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大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01-21 19:40郑重聂磊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0期
关键词:控制工程毕业生专业

郑重 聂磊

摘要:本文从地方工科大学的自身特点与教育背景出发,剖析了目前我国地方工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与矛盾。基于对湖北工业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校友及相关专家的调查访谈,对地方工科大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改革与完善策略,包括教学模式、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及实验教学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地方工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技术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23-02

我国地方工科大学的数量众多,每年不断向企业技术岗位输出大量新鲜血液,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力军,在技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工科大学主要定位于培养企业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注重动手能力、工程观念和实际工程技能的培养。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工科大学大多借鉴甚至照搬重点理工科大学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动手能力培养、重基本知识点考核轻综合能力考评等有悖其培养目标、规格与特点的状况。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为切入点,通过对该专业校友及相关专家的访谈、调查,深入研究该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效果,特别关注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完善,希望对地方工科大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所裨益。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湖北工业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近五年毕业生中,21.5%的学生考研继续升造,64.8%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关就业比率不足15%,就业多集中于广东、浙江和苏州等地区,其中深圳地区的毕业生最多。

2013年,我们根据湖北工业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具体特点,制订了适用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校友调查问卷及调研访谈提纲,筛选出本科毕业校友、相关企业专家及高层管理人员,到调研对象所在企业进行面对面访谈。调研内容围绕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所需知识、专业能力、素质结构及能力培养方式,学校在知识能力及素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

本次调研地点为广东地区,共调查访问毕业校友37人,相关企业专家15人,高层管理人员11名。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42份。在企业调研收集的资料,有材料专业毕业生自身的信息与经历,对湖北工业大学的看法与感受,集中反映了专业人才需求类型、层次以及职业能力要求,内容具有普遍性。

二、调查分析

(一)调研对象分析

由调查统计数据可知:(1)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广东地区的就业走向,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国有企业较少,因为民营企业数量较多,是市场的企业主力。(2)企业规模上,材料专业在广东地区的就业主要集中在2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3)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大多数还是与专业对口的,但也有小部分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性不大。在工作初期大多在基层从事技术工作,一段时间后,一部分人脱颖而出,进入中层或管理层。由此可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应向相关企业倾斜;企业管理人员很大一部分是从技术岗位上锻炼出来的,也应增加针对性的训练。

(二)调研样本分析

在调查问卷上,关于大学需培养的素质、毕业生职业素质、本校毕业生最欠缺的素质方面,我们设置了多选题,包括体能、技能、心理素质、职业素养。从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以及现场访谈的情况来看,虽然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规格、类型以及层次上更趋多元化,不同性质的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层次及能力也各有不同,但是专业动手技能和创新能力始终是大学最需培养却缺乏训练的、对毕业生职业发展关键的素质,此外还有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也需引起重视。

材料专业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对职业发展帮助最大的教学环节,按重要性依次为毕业设计、专业课程、毕业实习以及专业实习,同时普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理论课程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价值不是很大,且课时过长,而与专业直接相关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时被压缩,学习深度不够。

通过调查得知,学校的社团活动对毕业生的影响最大,参与社团活动对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深远影响。

通过调查得知,湖北工业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对未来充满憧憬,认为利他是快乐的,一小部分对未来更加顺其自然,变得功利现实,注重权术的比较少。环境育人,湖北工业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正确、健康,启发思维、陶冶情操,对学生的价值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材料专业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学校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机会,这对后面的职业生涯影响较大。

三、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存在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湖北工业大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地方工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广泛查阅全国各专业相关教学资料及教研内容,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深入思考后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和大部分工科专业一样,材料专业理论知识抽象复杂,密切联系并服务于生产实际,因此,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专业理论、专业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并重。企业要求毕业生到岗就能适应工作环境,能够很快上手独立工作。此外,地方工科大学多采用重知识传授、轻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灌输式传授已有的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地方工科大学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动手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加与专业直接相关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实验实践课时。

企业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是最佳的工程训练基地,然而,由于与学校合作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利益少,同时还存在学生安全责任事故的顾虑,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动力,很难真正实现深层次校企合作。学校在实习实践课程中可采用半军事化管理,做好安全教育,以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学校还可以和企业当地商会建立并加强联系,因为一些企业老板或老总都有恋乡情节,会更愿意接收学生入厂长期实习,对同乡学生会照顾,学生也有归属感,对实习效果及安全生产都有利。

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实习工厂或车间,学生每学年都应该抽3~4周下车间实习,与实习师傅建立较稳定的联系;毕业实习由教师带队,让学生下企业车间跟班长期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专业素养的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应树立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的实践性、技术性及创新性导向,使其密切结合工程或科研实际,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专业素养。另外,学校还可给学生开介绍信,让学生自己找相关企业或单位去生产或技术一线学习、咨询和观摩。

2.更新课程和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验。地方工科大学应更新课程和课程体系,对现行陈旧滞后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辨析、选择、更新和重组。地方工科大学应探索适应各专业状况及学生特点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模式,从实际工程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与完善相应的课程和课程体系。专业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地方工科大学应整合实验资源,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强化专业实验,增加综合设计类和研究探索类实验的比重,构建循序渐进、衔接连贯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课搬到企业一线,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构建全新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地方工科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少与深浅来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的,表现为重基本知识点考核而轻综合能力考评,重学习结果而轻学习过程,重考试分数而轻创新与能力,重鉴别、选拔与淘汰而轻反馈、矫正与调控。地方工科大学应改革现有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实时监控、评价与矫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老师与学生提供反馈,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划分等级或鉴定的简单功能,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学习过程,帮助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能够有的放矢。注重课程平时成绩的评定,扩大实践课程平时成绩在学期总成绩中的比例。采用灵活多样的评分办法,包括大作业、小设计结合口试答辩、研讨课、专题论文等多种成绩评定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4.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地方工科大学应努力营造品位高尚、活泼健康的校园文化,以启发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社团、各类兴趣小组是地方工科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学校应重视并大力扶植学生社团的组建与发展壮大,正确引导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及运行机制,使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应有的正面作用。

以上针对地方工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只是一种探索,能否成功目前尚有待进一步实践与考察。即使在湖北工业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完成试点工作,要评定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还要看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情况。这可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课题。但改革的实践探索工作是地方工科大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探索是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控制工程毕业生专业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分析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发展与应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
浅谈控制工程质量方法的实践
浅析机械制造与控制工程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