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2016-01-26 05:48许国良
中国期刊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论文协同

郭 伟 许国良

媒体融合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郭 伟 许国良

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的成熟以及社交、在线阅读等软件的广泛应用弱化了高校科技期刊的传统特征,信息呈现出多向流动的趋势,期刊的编辑出版流程也发生了改变,倒逼高校科技期刊必须重新构建符合网络传播规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融合的新的发展模式。作为具有相同属性的区域高校科技期刊,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稿件”为核心建立既包含WEB 端,又包含移动端的网络协同发展模式。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建立起具有统一管理机制、出版流程、出版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协同出版模式,实现人员和业务重组、资金统一管理,最终融合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的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集团。

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浦尔教授提出了“媒体融合”( 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至今已有30 余年。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4 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虽然这个《指导意见》指向的是时政类大众新闻媒体,但作为传统媒体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期刊也应积极主动地加快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脚步。与许多传统大众媒体“多措并举,成绩斐然”不同,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科技期刊却应对乏力。

2015年2月,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 下文简称《意见》),提出要“加快高校出版融合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优势互补、一体发展。”[1],要“依托优质学术资源或优势出版平台,构建统一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升级”; 因此,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在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新变化、新趋势的基础上,探讨构建基于网络的区域高校科技期刊协同发展模式,以期能为加快高校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网络新媒体改变了高校科技期刊的特征

网络带来的是一种全新传播规则的改变,这种改变并非不痛不痒的局部变动,而是一场全局性、革命性的改变[2]。

(一)传统的期刊特征被弱化

在大数据背景下,科技期刊已凸显了数字化、网络化的特征。在利用方式上,期刊整本利用被单篇利用所取代,读者往往通过题名、作者、关键词检索论文,很少通过刊名检索,刊与刊、期与期、栏目、期刊风格之间的边界趋于模糊[3]; 在组织形态上,以期、本为单位的论文存储单元被以篇为单位数字化、网络化的论文集合所代替; 在媒介形式上,纸版期刊的统治地位被撼动,订阅量持续走低,数字版、网络版成为主流; 在出版周期上,固定出版时间的模式被打破,优先出版、即时出版受到推崇。

(二)丰富的媒介推动了信息的多样化流向

移动网络终端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及社交、在线阅读等软件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期刊内容的单一纸质流向。出版的论文将发散式地上传到论文数据库、微信平台、专业数据库、期刊集群网站、APP推送平台,流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目前,4G 技术应用广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非常普及,可折叠电子纸、可穿戴设备、5G 技术也已呼之欲出,这必将进一步加速信息的多向流动,全媒体传播已成为科技期刊界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三)数字化、网络化改变着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

数字化、网络化导致信息获取途径、交流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专业化服务、全媒体出版实现了信息的深度聚合和互动,从而促使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发生了革命性变革[4],编辑的角色和功能[5]、工作方式等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稿件收发、专家评审、交流沟通、校对付印流程正在被打破,稿件流动更快、出版时滞更短、工作效率更高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新的编辑出版流程正在形成,传统的编辑身份也正向综合性的数字编辑[6]、网络编辑身份转变。

(四)竞争压力增大

虽然在学术传播领域仍是科技期刊一家独大,但一些随笔、评论性的学术文章乃至长篇学术论文的网络链接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广泛传播,迅速改变着学术传播的面貌,彰显出学术新媒体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7]。随着学术评价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核心期刊”“重要期刊”“权威期刊”为界限的传统“以刊评文”的论术评价体系终将被打破,论文评价将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支持下向以“篇”为单位的“以文评文”“同行评议”方向转变,传统科技期刊一家独大的地位将不复存在; 同时,可以看到一些新媒体已开始将触角伸向传统科技期刊领域,比如通过某些论文网站可以免费阅读、下载科技论文,先不论这种“出版”形式是否涉嫌违反《著作权法》,其欲分传统科技期刊资源之心已暴露无遗。

二、高校科技期刊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作为小众的高校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约1 /3 的体量对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 但与其他大众媒体率先涉足新媒体、开启媒体融合模式不同,我国的科技期刊界仍处于理论探讨或局部应用阶段,鲜有“深水区”的动作。依据《意见》提出的思路,借鉴相关研究成果[8-15],提出媒体融合下高校科技期刊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一)协同发展模式架构

根据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水平,考虑到高校科技期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建立以省域内各高校科技期刊为基础、以移动网络为重点、多种媒体融合的区域高校科技期刊协同发展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联合区域内同类高校科技期刊,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对外宣传、推广平台,提升区域内高校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学术质量及出版质量。按发展水平不同该模式分为以“稿件”为中心的先行期和以“业务+ 管理”为主体的深度联合期这2 个阶段。其中,在先行期建立起区域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协同发展的柔性出版机制,实现稿件的标准化、规范化处理,经协同中心分类、处理、优化包装,构建区域大型高校科技期刊信息OA 论文库和出版信息库,实现论文的统一网络发行及信息推送。在协同出版模式先行期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深度联合的出版模式,是区域高校科技期刊协同发展的终极目标。在深度联合期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出版管理机制、出版流程、出版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实现人员与业务重组、资金统一管理,初步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的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深度联合不仅要实现论文的整合,更要实现从收稿到稿件分发( 分散处理)、编辑、校对、出版发行、国际交流、质量管控等流程深层次的融合。

(二)协同出版模式先行期的内涵

方便、实时、免费地获取最新、海量的科技信息是读者的普遍愿望,而高校科技期刊拥有的海量、优质论文资源是满足这一愿望的“物质”保障。在协同出版模式先行期,根据现今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特殊性,不改变期刊既有的管理模式、出版机制,仅以“稿件”为主体对区域内各个高校科技期刊已发表的论文进行优化整合,在建立基于Web 的统一OA 论文数据库的同时,建立基于移动端的APP( APPlication,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论文信息以及相关的编辑出版信息、科研信息等。编辑出版单位随时向协同中心传送已发表或确定发表的稿件和编辑出版、科研信息; 协同中心对稿件进行统一分类整理、二次加工,遴选、设计重构各编辑出版单位传送的相关信息。信息处理完结后,由协同中心将这2 类信息分送到Web 端OA 数据库、网站和移动网络平台。

(1)以统一的协同网站为基础,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OA 论文数据库。高校科技期刊的主要产品是“论文”,在影响力、品牌效应下降的情况下,建立有一定规模、免费的特色科技论文数据库有助于提高论文的检出率、利用率、引用率,进而提高个刊的影响力。

目前,既有大型数据库的用户多是机构用户,读者必须通过这些机构指定的IP 才能实现“免费”使用。相对于综合性大型数据库,中小型专业科技期刊数据库有其独特的优势[16]。OA 是科技论文数据库发展的趋势,我国许多高校科技期刊都通过自建网站、加入OA 数据平台( 如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形式实现了论文的公开获取;但大多数仅是简单的“物理集合”,在数据挖掘与整合、人性化服务等方面仍显不足。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高校科技期刊综合OA 论文库,大多数期刊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影响力、便捷性还远远不够。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库追求的是做大、做全的话,那么建立OA 论文库的优势就是要做精、做专、做快。

(2)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平台,开发移动终端应用软件。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应用软件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APP 几乎成为这些设备的“标配”。移动网络平台具有传播时效性强、受众反馈直观、便于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特征,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途径。许多大众媒体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开发了应用软件; 但申请微信公众账号的高校科技期刊并不多见,APP 更是难寻觅踪迹。虽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是浅阅读,信息是碎片化的,但可以通过链接( 或Web查询、数据检索等)获得完整信息; 因此,建立高校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开发APP 客户端应用软件将独具优势,可以发挥其树立形象[17]、扩大影响、推广品牌、方便联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8],成为推送论文的重要手段。在技术层面,申请微信公众账号、制作APP[19]并不存在太大问题,并且统一开发比单独开发成本更低。

三、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基础

(一)背景与出身

主办单位相似、出版内容相近是实现高校科技期刊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意见》指出:“鼓励同类型、同地区的出版单位开展联盟合作,共享出版资源和渠道资源,形成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优势出版群。”从管理体制上看,高校科技期刊具有“共性”,一般都是由省教育厅( 或国家部委)主管,高校主办; 从期刊内容上看,几乎都与高校的学科相呼应( 高校主办的专业性期刊除外)。宽泛的学科覆盖范围,导致大多数期刊不具备与其他专业性期刊相抗衡的实力; 但高校科技期刊之间一般都有多个相近或相同的栏目,在进行稿件融合后可以形成集团优势,摆脱单一期刊、单个栏目势单力孤的困境。在网络环境中被弱化的栏目特色、期刊风格恰恰可以通过多家科技期刊的稿件融合,实现“同类项合并”。

(二)组织与领导

《意见》在完善高校出版工作的管理机制中指出,要积极发挥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等有关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和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省域内的高校科技期刊同为省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会员,可由省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组织和领导高校科技期刊的融合工作,出台统一的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运行模式,建设统一的网站,协调论文信息的推送工作。

(三)经验与借鉴

目前,尚没有综合运用Web 端网站、数据库和移动端社交软件、APP 应用软件的科技期刊集群存在。但在Web 端,已有10 所国内高校建有自己独立的学术性期刊群网站[20],此外,由行业学会主办的专业性期刊集群( 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群),由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群网络出版平台都已出现。这些专业科技期刊群的建设和实践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期刊的集团化、网络化发展[21],可以成为构建高校科技期刊区域协同出版模式的重要参考。

在移动端,国内目前只检索到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22]以及《中国卒中杂志》《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推出了APP,但大多影响力较小。与此不同,我国的大众媒体已有多家试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23]。在国外,基于移动端应用的APP 已比较成熟,如基于iOS、Android、Windows Phone 等主流移动端操作系统平台的自然出版集团( 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 )以及《科学》《细胞》等期刊,还有Pubget、Pubmed Library 等科技文献数据库都推出了APP[17],在美国增强型的APP 也已出现[24],这些科技期刊及数据库APP 可以作为高校科技期刊移动端APP 开发的参考和借鉴。

(四)技术与保障

按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发展水平,建立以“稿件融合”为核心的高校科技期刊协同出版模式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问题。与之相比,办刊观念、管理体制、资金、人才才是制约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学术新媒体产生的瓶颈[7];因此,打破传统的办刊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办刊思想,建立网络背景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加快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根本保障。而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是另一个重要前提。这些工作都需要编辑出版单位、高校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1]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5-15].http: ∥ www. gsedu. gov. cn /Article /Article_27857. aspx

[2]喻国明,姚飞. 媒体融合的模式探索: 三层交互架构的原理与实践: 以腾讯娱乐信息平台的实践逻辑为例[J]. 新闻爱好者, 2014(14): 4

[3]周小华.大数据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N/OL].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18[2015-05-15].http:∥sscp.cssn.cn/xkpd/xszx/201312/t20131218_1116977.html

[4]吕志军.科技期刊出版业务流程再造[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4

[5]崔瑞琴,廖玉荣.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模式的变化及未来发展走向[J].传媒,2014(1上):13

[6]李朔,石明贵,张暾.数字化编辑: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新模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3

[7]朱剑.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N].光明日报,2014-11-03(11)

[8]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0

[9]林锋.建立省域高校学报联合网站探讨[J].编辑之友,2010(12):47

[10]陈丽华,郭伟.同类高校学报稿件交流式合作办刊的可行性[J].编辑之友,2009(10):79

[11]吉海涛.高校学报虚拟组织构建思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816

[12]张淑娟.科技期刊资源整合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357

[13]邓美艳,郭雨梅,钟媛,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对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4):503

[14]郭雨梅,郭晓亮,吉海涛,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创新之路[J].编辑学报,2014,26(6):521

[15]蒋帷方.媒体融合的道与术:互联网思维对地域传媒嬗变的启示[J].视听界,2015(1):48

[16]赵璐.新媒体融合下科技期刊数据库模式探究[J].中国出版,2014(9下):53

[17]谢征.移动客户端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3,25(6):581

[18]丁海珈,卢小宾,曾彦彰.基于网络的科技期刊信息服务模式中外比较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2):96

[19]谢文亮.appBook软件在科技期刊APP制作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14

[20]迟秀丽,侯春梅,贺郝钰.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网络出版平台研究[J].编辑学报,2015,27(2):182

[21]王婧,刘志强.高校学术性期刊群网站建设情况分析[G]∥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212

[22]王瑄.手机数据库出版应用困局及发展路径[J].中国出版,2013(8下):15

[2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调研组.巩固主流舆论阵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J].中国出版,2015(3):9

[24]季芳芳,于文.增强型期刊APP在美国的发展趋势[J].传媒,2013(6):61

(本文摘自《编辑学报》201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论文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