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6-01-21 19:40罗大文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0期
关键词:文科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罗大文

摘要:本文在教学实践和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探寻了以社会调查为主线的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互相配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从实践教学的理念性前提和结构性前提,形式、方法、组织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初步构建了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文科;实践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35-05

一、导言

(一)教学模式的实践转向

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人们在实践状态下,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系统综合地组合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整体地操作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教学模式是一个由理念、主题、目标、程序、内容、条件和评价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以下将初步探索构成这些要素的内容和组合方式在实践教学模式中的运作,分析其理论依据及实现目标、途径、内容等,以便更好地掌握社会学实践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实践的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教学模式大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理论教学,忽视了高等教育是一种为社会发展提供资源的手段。在教学中,特别是大学生的实践教学,长期被忽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扩招、教育结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更多地从知识为主转向能力为主。因而,教学模式的实践转向在我国更多地是教育结构大众化阶段对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种被动适应或调整。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从理论学习向社会实践、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为改革与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角度、全方位为实践教学搭建平台,推进高校教学从“理论为本”转向“能力为本”,我们以社会学专业为例探索了以实践教学为重心,综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从社会学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来看,它表现为较强的创造性和技术性,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很大一部分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方式转化为具体技能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包括一整套方法论和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学生要掌握其中的内容和达到能力要求,必须要在理论上熟知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并且熟知实证研究各个环节,在实践上能够具体操作。

(二)文献回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有关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文献中,包括社会学等文科专业的有关研究都在逐步展开。从内容上看,研究在以下三个层面取得了进展。

1.关注实践教学的定位问题。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一是实践教学学科化的定位问题,二是有效的操作化标准的问题。有学者指出,社会学实践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有学者认为,围绕社会调查的应用型能力培养是社会学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

2.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文献普遍关注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的团队建设;社会调查的基本形式;有学者还关注了文科大学生就业难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学实践教学的初步探索。兰州大学社会学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等高校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从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积累了经验。

上述成果围绕着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必要性、组织形式、实践教学的内容等作了基本阐述,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思路,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积极启发。但是,从方法论的视角上看,一些论述往往不自觉地存在着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立起来的二元论倾向;从内容而言,以往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与实际结合,探索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即使对于实践教学已经开展得较好的高校,也有一个如何使其不断完善并长效化的问题。

二、文科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设计

实践教学形式是指高校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形式。要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参观实习、课堂讨论、SPSS教学、社会调查、论文写作及社会实践是文科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1.参观实习。参观实习就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国家机关、企业或社会团体参观考察社会现象,体会专业理论与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感性认识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参观实习是进行经验性认知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参观实习教学便于学生运用观察法,理论联系实际,弥补教学实习经费之不足。组织参观性实习是可行的有效方法。参观实习使学生离开课堂,也是一次生动的田野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的强化。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一次从课本向实践的过渡,提高了专业知识、对概念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在实践中扩展了人文视野、提升了自我。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指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课堂讨论作为社会学专业课内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有些专业理论类课程,因为其内容较为艰涩难懂,单纯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修正这种教学方式上的欠缺,我们的做法是有针对性的引入专题式讨论。在主题发言的学生之后,全班学生可以进行自由讨论。最后,由教师来总结,并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做出有效回应。

3.数据分析技术教学。数据分析技术(SPSS)课程是社会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熟练掌握一门数据分析技术,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创新性课题、论文写作,而且有助于其毕业后就业。因此,数据分析技术(SPSS)已成为社会学等许多文科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教学中,任课教师使用以实践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辅;以学生实践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实践方式,能够在更好地契合数据分析技术课程的性质的同时,使得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获得更为直观的认识。

4.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指贯穿于社会学专业教育中,以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直接参与和实施的所有社会调查过程。在本科阶段,主要包括社会学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中的社会调查实践、论文写作研究中的社会调查实践和专业实习中的社会调查实践。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不仅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而且是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形式,被誉为社会学的“成人仪式”。社会调查是社会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一条主线。社会调查是一个集学习和研究于一体的系统性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认识社会。

5.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属于研究型实践教学,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社会学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写出探讨社会学理论问题或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论文写作是本科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论文写作是高度综合而浓缩的东西,专业论文的写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课题研究能力,文献检索、设计研究方案、操作数据分计软件的能力,撰写调查报告等多项能力。由于论文写作往往要通过社会调查方法来完成,对指导教师而言是综合性教学,对学生而言是综合性智力活动——综合了选题、文献、理论、调查和写作等要素。

6.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这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这主要是由学生处、团委负责的。近年来,文科大学生主要参加了暑期社会调研、大学生创新项目、各类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往往把其与专业实践教学混同起来,因而需与专业实习互相沟通,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参观实习、上机操作、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论文写作及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这六个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并非孤立的,毫无联系的。参观实习是一种感性的认知性实践,课堂参与作为互动式实践教学,侧重于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SPSS教学作为一种实训性实践教学,则属于工具性技能的培育;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及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均属于综合性实践教学形式,社会调查是从经验到理论的过程,论文写作则是一个验证性的教学活动。

尽管建立在不同实践范式基础之上的实践教学形式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但各个环节又都围绕着共同的目标——社会学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因而,可以说,在社会学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个递进式的“六环节、一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参观实习、上机操作、课堂讨论、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及社会服务六个环节。其中,社会调查是贯穿实践教学的主线,其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要求,对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需求,使其成为社会学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基本途径。实践教学的各环节都无法独立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需要通过整合单项实践教学项目如课程参观实习、上机操作、课堂讨论及民俗采风等,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社会调查、案例教学、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撰写等实践教学环节整体设计,把它们连结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整体。

三、文科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理念性前提

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提供了条件;反之,人又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人的主体性通过实践教学得以体现。功能主义关于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社会化,使每个人成为有用之才的阐释,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社会学基础。

素质教育是我国新时期以来提出和践行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观的重心也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教师向重学生的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创新人才。这一基本价值观可以具体化为不同的要求。今天,社会要求未来的大学生具备的与其说是现时经过专门培训的能力,不如说是掌握经验、关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以及善于动员力量的能力。在国外,随着国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与思潮,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核心是强调人的能力培养,包括掌握知识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

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教育形式和功能的多样化。人数的增长也意味着学生的家庭背景、动机、志向、兴趣和经历的多样性。这些对高校形成了一定压力,要求高校以同样的多样性来反映教育中学生的多样性——课程、教学形式等方面。大学要认识到,“在新社会中,教育的意义己经从地位和政治领域转向经济和职业领域。在白领生活及其成功模式中,个人生涯中教育所占的比例成了决定他整个职业命运的关键因素。”因而社会学专业目标的设定既要有专业性,还要具有宽广的适应性、综合性,才能适应社会需求。也就是说,培养目标除了专业型研究人才这一目标之外,还应该更加关注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

循此思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贯彻以培养能力、激励个性的人才培养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从人才培养整体出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结构性前提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结合学科特点,我们依据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能力要求,分析社会学专业人才应具有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社会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能力培养上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社会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设置,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重点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逻辑思维的训练。实践课程的设置,在于培养学生的多种实践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并进而把理论贯穿在社会实践之中,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把实践教学真正理解为一个必要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两个重要环节。相比较而言,实践教学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又具有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实践教学“走过场”现象。无论在教学质量上,还是在课程的数量上,与理论教学不成比例。与国外相比,实践教学占的比重过低。

加强实践教学,这不仅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深刻地体现着一种教育指导理念,更在于它也是文科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思想认识上真正明确实践教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教学环节,才能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教学管理上真正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做到有教学计划、有教学大纲、有实施步骤、有监督管理措施等,以保证实践教学不流于口号和形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其途径就是解决实践教学的“课程化”问题。

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课堂理论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为目标,但也可通过以思维能力的培养来传承知识,理论教学的成果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得到进一步地加深理解和落实。

我们结合社会学专业实际,将不同层次实践教学内容、实践项目统筹设计,避免内容重复。较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独立后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问题。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合理安排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课程的比重,注重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第二,注重科研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和社会服务的意识,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构建以社会调查为主线的适合不同层次要求的实践教学平台,满足创新、就业等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

实践教学平台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必要条件,只有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针对如何构建以学生为本,使实训、实习和科研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根据人才培养总体方案要求,结合学科发展特点,建设了以社会调查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写作教学——参观实习基地教学等多种形式。各种教学形式之间互动、贯通,使就业、创新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过程。社会调查是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偏废甚至替代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需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例如,还可采取案例教学、专业实习、访问学者制度等形式。

(四)探索符合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贯彻,有利于学生实践兴趣和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于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方法,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注重学生社会调查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调查的重要性并把握初步使用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和使用调查的技能。二是充实和加强课堂实训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充实实训内容,在实践中探索实践教学的规律性。

(五)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团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组织保障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由主角转为导演,从台前走向幕后,发挥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以调查与科研项目提升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带动实践教学。社会学专业多数教师学历较高,但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这就限制了他们实践课程开发能力、实践与创业活动指导能力。我们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指导一定数量的实践项目。这样,教师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还能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更新、改造研究项目。培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实践能力。

2.改善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变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例如,为教师提供培训、挂职等社会实践的时间与机会,邀请社区管理等各类有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课堂等。

3.树立团队意识。多年来从事社会学实践教学的教师互相协作、相互配合,初步解决了高水平教师指导本科生实践教学中管理与知识结构的缺陷问题。以指导教师为保障,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推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及能力的提高。

(六)把握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程序性和灵活性、主动性的内在张力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制度性保障

实践教学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是与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以及程序的确定性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也就是说,二者的侧重点差异性很大。它们的内在冲突,构成了实践教学管理发展的张力。

从教学内容来看,理论教学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授、逻辑的训练,理论性、系统性、规范性强;而实践教学有实践主题,运用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是现场的案例教学,涉及内容富有强烈的现实性,具有非规范性的特点。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学实践教学的程序化、制度化。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应该明确地被定位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性教学,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实践性学习。探索并形成实践教学的流程模式,使得从开始动员到成果考核均有规可循,以使其程序化、规范化。以暑期社会调查为例,要求教学运行管理各类文件齐全,包括实践教学计划、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日志、实践课程教案等;实行实践教学检查制度,每项活动至少进行三次(活动初、活动中、活动毕)检查。可单独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要求、时间、形式和手段等做出明确规定,由专业教师、教务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论证,加强过程管理。

从内涵上看,实践教学是一种开放、主动的教学方式,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各环节考核与评审的客观性、标准化尺度不易把握。作为一种面向实践的、以创造性能力培育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若按传统的“统一标准”评价模式进行考察,往往会出现导致人们非常规的、创造性活动被抑制,发散性思维受到限制,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从教学管理层面上看,仍需实现初步的、宽松的、具有弹性的管理。要从变动着的实际出发,从激励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出发,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采用多维考核评价方法。具体考核可依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实习单位评价、调查报告、实习报告质量、实际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进行。既看结果,又看过程,鼓励探索。建立一套具有弹性的、简便实用的、柔性管理制度。

突破把课堂教学作为唯一规范的教学形式。如果说学科概念下的课程建构偏重于认知取向的话,实践教学的课程则强调实践取向。要允许听取学术报告、参与学术活动获得学分。这些项目不一定要有很多创新的内容,以掌握技术、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则可以突破考试,以提交科研报告、论文、研究成果等多种形式进行。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保障实践教学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四、结语

本研究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发,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社会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试图构建文科实践教学的模式。

第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在这一体系模式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与管理理念,是指导实践教学改革的理念性前提;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使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结构性前提;二者构成了实践教学的背景变量,指引着实践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构建以社会调查为主线的适合不同层次要求的实践教学平台,从而满足创新、就业等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与管理创新团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组织保障;科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运行的长效机制,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制度性保障。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实践教学的基本变量。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队伍和组织管理制度决定着实践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则成为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变量,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将会带来实践教学运行的不同结果。

第二,形成了以社会调查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基本路径。通过对教学模式中各要素的分析把握,以我们近年来专业实践教学经验为基础,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形成了以社会调查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的“六个环节、一条主线”基本路径,建设了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整合单项实践教学项目如参观实习、上机操作、课堂讨论等,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实践教学环节,初步凝练、整合设计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实用性、应用性。要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在经费短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短期内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强调重视日常教学中参观实习、课堂讨论、SPSS教学、社会调查和论文写作、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等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探索和创新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途径。

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我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打破既定的思维惯性,通过面向实践的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研究潜能得到挖掘。

参考文献:

[1]刘勤.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与创新:围绕社会调查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19).

[2]文建新.从文科大学生就业难,反思我们的实践教学[C].第八届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8:58.

[3]靳国庆,等.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6.

[4]刘苇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初探[J].科教纵横,2008,(11).

[5]张余华.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6).

[6]陈文江.面向21世纪的高校文科实践教学改革[J].科学·经济·社会,2003,(2).

[7]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杨小东,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2.

[8]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宏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3.

[10]仝克勤,等.论构建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

猜你喜欢
文科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