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少卫:父母怎样与孩子共同成长

2016-01-15 22:29鲁生
现代家长 2016年1期
关键词:名牌家长孩子

鲁生

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国内学习治疗创始人之一、中华学道运动首倡者。先后出版《非常祖母》《打破学习的常规》《高考八诫》等多部书籍,多次做客《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等电视栏目。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其中有两种孩子最让家长苦恼:一种孩子既聪明又听话,家长让干啥干啥,从不惹是生非,但是家长总觉得孩子幼稚、长不大,他们不无苦恼地说:“孩子,你啥时才能长大,帮我分担重任呢?”还有一类孩子颇有反抗精神,不管家长说什么都要顶嘴或反驳,他的家长也很烦:“这孩子啥时才能懂事,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呢?”

这两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国内学习治疗创始人之一宋少卫说:“这是由于家长和孩子不同步,也就是说家长与孩子没有共同成长造成的。”那么,父母与孩子怎样步调一致,共同成长呢?

共同成长中的不变法则

记者(以下简称记):中国的孩子进入初、高中后,很多家长仍把他当成小学生甚至幼儿对待。在饭店,我朋友的孩子要去洗手间,我朋友马上追过去跟他讲洗手间在什么地方,怎么走,说得非常详细,而他的孩子已经17岁了。我直觉认为这不是一个家长对待17岁孩子该有的方式,因为一个17岁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对朋友说,而且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之后他能否接受。

宋少卫(以下简称宋):亲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父母执拗地把已经长大的孩子仍当小孩子对待,那么孩子就无法获得完整的成长。心理学家说“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没有长大的父母”,就是这个意思。正确的亲子关系是这样:最初孩子在母亲的身体里,出生以后孩子被父母抱在怀里,然后由父母牵着手学走路,然后父母放手让孩子在身边奔跑,最后目送孩子渐渐远去。每一个父母都要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为了拥有,而是为了分离。正因为如此,父母对孩子的爱,需要逐渐适应孩子的每个年龄阶段,并最终让他能够独立面对和承受今后所有的人生挑战。

记:很多家长都知道,随着孩子长大,教育态度要进行相应调整,但苦于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宋:这里,我跟大家分享家庭教育中三个比较重要的法则:一是爱的法则,二是尊重与真诚的法则,三是等待的法则。无论孩子处在什么年龄阶段,这三个法则是通用的。

首先是爱的法则。父母一说起孩子,都认为自己非常非常爱孩子,干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据我观察,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一般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的父母,无条件地接纳、爱护孩子。被完全接纳的孩子不怕父母责备、打骂,但是会怕父母不喜欢他,他会努力照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第二种境界的父母与孩子保持着僵持关系,这些家长喜欢给孩子讲道理,此时孩子知道父母是为他好,但容易争辩,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听父母说教,总想挑战权威,你跟他讲道理,他本能地想反抗。第三种境界的父母最可怜,不管说什么,孩子都要对着干,父母花多大力气去管教孩子,孩子就会产生多大力气来反抗父母,结果两败俱伤,父母焦头烂额,孩子桀骜不驯。

如果父母能够看到这三种不同教子方法带来的不同后果,也许就能自觉地做第一境界的父母,无条件地爱与接纳孩子,不要太功利,不要因为孩子考了第一名你就满面春风,而孩子一旦退步你就“秋风扫落叶”。遗憾的是,日常生活中,功利心太重的父母大有人在。

记:您说的第二个法则是“尊重与真诚”,请问如何做到?

宋:要做到尊重与真诚,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视线的平等非常重要,当你跟孩子讲话时,一定要弯下腰或蹲下来跟他平等交流。

2.给孩子留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尤其对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好多家长之所以跟孩子沟通难,原因很简单,是你没有给他留有空间,你替他做了决定,然后要求他去做,这就容易让他逆反。如果你给他两三个以上的选择,或者在认同他的前提下,引着他往前走,你就会发现,教育孩子并不困难。

我有个学生特别喜欢穿名牌,他妈妈说:“我不给他买名牌,他就把家里的茅台酒拿出去卖了,自己买。”我跟这个学生聊过几次。第一次见面,我穿了昂贵的行头,跟他说:“听说你对名牌很了解,你看我的衣服怎么样?”他马上告诉我上衣是什么牌子,裤子是什么牌子,说完很得意。我又问:“你这么熟悉名牌,那你觉得穿上名牌感觉好不好?”他说:“好啊,难道你不觉得吗?”我点头同意,也说好。

第二次见面,我换了一套看上去还不错的衣服。这孩子见面就问:“老师,您这身衣服也不错,多少钱?”我让他猜。他猜3000元。我说贵了,结果他从3000元一路往下猜,一直猜到300元,我点点头。他说:“这身衣服和上次您穿的衣服看起来差不多,怎么价格便宜这么多?”我告诉他,衣服穿着好不好看,关键看身材和气质。有些人身材不好,穿名牌是糟蹋名牌;而有些人,比如你我,穿名牌像名牌;还有些人是我正努力学习的,即穿什么都像名牌。孩子一听有道理,非常赞同,回家就对他妈妈说:“以后我的衣服,一律不许超过300元。”

孩子有时候就像小牛犊,你硬拉着它掉头很难,但如果你不使蛮力,牵着它往前走两步再转头,会比生拉硬拽好得多。这就告诉家长,面对孩子,有时候你要懂得适当退让,给他足够的空间,他才会按照你说的去做,也才会有教育的效果。

至于“真诚和尊重”,我先讲一个故事。在印度,甘地被称为“国父”。一天,一位夫人拜见甘地,说:“国父,我的孩子非常喜欢吃糖,我说了多次他都不改。他非常崇拜您,所以我希望您跟他说说,以后不要再吃糖了。或许他能听您的话,改掉这个坏毛病。”甘地说:“好吧,请一个月以后再带孩子来。”夫人很纳闷:见国父一次不容易,他却让我等一个月后再来,为什么?但出于尊重,她没有将疑问说出口。一个月后,她领着孩子又来了。这次,甘地如她所愿,跟孩子说以后不要再吃这么多糖了。孩子点头答应。

夫人再也忍不住了,问道:“亲爱的甘地,明明就是一句话的事,您为什么要我等一个月呢?”甘地说:“夫人,其实我也喜欢吃糖。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首先让自己做到不吃糖,然后才有理由和信心告诉孩子不要吃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时家长一定要真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如果家长做不好,也请告诉孩子,你会跟他一起努力去做好。

有了孩子之后,很多家长都颇为感慨,说教育孩子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身上很多不好的地方,然后一一改正,才日趋完善。

人这一辈子,有三个可以改变你的人:第一个是导师,不是学业上的,而是灵魂上的;第二个是爱人,他对你命运的改变是很大的;第三个就是你的孩子,因为他的成长会带给你很多震撼与推动。你原来意识不到的问题、改不掉的毛病,由于孩子的到来而被察觉并改掉了。当孩子犯错时,你告诉他:“爸爸犯过同样的错误,但是现在我完全改掉了。”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记:那第三个法则呢?

宋:第三个法则是等待。中国的父母特别心急,总想一步到位,最好能有一种灵丹妙药给孩子服下,一下子解决全部问题。实际上,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耐心等待。这一次孩子没有做对、做好,不要当即指责,只需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然后默默等待,等着他下一次做对、做好就行。

有些法则需要与时俱进

记:这三个通用法则是任何年代的家长们都应该遵循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家庭教育是不是也有需要与时俱进的法则呢?

宋:是的。一是延迟与满足。我出生于20世纪的70年代。少年时,有一天我想吃红烧肉,我妈说等下个月吧。因为那时候一个月就发一次肉票。那时候吃顿红烧肉,真香啊!现在的孩子想吃红烧肉或者排骨,家长一次做一盆,让孩子吃个够。生活中,到处可见爷爷奶奶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有的孩子根本不饿,却被强行喂食,被逼迫着吃,慢慢地,孩子对吃就失去了兴趣。

现在的孩子,不仅没有延迟满足这一说,反而变成了过度满足。如今大范围的厌学现象,跟延迟满足有很大关系。孩子在学校学习,回到家还被要求学习,你只要在学习,就是功臣,啥也不用干。老师、家长,甚至朋友、同学关注的都是成绩,这学习再美味,孩子也吃够了,他怎能不厌学?

如果家长能思考一下延迟满足的重要性,降低伙食标准,把一桌子孩子爱吃的菜变成一两样,把一大盆排骨变成几块,那孩子就爱吃了。如果你再把自己的那一块让给他吃,他会特别高兴,感到爸妈很疼他。相反,有一锅排骨等着他吃,他怎么也不会有这种感觉。所以,对现在的孩子,家长要延迟满足他的要求。

二是关注与漠视。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于是孩子便产生了关注焦虑,结果导致很多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等。孩子稍大一点后,还会出现其他问题,如对名牌服饰的追求等。

父母对孩子太关注,孩子所有的要求不管正当与否,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及时回应,这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是非常不利的。

我希望家长能够漠视孩子的某些要求,急需的快给,娱乐的少给,品牌的慢给,能自己造的尽量不给。我曾参加一个教育会议,会上大家谈到了“虎妈”。虎妈的很多做法,我不赞同,但是虎妈有一件事情做得好,就是从小不让孩子看电视和玩电子玩具。

心理学认为,人对东西的兴趣在1~3岁的时候是一个预设。在这个时期,如果你给孩子的东西太复杂,他注意力的兴趣参照点就会很高。等到了幼儿园、小学,他的注意力就很容易涣散,因为他会用看过的动画片去作对比。试想,哪个老师的讲课能比动画片更有意思?结果,造成孩子不爱听课。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给他一些小的简单的东西,而不是很高级很复杂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家庭教育里,要对孩子的要求适当漠视。家庭教育中,细粮是关注,粗粮是漠视,以前生活条件不好,我们爱吃细粮不吃粗粮,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建议家长多给孩子吃点粗粮,这样更利于身体健康。

三是责任的转移。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还要懂得从孩子那里索取。每次,我跟学生们在一起都特别开心。为什么?因为我告诉他们:“我已人到中年,身体渐渐走下坡路,有必要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照顾。”慢慢地,我的学生们都养成了习惯,只要和他们一起吃饭,他们就会给我倒水夹菜,我根本不用动手,面前的盘子里就堆满了好吃的。

实际上,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想做的事情、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往往说:“孩子你去学习吧,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长此以往,孩子的情商会出问题。

四是赞扬。赞扬也要与时俱进。孩子在学龄前阶段,父母说一句“你真棒”就足够了。但是孩子上小学后,你再说“你真棒”就不行了,你要表扬得很具体,比如说:“哎呀,你这次的卷子做得很干净。”到了中学,你表扬孩子要采取暗示的手法,因为这个时候你直说,孩子会不信,如果你说“这几个字写得很有点儿意思啊”,他就很高兴。因为你对他的赞扬,适应了他的发展与需要。

另外,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个亲子沟通的立体法则——就是营造家庭教育之道。道是氛围的意思,把你的爱和期待像水和空气一样,慢慢地浸入孩子的心灵。我曾在一所学校让孩子和家长做面对面的交流,我对在座的家长们说:“家长朋友们,请你用眼神告诉你的孩子他很棒。”之后,我又问现场的孩子们:“如果哪个同学感觉到了家长欣赏的目光,请举手。”结果很不理想。用非语言方式来赞赏孩子,这对中国的父母来说似乎是个难题。但是再难,父母也要学会,因为这太有用了。非语言沟通中,眼神最重要,还有肢体动作。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你能够跟孩子说的话会越来越少,这时你的目光及肢体动作,就会派上用场。

最后,我祝愿家长朋友们都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名牌家长孩子
设计我的姓名牌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撕名牌”大战
犯错误找家长
只穿名牌的“标签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