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物理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6-01-22 02:08韩运侠赵志国韩礼刚王文佳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1期

韩运侠 赵志国 韩礼刚 王文佳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启动“卓越教师培养教育计划”,本文对卓越物理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研究了“2+2+2”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了三三制课程体系,实施了“学、教、研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完善了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三位一体;三三制课程体系;学、教、研一体化;全程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02-02

国家启动“卓越教师培养教育计划”,旨在提升师范教育的培养质量,加大教师教育改革力度,创新师范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德若干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卓越物理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一、“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为了建立高校、政府、基础教育“三位一体”共建共享的教师教育体系,营造开放性的教育环境,建立“高校与政府、中学、名校长、名教师、教研员”的教育“五联盟”,进行联合培养,协同育人。聘请教育专家、教研员、优秀一线物理教师进入名师工作室工作,参与到物理师范生的培养中去。让专家和名师进入师范生课堂,介绍课程改革动向、分享其成长经历、指导师范生教学实践。

二、“2+2+2”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卓越中学物理教师,研究本硕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我们探索了“2+2+2”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突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文化育人”的育人理念,依托“教师教育文化”,实施“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行“全程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教育实践环节”贯穿学生的本硕一体化培养过程。模式中的第一个2是指两年的“教育基础”模块和“体验式教育实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体验基础教育的状况。第二个2是指两年的“教育提升”模块和“参与式教育实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拓宽学生物理学科视野,组织学生参与到基础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各环节。第三个2是指两年的“教育发展”模块和“引领式教育实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组织学生与基础教育师资合作,研究教学方法,开发特色课程,引领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师范生入学习后,通过笔试、面试进行二次选拔,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入“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实验班,根据“中学物理卓越教师”的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的培养。

三、三三制课程体系

在“2+2+2”本硕一体化模式下,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构建了“三三制”的课程体系,即教育基础、教育提升和教育发展三个课程模块各占总课时的1/3,三个模块中理论讲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各占总课时的1/3。突出实践导向,打破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物理教学论》老三门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类、技能类课程,推行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1.教育基础课程模块是所有物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物理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三个系列。该模块的设计宗旨是使所有物理学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体验中学物理教育教学过程。通识课程中开设的《河洛文化》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对区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水平;《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在信息爆炸和终生学习的时代中,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中外文学名篇鉴赏》、《中外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外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实用美术》为将来的课件制作打下美术构图和色彩的底子;《音乐知识与鉴赏》可以培养其音乐细胞、审美能力和高雅的气质;《就业与职业规划》课程可以使学生在两年的学习之后对今后的职业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正确选择符合自己特点与需求的成才方向。专业课程中开设的《物理思想方法》、《物理学史》旨在使学生掌握物理思想方法,了解物理学发展历史。教育实践课程中,通过中学教学观摩、暑假支教,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教育教学过程。

2.教育提升课程模块是针对进入“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实验班的学生开设的,分为教师职业课程、物理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个系列。该模块的设计宗旨是为进入“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实验班的学生打好教师职业能力基础、拓宽物理视野、参与到中学物理教育教学实践中,为后两年的研究性学习做好准备。在教师职业课程系列中,打破老三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能力并重,增加选修课程,其中的《自然科学概论》、《物理仿真实验技术》等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理科视野,提高科学素养。在物理专业课程系列中整合四大力学,开设《理论物理概论》、《物理发展前沿》等课程旨在拓展其物理知识面,为学生从教打好专业基础。在教育实践课程系列中开设的《教学经验与反思》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口语》、《书写》、《课堂教学技能》、《中学物理教学技能》等课程以达标测试的形式进行,制定技能训练大纲、技能训练内容、技能训练指南、达标认证标准,保障良好的训练效果;《中学物理教学案例搜集与研究》课程,可以为卓越物理教师的成长积累实际经验。

3.教育发展课程模块是“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实验班的学生在学完教育提升模块后引入的,分为教师教育研修课程、物理教育研修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个系列。该模块课程全部为研修性课程,为学生成长为卓越教师提供发展的养分。教师教育研修课程中的《中学品德与行为研究》、《中学生不良行为矫正》、《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课程旨在提升师范生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和研究能力;《文献检索与研读》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生查阅资料进行研究的能力。物理教育研修课程中安排的《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旨在为师范生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方法与工具。在教育实践课中,安排师范生多岗位实习旨在增强其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安排《物理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物理教育制作》、《物理实践活动设计》等课程,旨在师范生以研究者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学物理教育教学活动,使之学中有研,研中有学,引领中学物理教学研究,逐步成长为卓越的中学物理教师。

四、建立“学、教、研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树立“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的培养理念,探寻“学习、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学习、教学、研究”既是教育专业学生完成学业所必做的功课,也是他们成长发展为高素质教师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以“学习、教学、教研”三项为重点,让三者相互作用、融合交叉,实现整体一致的综合效果。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从基础教育新课改需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从教育现实问题解决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教研创新能力。如学生在学完《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这门课程后,为低年级同学做示范和交流充当小老师,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并开展一定的研究,从而完成了“学、教、研”的整个过程。

五、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实行全程实践的教学方法,将教育实践贯穿于六年培养的整个过程。既包含每门师范教育课程的校内实践,又包括形式多样的校外见习与实习。如在学习《中学物理教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程时,设置同步的技能训练、名师座谈与展示、视频案例剖析。在暑假期间,学员到农村全程、全面托管一所中学,从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到各科任课教师全部由学生担任,通过制定管理制度、设计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使名师班学生了解中学教育教学环境,体会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认知、体悟教师职业情感、提升教学管理能力。深入中学,在中学名师指导下的进行实践性、体验性、全面性、研究性学习。

在“教育基础”课程模块的学习中,学生主要以校内实践、名师讲座、中学见习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在“教育提升”课程模块的学习中,学生会深入中学一线进行教育实习,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教育、管理能力;在“教育发展”课程模块的学习中,学生本着研究的态度,带着问题再次深入中学实际进行研究性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程光旭.培养卓越教师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

[2]郑柳萍,等.基于双导师制的卓越教师培养研究与实践[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4,26(3).

[3]陈群,戴立益.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

[4]刘朝臣,鲍步云,胡振江,汪上.课程改革要以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为导向——以职技高师管理类专业为例[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5]刘东敏,徐金明.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前瞻与对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