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我爱这不能言说的浪漫

2016-01-20 21:09史佳烨
数码影像时代 2015年12期
关键词:罗曼摄影

史佳烨

他曾是巴黎《Vogue》《Elle》《Vanity》《Madame Figaro》御用时尚摄影师;他曾为ChaneI,Ch ristian Dior,Prada,ErmenegiIdo Zegna……留下无数跨越时代的影像;

他曾为VEVA拍摄广告片,并邀请章子怡做女主角;

他为法国第一夫人留下精彩影像;

也为安室奈美惠量身订制以华丽转身:

他是晏·罗曼(Yann Romain),来京12年的法国著名摄影师、导演、画家。

11月27日。月末,岁尾。鼓楼大街的旧城墙外已然飘散了一层厚厚的落叶,置身其中放空内心,静静感受着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所特有的情愫。突然舍不得将这松软的地毯踩得支离破碎,舍不得跟秋天说再见,更舍不得这稍纵即逝的一年光阴……

这是一个适合聊天的午后,人影寥寥,静谧而舒缓a我随几个媒体朋友与晏,罗曼导演相约附近的一家咖啡馆见面。他很像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里昂——让·雷诺,我一直这么觉得。络腮胡子,一身痞气,带有英式的朋克装扮优雅又不失豪爽,我带着莫名的崇拜和欣喜,静静地打量起眼前的这位法国人。

巴黎有个在绘画艺术上颇有成就的“罗曼”家族,晏·罗曼的父亲Hyppolyte Romain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现代画家,他的母亲是位吉普赛裔的著名弗拉明戈舞蹈家。从小在艺术氛围浓郁的家庭中成长的晏·罗曼有一天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透过摄影机的世界去找寻自己的另—种人生。就这样,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了。与其他的普通人一样,年轻时从摄影助理做起,而后开始与世界著名的时尚艺术刊物合作并陆续拍摄广告、MTV。

最近常听朋友谈起晏·罗曼,这位来京12年的法国导演、摄影师,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创造出一个未曾注意过的中国。他专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他的作品中,带着浓厚的老北京艺术氛围,摄影与绘画的结合,这是他的个人风格。他坚信任何一个创作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这些年行走在中国西藏的山间和村落追寻原生的感动,而后辗转到北京胡同,拍摄的初衷正是因为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零零一年的某天,父亲问他,“你去过北京吗?”

“没有。”

“那是个有灵魂的城市,你应该去探索一些新的东西,对你的艺术创作会有很大帮助。”

那些时日恰逢失恋,旅行就成了治愈生活的最好方式,他便随着父亲出发了。从法国飞到中国,心灵的治愈之旅正式开启。第一次来到北京,胡同、四合院、皇家文化、现代生活方式、政治文化气息,都令他深深地迷恋。北京,可以带来舒心而笑的日子,—次,两次,三次,每次停留都给晏带来新鲜的感动……直到有一天,他真的再也不想离开。

晏·罗曼现住在北京胡同里一处精巧的四合院中,这些年即便会去附近的国家工作、旅行,但从未回过法国。他们有一种风俗习惯,当在一个地方生活了一段时间后,通常会忘却不好的回忆,而是将美好记于心底,去重新探索新的生活。法国,那里的一切都与他渐行渐远,时间磨去了旧时的激情,只有忘记,才能够行云流水般地去创作。或许有一种情怀,就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细心的人更能感知生活。“母亲曾说我是这个家族中最像吉普赛的孩子,但从离开家的那刻起,就没想过我能回去”。

晏仔细回忆着,他的故事愈发温暖,没有煽情,仅仅只是将一切娓娓道来。

在北京一住就是十二年,他真正的热爱这里,他被生活中的一切所感染,北京的街道、人文,所读的书籍以及见闻,每一个元素都自然而然形成了灵感的源泉渗透到他的作品中。他眼中的北京是浪漫的,是五颜六色的。

Q:《数码影像时代》

A:晏·罗曼

Q:您现在的拍摄领域都有哪些?

A:我现在除了HV、广告,也正准备接手一些电影的拍摄。有些项目在沟通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在我看来,一个好的故事才能成就一部好的电影,而很多制片人更在乎影片的卖点,所以目前进展速度很慢,我会很谨慎地挑选。

Q:法国人与生俱来的浪漫性格,也赋予了艺术创作上特有的法式浪漫,您觉得在拍摄电影思路上与国外摄影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A:美国好莱坞上映特效合成的商业大片必会博人眼球,它能带来令人震撼的视觉享受,是商业模式的典型。但我觉得电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艺术。镜头语言是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当电影成为一种消费品,它对文化发展的长期性可能是无益的。我们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国家,所以更需要这种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去创作电影。

现在有些导演和演员,更多时候过于重视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本质的传达。像有些导演在拍戏时可能会节省预算雇一些群众演员拍戏,他们虽不起眼,也许仅有短短的几分钟镜头,但在最后的成片中他们的表现走心而不做作,是最真实的。真正的导演和演员需要用心去演绎故事,每个人都是一个艺术,你可以是舞者,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普通人,但都是自己生活的表演者,只要用心,哪种生活都可以精彩。

Q:您最喜欢的中国导演是?

A:王家卫和宁浩。王家卫在我眼中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独立艺术电影甚至有些商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王家卫式的影像,但大多数都只有单纯形式的拷贝而缺乏内在的创意。他的作品在细节和一些絮语化的主观独白的刻画中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我非常喜欢,影片中喜剧故事的设计,具有强烈贴近生活的幽默感,这是部很成功的作品,法国人都很喜欢。

Q:那您有喜欢的中国演员吗?

A:我很欣赏周迅。她的表演含蓄但很有杀伤力,在中国是一个少有的富有灵性的演员。

Q:谈谈您与章子怡合作的经历。

A:这的确是一段很难忘的经历,在拍摄《红色华尔兹》时出现了一段小插曲。这是一个手机的宣传片拍摄,合作方领导要求拍摄欧式浪漫风格,我们的拍摄团队在与其沟通后按照要求创建好故事框架。连续拍摄两个晚上完成。但在拍摄期间合作方的另一个领导过来审查,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双方思路出现了严重分歧。我对这些做法存有疑问,明明是商榷好的事情,却出现了本该避免的误会。后来和子怡聊天,也逐渐明白这就是中国的文化体制,当代艺术对应的是商业社会,高层领导的“凝聚共识”一切指向商业卖点,精神食粮便显得微不足道,工作中很多无奈,坚持住自己的电影情怀即可。不过不可否认中国团队的工作能力,拍的确实很棒。

Q:作为一名导演的同时您也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您觉得平面摄影和电影之间的跨界转行有哪些可以借鉴?

A:我接受过很多评价,有人说我的每一幅摄影作品都像是一部电影,画面中有很多的故事语言,所以在我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想法——我可以胜任导演。没来中国之前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时装摄影师,但后来总想在服装上创造故事,时装摄影属于商业领域的范畴,肯定不被允许,这也算后来转行做导演的一个原因吧。

在我看来摄影和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这会涉及很多不同的专业知识,包括布光不同等等。也许你是摄影行业的佼佼者可不一定精通摄像,心有所想要敢于尝试,这是艺术家的特质,跟着感觉走,无所畏惧。当代的艺术风格是自由的、不定式的、充满启发性和想象力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只要我们在精神上是自主的,作品就是独立的精神态度和理念产物,它仅仅以动态、静态两种形式呈现。

Q:您的摄影作品大都选择胶片拍摄,视频作品用什么器材呢?

A:《红色华尔兹》是200B年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个广告宣传片。我只用胶片创作,很少触碰数码机器,偶尔会使用135毫米单反相机来拍摄广告作品。

Q:在您的摄影作品中,有一个西藏风尚系列的题材,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

A:选择西藏是因为我对佛教文化和哲学思想感兴趣。在西方人的认识中,西藏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发源地,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宗教文化。在那里。他们的游牧民族文化跟我骨子里吉普赛的血统类似,虽然当时不会说太多的中文,但所有的事情通过一些肢体语言或面部表情,就能和当地人沟通,这是一种天赋吧。

Q:来中国这么久,在自己的拍摄领域有什么收获?

A:值得庆幸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学习,中国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无不渗透着中华文化的风采和精髓。我感动于别人在我的作品前驻足,凝视,这一幕是对我最大的称赞。我已经愉快的融入进中国的文化氛围中,这一生尝试了很多领域的事情,导演、摄影师、画家……全部都与中国息息相关。感谢上帝赐予我一双善于发现艺术美的眼睛,幸运于此。

“这些年身处异乡,无畏的归属感不会欺骗自己,我爱这里。这是个机缘,如果可以,我愿意心怀感恩,继续以拙拙的姿态,惊艳地站立在这个浪漫的北京。”

猜你喜欢
罗曼摄影
想象的空间与经验的几何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