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急危重症患者行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

2016-01-23 14:05包建颖冯丽霞
关键词:脱机血气呼吸机

包建颖,冯丽霞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临床交流·

探讨急危重症患者行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

包建颖,冯丽霞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研究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间收治的68例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临床治疗的有效性。结果①在68例患者中,有64例患者成功脱机,成功脱机率为94.12%,4例死亡病例,死亡率为5.88%。②实施机械通气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PaCO2、PaO2与机械通气前相比得到明显改善,与机械通气前相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危重症患者给予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抢救,有利于促使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得以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早期机械通气;急危重症;中西医;应用价值

急危重症患者所指的就是存在呼吸心跳骤停、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等情况的病例,患者病情比较危急,抢救的关键在于促使患者呼吸快速恢复,通过给予机械通气,可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伴随医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呼吸机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被广泛应用,机械通气质量影响着抢救结果[1];同时,机械通气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主要分析早期机械通气在急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病例进行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间收治的68例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在18至73岁间,平均年龄(62.17±15.31)岁。4例颅脑损伤、12例呼吸衰竭、15例重症肺炎、16例创伤失血休克、2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

1.2 抢救方法

患者均给予常规的纠正电解质紊乱、氧气吸入、输液等基础处理,若症状无缓解,则行机械通气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机械通气治疗:每分钟呼吸频率:15-17次;潮气量:7ml/kg;吸气时限:1.3s。前3min,吸氧浓度控制在60%至100%间,气道内压力不可大于40cmH2O。中西医结合治疗:给予患者西医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化痰、抗感染以及其他对症治疗,对患者进行吸痰、拍背、定时翻身、雾化治疗;同时,给予患者“补中益气汤”鼻饲,配方主要包括10g炙甘草、6g陈皮、3g升麻、12g白术、10g当归、6g柴胡、10g党参、15g黄芪。每天服用1剂,早晚各1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的改善效果,所有数据均由医护人员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急危重症患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软件(SPSS18.0)分析、处理数据资料,计量资料给予t检验,P<0.05表明数据对比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脱机成功率、死亡率分析

在本次研究的68例患者中,有64例患者成功脱机,成功脱机率为94.12%,有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88%。

2.2 患者的血气分析

经研究了解到,实施治疗之后的PaCO2的血气指标为(38.54±7.56)、PaO2的血气指标为(92.45±9.61)与机械通气前PaCO2的血气指标(52.18±7.44)、PaO2的血气指标(52.31±6.42)相比得到明显改善,与机械通气前相较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机械通气前后pH值差异不大,不具备可比性(P>0.05)。

3 讨论

3.1 机械通气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急危重症患者通过给予机械通气,能够促使不适症状得以改善,维持气道通畅,充分发挥机械通气的作用,可以对呼吸道给予更合理的管理。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关键就是尽早给予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实施人员要掌握专业的插管技巧,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需给予针对性的呼吸模式,使机械通气效果提升[2]。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机械通气技术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使患者死亡率降低。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68例患者中,有64例患者成功脱机,脱机率为94.12%,且实施机械通气后的PaCO2、PaO2指标得到显著改善,这表明机械通气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应用价值较高。

3.2 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呼吸道管理

机械通气前,需对呼吸机的性能进行监测,主要包括节律、声音等,若存在异常,则需及时调整,了解呼吸机能否正常工作,对各项参数进行调整,其中包括吸氧浓度、气道压力、呼吸频率、潮气量等,以患者具体病情为依据,对上述参数进行调整。在机械通气治疗中,血气分析尤为重要,是患者的重要监测指标,为此,在实施机械通气前,均需明确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可将血气分析指标作为评估机械通气效果的观察指标之一[3]。

建立人工气道后,会削弱上呼吸道非特异性防御功能,气道湿化可使正常肺组织非特异性防御功能得以维持,其主要目的在于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可有效确保呼吸道通畅。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机体内未摄入充足的液体,即便给予呼吸道湿化处理,其水分也难以进入组织,以至于机体组织出现缺水的现象,为此,在机械通气期间,需保持液体摄入量充足,每天液体摄入量约在2500至3000ml间[4]。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要注重对患者呼吸道进行管理,患者需选取半卧位,将颈部适度垫高,使气道四腔减少,伸直颈部,对通气有利。对呼吸机的频率进行调整,确保频率均匀,不可间断。确保呼吸道的顺畅,同时要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明确吸痰时机,在护理过程中,要倾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的变化情况,若气道内导管存在分泌物、呼吸机气道峰压升高、倾听到痰鸣音,则需给予吸痰操作。

针对病情危重的病例,在吸痰过程中,可将吸氧浓度适度加大,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一旦发生血压下降、早搏、心动过缓等情况,则需停止吸痰操作,利用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除此之外,要确保机械通气室内的干净与整洁,对病房进行消毒,需处理患者的口腔部位,对气囊周围分泌物充分吸引,且需更换气管内套管。机械通气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预防药物、气体受到污染。

为了使呼吸道分泌物尽可能吸出,可对吸痰管给予润滑处理,便于加深气道插入深度,吸痰时要确保动作稳、快、准,一次吸痰时间控制在15s内,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若患者痰液比较黏稠,则在吸收痰液前,可取2至5ml生理盐水,对气道进行湿化处理,待几次通气后,立即实施吸痰操作。实施吸痰操作期间,要注重观察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变化情况,对痰液黏稠度进行有效判断。

机械通气对无菌操作的要求较高,为此,室内需给予高压灭菌处理。通过本次研究了解到,急危重症患者早期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有利于提高脱机成功率,取得较为理想的抢救效果,同时可有效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黄效模,郭军,张谦,等.有创机械通气抢救急危重症患者215例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05):988-990.

[2] 史金妹,时兢.急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05):76-77.

[3] 嵇亚军.对急诊危重症抢救中机械通气作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26):5717.

R563.8

B

ISSN.2095-6681.2016.03.0033.02

猜你喜欢
脱机血气呼吸机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浅快呼吸指数相关指标预测脱机结局的价值分析
心源性休克患者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脱机结局影响因素
改良程序化脱机在老年患者呼吸机撤离中的应用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脱机过程中的意义※
浅谈急诊科POCT血气分析仪及血气标本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