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道德风险探讨

2016-01-21 20:52罗红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0期
关键词:道德风险图书馆

罗红辉

摘要:道德风险最初为经济学所研究,但此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是已经成为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文章分析了引发图书馆工作中道德风险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在图书馆管理中规避道德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道德风险;探悉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018-02

一、道德风险

风险是指一种特殊的不确定性,是造成危险、损失的潜在因素[1]。道德风险,是指可能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这种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既可指作为行为主体本身的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也以指一种社会措施所可能引起的道德后果的不确定性,且这种不确定性主要又是立足于其潜在的危险性质而言的。

引发道德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一方面由于社会所采取的行为措施,尤其是具体的制度安排、重大行为措施选择,可能对社会道德状况、价值取向、社会成员精神面貌产生重大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依赖个体的道德状况从事管理,而个体道德行为本身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而也会使社会公共生活及其管理蒙受巨大的风险性。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是非对称的,是不完全的。有些人掌握的信息多一些,有些人掌握的信息少一些。而且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掌握信息多的人自然,也难免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选择有利于自己,而且可能有损于别人(信息少的人)的行为决策。

从道德风险的角度研究图书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图书馆服务深入发展。

二、图书馆引发道德风险的因素

(一)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涉及到不止一方的参与者,则在这些不同的参与者之间就必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图书馆,一方面,专业化使馆员在其自身的专业领域比读者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导致专业性的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另一方面,图书馆以馆藏文献管理和服务为基础的运行机制,是一种程序化、封闭型的运作机制[2]。在此机制下,图书馆的运行局限在采访、分编、典藏、流通等“一条龙”业务工作上,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出现脱节现象,进一步造成了馆员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状况使读者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学校图书馆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有利于自身的决策与管理,就可能背离了服务的初衷,损害读者的权益。比如,图书馆应该提供免费服务。但实际情况中,免费服务一直难以全面推行,而乱收费、乱罚款却没有杜绝。不少图书馆都提出了“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为了一切读者”的服务理念,但一些具体工作和服务流程又不是站在有利于服务的角度制定的,不是为了读者借阅方便,甚至为了自身管理的方便而牺牲读者的利益。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参与通道,读者对图书馆如何进行文献信息资源进行采访、加工以及流通缺乏了解,其信息需求意见难以完整的表达到图书馆,导致服务多多少少难以符合公众的需要,影响公共利益在图书馆的充分实现。

(二)不当的制度安排

制度告诉人们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良好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人的行为、引导人积极向上;而不当的制度安排则可能诱发道德风险行为的产生。在图书馆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比如不少学校图书馆,基于书刊资源和阅览条件的限制等原因,针对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社区读者身份的不同,就借阅册数、期限、阅览范围等方面的服务,做出“区别服务”的规定,并将这作为一项原则来恪守。这虽然有利于个性化服务的发展,但也造成了对读者平等获取知识权、自由选择知识权的侵害,显然有悖于现代图书馆“平等服务”的基本精神。不但如此,这种制度的长期沿用,对馆员的思想意识也带来了消极影响,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把“区别服务”变成了“歧视服务”,对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读者如领导、教室、管理人员,馆员的服务意识强,服务态度好;对学生读者、社区读者则相反,大声呵斥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读者服务工作中,过多的强调馆员的管理者身份,往往忽视了服务者的角色,“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成为一纸空谈,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馆员以管理者自居,一些馆员对学生不是笑脸相迎,而是冷眼相待;不是循循善诱,而是动辄训斥。

(三)对信息权力的监督不力

作为信息资源的直接管理者,馆员拥有一定的信息处理权力。这一方面来自于管理系统所赋予的权限,另一方面也源于馆员作为信息专业人员所掌握的娴熟检索技术和更全面的信息资源[3]。信息处理权力是图书馆员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但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情况下,也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

对网络系统管理员而言,如果其操作过程没有其他人可以监督,或者说其他人一般没有能力来监督,网络管理员有可能可以随时进入到图书馆网络系统中进行数据的修改或删除,而这种删改几乎可以做到不留痕迹;对于读者流通部门的馆员来说,也有可能出于某种原因,把实际未归还的图书在流通管理系统中予以归还,造成图书流失,或者对损坏和延期归还的图书,在流通数据里进行修改后,可以根据值班馆员的意愿随意处理图书罚款,造成图书馆罚款的随意性,这种情况一般是难以觉察的,也是难以控制的,长此下去,将对整个图书馆产生影响;对于采编人员,也可以在图书系统的采编系统里,把遗失或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下架处理,造成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损失,这也是图书馆其他工作人员人员无法发现的;在信息参考咨询服务中,通常要求用户注册,要如实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姓名、家庭住址、电话、E-mail,借书证卡号、课题研究情况等,咨询馆员有可能出于某种目的,泄漏用户的个人资料,造成对用户隐私权的侵犯。

(四)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

人们如果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对所从事的工作又缺乏热情和兴趣,却又不得不为之,由此对工作产生厌倦,认同感低下,进而自身潜能难以发挥,出现工作效绩不佳等状况,均可称之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在许多行业都存在,由于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不高、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工作以及个人上升空间有限等原因,职业倦怠在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普遍。职业倦怠削弱了职业责任感,使馆员对本职工作产生厌烦感,得过且过,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失误增多,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增多;在与读者打交道过程中,缺乏热情和服务意识,敷衍了事,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等服务理念流于形式,得不到落实;馆员没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网络和多媒体高速发展的形式下,导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日趋落后;馆员工作不积极主动、缺乏创新意识,从而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三、规避道德风险的措施

(一)消除信息不对称

源于专业化与非专业化而导致的馆员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时难以消除的。但封闭型的运作方式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却是可以通过建立外向型的运行机制来改变。也就是说,图书馆要把读者作为图书馆多种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改变过去面向业务过程的管理机制,重组业务体系,将以采编流程为主的业务体系变为用户业务为主导的业务体系,在组织机构上也按服务读者的需求重新设置。同时,建立起广泛的公众获取信息和公众参与渠道,使图书馆的工作公开透明,使读者的权益和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表达和反映,从而推动图书馆工作不断走向完善。

(二)健全监督机制

健全的监督机制可以消除产生道德风险行为的机会。为此,一方面图书馆要加强自身的监督。建立采访、采编、流通、咨询、网络管理等岗位的岗位职责、奖惩制度、考核制度,及时对各个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另一方面要建立读者监督机制。馆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和服务的好坏,读者是最有体会和发言权的。读者能够及时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通过监督机制迅速反映出来,图书馆就可以立即采取措施制止各种不良行为。一方面,通过图书馆网站,利用馆长信箱、在线咨询开展网络读者交流,适时了解读者的意见;另一方面,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开展读者测评、读者调查等方式了解读者的需求,随时改进在图书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满意度。

(三)强化激励机制

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是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图书馆馆员也是有着多种需要和追求的个体。馆员的行为选择往往是对他们各种行动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计算比较后的结果。图书馆要强化激励管理机制,加强对馆员的正面引导,要通过考评考核、分配、晋升、奖励等多种激励措施,促使馆员个体的追求和图书馆集体目标相一致,进而追求更高意义的人生价值。

(四)培养职业使命感

对社会的职业使命感是现代图书馆职业的特征[4]。就图书馆而言,良好的职业使命感使图书馆职业活动具有更强的方向性、主动性和影响力。它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指南,即使外在环境变化了,但也不会迷失发展方向和把手段当目的。就馆员而言,坚持崇高的职业使命感使其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单把它视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充满着社会责任的高尚事业,这会形成一股强大而无形的力量,促使馆员自觉地把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需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忠实履行职责,从而杜绝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兆明.应当重视“道德风险”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0,(3):108-113.

[2]刘荣.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管理[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张政宝,朱美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伦理探析[J].图书馆论坛,2007,(2):52-56.

[4]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道德风险图书馆
图书馆
去哪儿网服务供应链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模型
医患诚信视野下的乡村医生道德风险研究
博弈理论下的旅游企业道德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