地区,政府政策干预较大,在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中技术含量选择与劳动力要素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使得劳动力结构不能完全按照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变动。

中国目前面临严重的就业结构转型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蔡晳, 王德文(1999)指出超常的人口增长,工业部门中高资金、低劳动力的资源配置,以及早先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城乡劳动力配置制度和就业体制造就了中国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胡秋阳(2007)指出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偏离主要由于工业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工业劳动力需求量大幅下降所致。其次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农业劳动力需求量下降、劳动力投入偏向第三产业及社会产出技术和投入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矛盾也同样促使了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偏差。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同时引发就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能否与产业结构同步调整,有赖于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含量,知识技能结构及企事业用人自主权大小。

综上所述,现阶段研究表明中国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匹配,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但是对西部地区的实证考察不多。本文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为视角,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979年-2011年的数据,运用VAR模型及VEC模型,考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对就业及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

二、广西就业、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现状描述

目前广西总体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上升,截止2011年,广西第一、第二、第三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依次为54.11%,18.72% 和27.16%。从1979年至2011年就业结构一直呈现“一三二”结构。

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年新增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指标,1979年至2011年产业结构维持在“二三一”结构,并且伴随着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的趋势。

以1978年为不变价格的基期,从1979年至2011年,广西GDP以每年60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上涨,从1990年至2011年,农业年产值增长速度较慢,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较快,服务业位于中间水平。

综上所述,目前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总体上存在较为较重的偏离情况,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从2005年开始,工业就业增长速度提高,2006年开始服务业就业人口下降,粗略上可以看出,近年来就业结构已经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调整。进一步研究需要通过对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考察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

1.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的测算

所有采用的数据均来自1979年-2011年《广西统计年鉴》,以1978年为不变价格的基期,计算出调整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选取1879年-2011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单位万,得到图1。

实证表明,一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大于零,结构偏离度较大,广西一次产业就业比重大于产值增加比重,一次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力滞留在一次产业的情况较为严重。广西二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小于零,且逐年增大,增大幅度较明显,二次产业就业比重小于产值增加比重,二次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且滞后程度逐年加深,结构的负偏离意味这二次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广西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从绝对值看,自1879年以来,逐年下降,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趋于一致。1879-2004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小于零,自2005-2011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大于零,2011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1.13%。说明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大规模流入第三产业,使得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大幅下降,三次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显示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2.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与就业及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检验

(1)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实验采用ADF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检验看出,模型变量为一阶单整。

(2)VAR模型的建立及其稳定性检验

①VAR模型的建立

由ADF检验可知,可以建立VAR模型。根据对VAR模型各项稳健性指标选择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2.估计结果如图3所示。

②协整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图4)的计算可以看出,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说明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与就业水平均存在长期协同互动关系。

③格兰杰因果检验

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图5)结果本文推测广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较弱,对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较弱;就业水平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对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较弱;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对就业水平和经济的增长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

(3)建立VECM模型

建立VEC模型得到估计方程(1)(2)。

其中-0.785+p_t-1+3.34e-6*Q_t-1表示pt与Qt的长期均衡关系,0.025-.032*D.p_t-1+0.0004*D.Q_t-1,1.83e-5-187.662*D.p_t-1+ -0.318*D.Q_t-1表示pt与Qt的短期波动关系。其中方程(1)的误差修正项系数[D_p]L.ce1=-.221349,系数的p值为0.047,较显著。说明若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过高,它会向着就业水平增长的方向下调。其中方程(2)的误差修正系数[D_Q]L.ce1=297.0793,系数的p值为0.002,较显著。说明就业量的过快增长带动了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实证考察得到的结论有:

(1)广西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第一产业滞留了大量劳动力需要流出,第二产业有待于劳动力流入,第三产业在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小。

(2)广西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与就业水平之间保持长期协同互动关系。当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高于均衡值时,会向着就业水平的增长放下下调。而就业水平的过快增长会带动就业与产业结构偏离程度的提高。

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重点发展第二产业是提高广西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鉴于第二次产业在广西相比于一、三次产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带动作用,另外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因此,根据加强力度推动第三次产业发展有助于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2)合理利用政策支持,合理引导第一产业滞留劳动力流向第二产业。广西存在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多数劳动力属于隐性失业状态。引导劳动力流向劳动力相对较少的第三产业有助于提高广西整体劳动力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3)放宽政策制约,促进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目前阶段广西第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限。然而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受到行政条规的制约,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通过放宽政策约束,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昉,李周.对赶超战略的反思[J].战略与管理,1994(6):1-12.

[2]杨丽.析配第——克拉克定理在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局限性[J].经济问题探索,2001(11):18-23.

[3]蔡晳,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 1999(10):62-68.

[4]胡秋阳.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M].经济科学,2007.

[5]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35-39.

猜你喜欢
VAR模型经济增长
内蒙古牛肉价格传导实证研究
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实证研究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我国快递业与经济水平的关系探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